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人际关系紧张的视障学生通过个案深入调查研究,观察其的心理状态,分析其戴“面具”的原因,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友谊、支持、理解,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冲突。
关键词:视觉障碍;人际关系;心理辅导
一、辅导对象
小C,男,2006年生,先天盲,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七岁之前一直在孤儿院生活,之后被一位女性基督教徒收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于本校,成绩优异,擅长朗诵、乐器演奏。
二、问题主诉
整天精神涣散,回家就觉得压抑,尤其是周末。觉得学校的课程以及校外的特长学习都越来越力不从心。和周围的同学也越来越疏远了。在学校几乎没有要好的朋友。
同学和老师反映小C不管做任何事情总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三、案例分析
小C属于非常听话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冲突,总是一副很谦逊的模样,却常令人觉得疏远。给人的感觉好像总在保护着自己的什么,总在有意无意地向大家昭示:我一切都很好,没问题!我什么都能理解,想得开。但这种故作轻松又会给人一种口是心非,虚假的印象。
这次小C主动找我聊天,我才发现特殊的身世与成长环境带给他的“虚假”其实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那样的沉重。
小C在咨询中反复提到他不但要学好学校的课程,课余的全部时间也都被养母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平时的学科补习,还有器乐培训,周末还要参加教会活动去争取更多人的支助……他就像一个被人安装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不停地运作。然而一有情绪上来,就努力压抑、克制,能够感觉得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行为模式。对一个孩子来讲,这不太可能是他的主动选择,通常是他的身份,或者着说他周围的环境要求他以这样的方式来求得肯定和生存。
想想他的特殊身世和成长环境,也就不难理解: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再被收养的身世,记者报社每年都来跟踪采访,宣传他的养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大,赞扬他又是如何懂事听话。他的这种特殊身世被社会过分关注后,对他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确实可以鼓励他更好地生活,肯定他养母的伟大行为。但无形中也给了他和养母一个既定的标准。养母应该更好地对待他,他也更应该方方面面的优秀以回报养母的养育之恩。
养母为他安排了各种各样她认为能让小C活得更好的事情,而小C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努力地完成。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能发表相反的意见,这也就导致了小C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和同学交往时,他总是扮演一味附和别人的讨好型角色,然而每天忙碌的学习,也让他没有闲暇時间更多地去结交朋友或者思考如何与别人交往,而没有同龄朋友的正常互动交流和支持,使他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适宜的宣泄途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辅导方法
小C对于自己的感受长期处于忽视状态,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习惯以压抑来处理问题,能够自我牺牲却不懂得保护自己,人际能力不完善。
(一)倾听
小C内心积压的情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途径宣泄的,他需要倾诉,我认真的倾听并用语言和动作对他表示真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的不良情绪。
(二)尽量减少评价式的语言,多用共情促进他表达真实情感
小C的防御很强,习惯把自己藏在一副“好孩子”面孔的背后。他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是正面的评价也会在让他高兴的同时,促进他希望进一步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敢暴露自我的问题。因此,我在和他交谈过程中尽量采用不代任何评价的语言交流,更多地用感受的词汇来替代评价,帮助其更好地呈现内心深处的东西。
(三)认知改变
小C之所以选择掩饰,用面具来保持自己完美的姿态,而把痛苦留在内心是因为他心中经常藏着一种不合理的认知:不优秀就对不起养母对自己的养育,对不起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非此即彼”这是个典型的不合理认知。我先让小C思考“优秀”的定义,他毫不犹豫的说“各方面都好”,我又问他能做到吗?谁能做到?他顿时沉默了一会,小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我又接着让他思考养母和那些好心人对他关爱的原因?他底气不足地反问我:“难道不是希望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当然,除此之外呢?”我知道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这其中的矛盾,他摇摇头很茫然的看着我。
于是,我让他回忆自己从小到现在的所有的成功事例,然后找出自己的进步,让小C学会从这种纵向的比较中对“优秀”进行重新定义。接着,我又念了《母亲的心声》这篇文章,让他说说感受,他终于明白只要他健康成长,就是所有关心他的人们的心声。
(四)行为训练
小C也是普通的孩子,也有着和大家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和大家一样的渴望和追求,的确,特殊的身世和成长环境有时候会需要他做一些调整,但绝不是对自身需要的忽视。而小C虚假面具下掩盖的正是这些被忽视的需要,也是造成其人际技能不完善的关键。其实他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于是我运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帮助他学习和建起新的沟通方式。
1、学习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让小C从最简单的需要开始练习,比如:“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逐渐加大难度,如:“我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我恳请大家给我支持!”
2、学习与养母沟通
对于养母给小C各种培训、补习等安排,我教给他一个沟通的秘诀,就是:肯定(感谢母亲的关爱)+心愿(我想)+现实(我精力有限)+心情(压抑、难受)+积极行为(抽出一部分时间完成)。这样既是拒绝,也是支持,即表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又顾及到养母的感受,都会促进关系的沟通。
3、和小C的养母沟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支持者,小C的养母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是这个支持者的表达方式却不太恰当,这样的支持便会失效。
在和他的养母交谈中,能感受到养母对他的期望和关爱,但她总是以她的想法来帮小C分析、甚至决定事情。我把小C近段时间的情况反映给她,她非常惊讶。于是,我向她提出了一个请求: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建议,把决定权留给孩子。
五、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现在的小C终于卸下自己的“假面”和身边的人进行坦诚地交流,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尤其是能与养母有良好的沟通后,之前的压力和学业负担也随之减轻,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冷含君.冲突带来成长——高二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J]. 江苏教育. 2020(16).
[2]管艳.爸爸苛责,并非你的错——萨提亚家庭疗法在小学生亲子关系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20(02)
[3]王浩宇. 浅谈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7) .
[4]包遵锋. 介入家庭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07).
[5]杨建飞.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症结及辅导策略.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6]李绍才. 发展性心理辅导[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璐露(1983-),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籍贯:重庆,教育学硕士,单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视觉障碍;人际关系;心理辅导
一、辅导对象
小C,男,2006年生,先天盲,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七岁之前一直在孤儿院生活,之后被一位女性基督教徒收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于本校,成绩优异,擅长朗诵、乐器演奏。
二、问题主诉
整天精神涣散,回家就觉得压抑,尤其是周末。觉得学校的课程以及校外的特长学习都越来越力不从心。和周围的同学也越来越疏远了。在学校几乎没有要好的朋友。
同学和老师反映小C不管做任何事情总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三、案例分析
小C属于非常听话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冲突,总是一副很谦逊的模样,却常令人觉得疏远。给人的感觉好像总在保护着自己的什么,总在有意无意地向大家昭示:我一切都很好,没问题!我什么都能理解,想得开。但这种故作轻松又会给人一种口是心非,虚假的印象。
这次小C主动找我聊天,我才发现特殊的身世与成长环境带给他的“虚假”其实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那样的沉重。
小C在咨询中反复提到他不但要学好学校的课程,课余的全部时间也都被养母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平时的学科补习,还有器乐培训,周末还要参加教会活动去争取更多人的支助……他就像一个被人安装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不停地运作。然而一有情绪上来,就努力压抑、克制,能够感觉得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行为模式。对一个孩子来讲,这不太可能是他的主动选择,通常是他的身份,或者着说他周围的环境要求他以这样的方式来求得肯定和生存。
想想他的特殊身世和成长环境,也就不难理解: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再被收养的身世,记者报社每年都来跟踪采访,宣传他的养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大,赞扬他又是如何懂事听话。他的这种特殊身世被社会过分关注后,对他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确实可以鼓励他更好地生活,肯定他养母的伟大行为。但无形中也给了他和养母一个既定的标准。养母应该更好地对待他,他也更应该方方面面的优秀以回报养母的养育之恩。
养母为他安排了各种各样她认为能让小C活得更好的事情,而小C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努力地完成。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能发表相反的意见,这也就导致了小C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和同学交往时,他总是扮演一味附和别人的讨好型角色,然而每天忙碌的学习,也让他没有闲暇時间更多地去结交朋友或者思考如何与别人交往,而没有同龄朋友的正常互动交流和支持,使他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适宜的宣泄途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辅导方法
小C对于自己的感受长期处于忽视状态,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习惯以压抑来处理问题,能够自我牺牲却不懂得保护自己,人际能力不完善。
(一)倾听
小C内心积压的情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途径宣泄的,他需要倾诉,我认真的倾听并用语言和动作对他表示真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的不良情绪。
(二)尽量减少评价式的语言,多用共情促进他表达真实情感
小C的防御很强,习惯把自己藏在一副“好孩子”面孔的背后。他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是正面的评价也会在让他高兴的同时,促进他希望进一步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敢暴露自我的问题。因此,我在和他交谈过程中尽量采用不代任何评价的语言交流,更多地用感受的词汇来替代评价,帮助其更好地呈现内心深处的东西。
(三)认知改变
小C之所以选择掩饰,用面具来保持自己完美的姿态,而把痛苦留在内心是因为他心中经常藏着一种不合理的认知:不优秀就对不起养母对自己的养育,对不起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非此即彼”这是个典型的不合理认知。我先让小C思考“优秀”的定义,他毫不犹豫的说“各方面都好”,我又问他能做到吗?谁能做到?他顿时沉默了一会,小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我又接着让他思考养母和那些好心人对他关爱的原因?他底气不足地反问我:“难道不是希望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当然,除此之外呢?”我知道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这其中的矛盾,他摇摇头很茫然的看着我。
于是,我让他回忆自己从小到现在的所有的成功事例,然后找出自己的进步,让小C学会从这种纵向的比较中对“优秀”进行重新定义。接着,我又念了《母亲的心声》这篇文章,让他说说感受,他终于明白只要他健康成长,就是所有关心他的人们的心声。
(四)行为训练
小C也是普通的孩子,也有着和大家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和大家一样的渴望和追求,的确,特殊的身世和成长环境有时候会需要他做一些调整,但绝不是对自身需要的忽视。而小C虚假面具下掩盖的正是这些被忽视的需要,也是造成其人际技能不完善的关键。其实他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于是我运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帮助他学习和建起新的沟通方式。
1、学习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让小C从最简单的需要开始练习,比如:“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逐渐加大难度,如:“我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我恳请大家给我支持!”
2、学习与养母沟通
对于养母给小C各种培训、补习等安排,我教给他一个沟通的秘诀,就是:肯定(感谢母亲的关爱)+心愿(我想)+现实(我精力有限)+心情(压抑、难受)+积极行为(抽出一部分时间完成)。这样既是拒绝,也是支持,即表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又顾及到养母的感受,都会促进关系的沟通。
3、和小C的养母沟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支持者,小C的养母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是这个支持者的表达方式却不太恰当,这样的支持便会失效。
在和他的养母交谈中,能感受到养母对他的期望和关爱,但她总是以她的想法来帮小C分析、甚至决定事情。我把小C近段时间的情况反映给她,她非常惊讶。于是,我向她提出了一个请求: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建议,把决定权留给孩子。
五、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现在的小C终于卸下自己的“假面”和身边的人进行坦诚地交流,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尤其是能与养母有良好的沟通后,之前的压力和学业负担也随之减轻,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冷含君.冲突带来成长——高二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J]. 江苏教育. 2020(16).
[2]管艳.爸爸苛责,并非你的错——萨提亚家庭疗法在小学生亲子关系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20(02)
[3]王浩宇. 浅谈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7) .
[4]包遵锋. 介入家庭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07).
[5]杨建飞.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症结及辅导策略.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6]李绍才. 发展性心理辅导[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璐露(1983-),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籍贯:重庆,教育学硕士,单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