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军的画,胜在意趣,胜在思想,他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理想以及对人文的思考,在自由、轻松的意趣中,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值得人深思的冷静和严肃。
关键词:理性 严肃 精神享受 意趣 愉悦
第一次看到中央美院教授广军名为《过场》的作品时,感觉那画画得实在太过很简单:三栋房子一座桥一个人。仅此而已。时间、地点、人物,画面似乎都给出了,颜色也还算热闹,可不知为何此画却令人惶恐。
画面中,天似乎快要黑了,只有一个穿着戏服的人站在桥上。其实桥上的人都是真实的过客,桥,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喧嚣繁忙却没人安家落户的地方。作为过客,人可以是桥的过客,也可以是生命的过客。
而《过场》,更让人加深了寒意!它能使人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有的人顺从自己,有的人取悦观众。然而画中这个人,已然没了观众,孑然一身,他是在顺从自己吗?广军为这位游离在戏里戏外之人安排的想必不是白天,因为大白天的桥上怎么可能就此一人呢?当所有喧嚣沉入桥下的流水后,才应了那句“曲终人散”。繁华后的没落,热闹后的冷清,每天上演的难道不是物是人非吗?终于轮到你盛装出镜,却不料早已时空转换,你站在桥上,何去何从!上妆容易卸妆难,十八般武艺学到手,空余恨,是哪般难?
出人意料的是,广军笔下的人物满脸都未见“悲愤”二字,或理解,或接受,或坦然。人生,有很多事情,让人很无奈。那些想不通的人或事,不如淡然視之。我们真实地活着,但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人生或许是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人生看淡了,不过是无常;事业看透了,不过是取舍;爱情看穿了,不过是聚散;生死看懂了,不过是离合。珍惜瞬息万变的此刻,淡淡去接受无常的现实。
广军的一位学生曾说:“广爷的画是抽象、意象的,早期像日本版画家栋方志功,教我们也是承载这个理念,我在广爷那里幽默轻松地学会了抽象看世界,并再轻松地传达给我的学生。听广爷讲课真是如沐春风。”也有人说:“《过场》中的‘桥’又非指‘桥’,‘过场’在京剧中有说法,借来表现,好玩又好看!广爷说什么也是好玩!好玩的一个时尚老爷子。”
但《过场》中那分悲凉、理性,甚至是严肃,那是好玩好看掩得住的。
广军教授曾说:“当画家的条件是,修养加上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手段,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本科生四年画的像了,但不是艺术家,培养了会画画的手,不用脑子画,重要的是练脑,有想法;艺术家有很多奇思妙想,画亲身感受的、感兴趣的、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投入地去画,你感动观众才会感动;画家要做杂家……”有这样见地的画家、教授,怎么可能只懂幽默、好玩呢?
前不久,看到广军有文章写道:“画画能画到自己得意,实在是很快乐的事,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艺术唯一要做的就是应该创作出别样的‘生活’来。这‘生活’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人们尊崇你的艺术创作,原因是因你提供了‘精神的食粮’给他。虽然,你有本事把东西画得让看的人想去摸,但他们只不过获得了些微的情愿接受蒙蔽的感觉和一点惊异、一点不屑。这可算不上大的‘精神享受’,只有当你将他们带进非自然的、非正常的境界里,他们才可能体味到获得物质以外的一种愉悦。”
广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广军还有一幅画是这样画的:碧蓝天下,有着黄灿灿屋顶的中式建筑群却被墨蓝墨蓝的植株在悄悄环围。画面给让人的第一感觉是明朗,但立刻被暗黑处涌动的不安和不祥扼住了。明亮和灿烂,拥有最方正的模样,那是规则的隐喻吗?暗黑和病毒,蠕动着最柔软、多变的躯体,它能从蚕食继而鲸吞吗?画面令人窒息,把人带入一个冷魅、暗流涌动而不安的境地。可是画面左上方竟有一个风筝!但那风筝究竟是广军给我们安慰,还是警示?那风筝以一种奇怪的姿态“立”在天空,这样的飞行阻力是最大的但又觉得它不会掉落,因为它挺胸昂头;难道它只为定格在高空吗?它是在传递信息吗?还有控制风筝的那条线在哪里?抑或,根本没有什么线?那风筝就是一个古老的希望!
是的,希望!然而,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它们就像物体和它的影子一样,是双生的。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希望,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勇气和动力,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延续和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存在和壮大。给人以希望就是在精神方面给人以坚强的支撑,人的希望有多大,精神力量就有多强大!
是释然,是揪心,是期冀,是怀疑,是希望——这是广军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
广军既善于营造真实的虚幻场景,又可将人强力带入其中。他有这样一幅画,画的是,雪后的夜晚、高耸的城门楼、低矮的民房,主基调是冷的、暗的。然而这样一幅画却给人以童话般的温暖。那洞开的城楼门正如恶魔的嘴,让人时刻有准备逃走的感觉——高大的未必能佑护;黑色的树,似已枯槁,枝枝桠桠却还在努力划破夜空,如黑森林里被施了魔法的邪恶代表——让人会警惕后背处可能有黑鸦掠来;低矮的民房里那一抹暖橘色的光,即是心安所在——矮小的未必不能给人安慰。尤其是民房前停着的那辆自行车,一下把人从迪斯尼般的童话中拉回现实。那抹暖橘色里,必是一处爱意暖暖的“家”!家是什么?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归来者身上的风雪;是一盏暖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港湾,可以遮蔽屋外的风雨!它不是高大、严肃、方正、刻板,只要你心所向,它必照亮你、温暖你。
读广军的画,总是让人不安。如他的一幅静物画,画的是一个雕饰有鱼纹的盆里盛着五个梨。出人意料的是,盆中的每一个梨都在“尽妖娆”,每个梨都躁动不安,都想拼命表现自己。那种不安分、那种“性感”,只有在广军的笔下才能见到。
盆上的图案是鱼,鱼或多或少代表着些不安分、感性——鱼水之欢、鱼水深情、鱼传尺素、鸢飞鱼跃;而此刻盆上的鱼,却似一条死鱼,鼓着眼,不得动了。鱼游釜中,灭亡在即。两相对比,这画难不成是一个警语?
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人实践着所谓“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信条,某些聪明人“成功”的部分现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孔子说:“君子固穷。”在一个道德要求不高的社会中,道德并不能有助于我们成功,甚至可能会让守道德的人落到非常困顿的地步。鲍鹏山教授说过,道德就像一件棉袄,当我们穿上它走在人生的荆棘林中,有的人一心只想着尽快到达目的地,棉袄被树杈荆棘刮破也不管,最后,虽然到达了“成功”的目的地,但是身上道德的棉袄已残破不堪。
从画中,每个人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警语。
广军说,生活的“真实”跟艺术的“真实”不一样,但是,往往还要吊在这个“真实”下面,像小猴子吊在母猴子肚皮底下一样。……创造得意之作的办法只有一个——在生活中发现“元素”。“元素”可能什么都不是,不一定是个场景,也不必有情节,它是不完全的,有时还不合理,它也许只是一种关系,是含在石头里的“金子”,是飘逸的“魂灵”。把这“元素”再“镶嵌”到设想的“生活”上去,给“魂灵”找到一个归宿,就可以完成一次新的艺术创作。……“元素”的一个特质,是平常。所以,一旦抓到“元素”就大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就可以画出人们不曾看到或意想不到的东西。“元素”最能体现艺术创作的绝佳状态——自由。而只有得到了自由,才有达到得意境地的可能。“元素”在于发现,能随时发现,就能不断有所创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军的画,胜在意趣,胜在思想,他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理想以及对人文的思考,在自由、轻松的意趣中,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值得人深思的冷静和严肃。
关键词:理性 严肃 精神享受 意趣 愉悦
第一次看到中央美院教授广军名为《过场》的作品时,感觉那画画得实在太过很简单:三栋房子一座桥一个人。仅此而已。时间、地点、人物,画面似乎都给出了,颜色也还算热闹,可不知为何此画却令人惶恐。
画面中,天似乎快要黑了,只有一个穿着戏服的人站在桥上。其实桥上的人都是真实的过客,桥,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喧嚣繁忙却没人安家落户的地方。作为过客,人可以是桥的过客,也可以是生命的过客。
而《过场》,更让人加深了寒意!它能使人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有的人顺从自己,有的人取悦观众。然而画中这个人,已然没了观众,孑然一身,他是在顺从自己吗?广军为这位游离在戏里戏外之人安排的想必不是白天,因为大白天的桥上怎么可能就此一人呢?当所有喧嚣沉入桥下的流水后,才应了那句“曲终人散”。繁华后的没落,热闹后的冷清,每天上演的难道不是物是人非吗?终于轮到你盛装出镜,却不料早已时空转换,你站在桥上,何去何从!上妆容易卸妆难,十八般武艺学到手,空余恨,是哪般难?
出人意料的是,广军笔下的人物满脸都未见“悲愤”二字,或理解,或接受,或坦然。人生,有很多事情,让人很无奈。那些想不通的人或事,不如淡然視之。我们真实地活着,但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人生或许是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人生看淡了,不过是无常;事业看透了,不过是取舍;爱情看穿了,不过是聚散;生死看懂了,不过是离合。珍惜瞬息万变的此刻,淡淡去接受无常的现实。
广军的一位学生曾说:“广爷的画是抽象、意象的,早期像日本版画家栋方志功,教我们也是承载这个理念,我在广爷那里幽默轻松地学会了抽象看世界,并再轻松地传达给我的学生。听广爷讲课真是如沐春风。”也有人说:“《过场》中的‘桥’又非指‘桥’,‘过场’在京剧中有说法,借来表现,好玩又好看!广爷说什么也是好玩!好玩的一个时尚老爷子。”
但《过场》中那分悲凉、理性,甚至是严肃,那是好玩好看掩得住的。
广军教授曾说:“当画家的条件是,修养加上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手段,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本科生四年画的像了,但不是艺术家,培养了会画画的手,不用脑子画,重要的是练脑,有想法;艺术家有很多奇思妙想,画亲身感受的、感兴趣的、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投入地去画,你感动观众才会感动;画家要做杂家……”有这样见地的画家、教授,怎么可能只懂幽默、好玩呢?
前不久,看到广军有文章写道:“画画能画到自己得意,实在是很快乐的事,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艺术唯一要做的就是应该创作出别样的‘生活’来。这‘生活’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人们尊崇你的艺术创作,原因是因你提供了‘精神的食粮’给他。虽然,你有本事把东西画得让看的人想去摸,但他们只不过获得了些微的情愿接受蒙蔽的感觉和一点惊异、一点不屑。这可算不上大的‘精神享受’,只有当你将他们带进非自然的、非正常的境界里,他们才可能体味到获得物质以外的一种愉悦。”
广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广军还有一幅画是这样画的:碧蓝天下,有着黄灿灿屋顶的中式建筑群却被墨蓝墨蓝的植株在悄悄环围。画面给让人的第一感觉是明朗,但立刻被暗黑处涌动的不安和不祥扼住了。明亮和灿烂,拥有最方正的模样,那是规则的隐喻吗?暗黑和病毒,蠕动着最柔软、多变的躯体,它能从蚕食继而鲸吞吗?画面令人窒息,把人带入一个冷魅、暗流涌动而不安的境地。可是画面左上方竟有一个风筝!但那风筝究竟是广军给我们安慰,还是警示?那风筝以一种奇怪的姿态“立”在天空,这样的飞行阻力是最大的但又觉得它不会掉落,因为它挺胸昂头;难道它只为定格在高空吗?它是在传递信息吗?还有控制风筝的那条线在哪里?抑或,根本没有什么线?那风筝就是一个古老的希望!
是的,希望!然而,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它们就像物体和它的影子一样,是双生的。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希望,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勇气和动力,对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延续和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存在和壮大。给人以希望就是在精神方面给人以坚强的支撑,人的希望有多大,精神力量就有多强大!
是释然,是揪心,是期冀,是怀疑,是希望——这是广军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
广军既善于营造真实的虚幻场景,又可将人强力带入其中。他有这样一幅画,画的是,雪后的夜晚、高耸的城门楼、低矮的民房,主基调是冷的、暗的。然而这样一幅画却给人以童话般的温暖。那洞开的城楼门正如恶魔的嘴,让人时刻有准备逃走的感觉——高大的未必能佑护;黑色的树,似已枯槁,枝枝桠桠却还在努力划破夜空,如黑森林里被施了魔法的邪恶代表——让人会警惕后背处可能有黑鸦掠来;低矮的民房里那一抹暖橘色的光,即是心安所在——矮小的未必不能给人安慰。尤其是民房前停着的那辆自行车,一下把人从迪斯尼般的童话中拉回现实。那抹暖橘色里,必是一处爱意暖暖的“家”!家是什么?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归来者身上的风雪;是一盏暖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港湾,可以遮蔽屋外的风雨!它不是高大、严肃、方正、刻板,只要你心所向,它必照亮你、温暖你。
读广军的画,总是让人不安。如他的一幅静物画,画的是一个雕饰有鱼纹的盆里盛着五个梨。出人意料的是,盆中的每一个梨都在“尽妖娆”,每个梨都躁动不安,都想拼命表现自己。那种不安分、那种“性感”,只有在广军的笔下才能见到。
盆上的图案是鱼,鱼或多或少代表着些不安分、感性——鱼水之欢、鱼水深情、鱼传尺素、鸢飞鱼跃;而此刻盆上的鱼,却似一条死鱼,鼓着眼,不得动了。鱼游釜中,灭亡在即。两相对比,这画难不成是一个警语?
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人实践着所谓“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信条,某些聪明人“成功”的部分现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孔子说:“君子固穷。”在一个道德要求不高的社会中,道德并不能有助于我们成功,甚至可能会让守道德的人落到非常困顿的地步。鲍鹏山教授说过,道德就像一件棉袄,当我们穿上它走在人生的荆棘林中,有的人一心只想着尽快到达目的地,棉袄被树杈荆棘刮破也不管,最后,虽然到达了“成功”的目的地,但是身上道德的棉袄已残破不堪。
从画中,每个人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警语。
广军说,生活的“真实”跟艺术的“真实”不一样,但是,往往还要吊在这个“真实”下面,像小猴子吊在母猴子肚皮底下一样。……创造得意之作的办法只有一个——在生活中发现“元素”。“元素”可能什么都不是,不一定是个场景,也不必有情节,它是不完全的,有时还不合理,它也许只是一种关系,是含在石头里的“金子”,是飘逸的“魂灵”。把这“元素”再“镶嵌”到设想的“生活”上去,给“魂灵”找到一个归宿,就可以完成一次新的艺术创作。……“元素”的一个特质,是平常。所以,一旦抓到“元素”就大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就可以画出人们不曾看到或意想不到的东西。“元素”最能体现艺术创作的绝佳状态——自由。而只有得到了自由,才有达到得意境地的可能。“元素”在于发现,能随时发现,就能不断有所创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军的画,胜在意趣,胜在思想,他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理想以及对人文的思考,在自由、轻松的意趣中,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值得人深思的冷静和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