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肝硬化腹水中药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研究效果,但关于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疗效研究却鲜有报告。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慢性肝炎、胆道疾患、哮喘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
【关键词】 中药肝硬化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56-011前言
肝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病,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使得肝细胞发生一些病变,进而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中药治疗肝硬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早起患者一般可以采用疏肝解郁、化瘀、除湿,中期则可以采用化瘀、活血的方法,晚期可以采用活血、补气的方法。
2肝硬化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馒疾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化学毒物或药物,胆汁疲积、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及原因不明等。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代偿和失代偿期。代偿期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乏力、食欲下振、厌油、腹胀、恶心、便澹等慢性肝病的症状。代偿期则以肝功能损伤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肝硬化时期的肝功能代偿期属于中医积聚范围,失代偿期则属于膨胀范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与肝、脾、肾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健运。血之运行上,有赖脾气之升降;脾之生化气血,靠于疏泄。若脏腑功能失调,轻则肝气郁结,脉络疲阻。其传变关系是由肝传脾,由脾及肾,最后人心。所以初病时,先有肝或脾肿大,继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小便不利,腹水,最后死于阴竭、阳亡、神散。总的病机是肝脾两伤,肾阴阳受损,最后形成气、血、水互相搏结的病机特点。
根据肝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的传变规律和病情演变的不同阶段,可将肝硬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肝郁脾虚、湿热夹疲为主;中期以气滞血疲为主;晚期以气虚血疲为主。在治疗方面我们治疗过程中,主张温而不燥,凉而不寒,补而不滞,攻而不猛,温运和平,药证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渐复,邪气渐衰,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恢复肝功,升高蛋白,改善肝脏纤维化,软肝缩脾的目的。
3资料与方法
3.1资料来源
按照临床试验病例选择标准,筛选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哈尔滨省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
3.2诊断标准
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3.3随机方法
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方法。观察病例从1- 180编号,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产生种子数和随机数字,根据随机数字对药品进行编号(信封法),药品包装。采用双盲法,药品包装袋上应标明患者姓名(由研究者填写)、试验编号、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疗程、使用注意事项及“临床研究用药”字样,严格按照要求用药,并在临床试验结束后,由负责单位负责收回,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存档。
4治疗方法
4.1功能代偿期患者,一般不强调卧床休息,可参加轻便工作和适当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可而止;失代偿期或有并发症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营养,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忌酒,避免进食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食欲显著不振,一般情况较差,可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有腹水者,应予低钠盐或无盐饮食
4.2分期论治
4.2.1早期(肝郁脾虚、湿热夹瘀)
主要表现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疲。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通草、生甘草各6g,生地黄、柴胡、黄芬、桅子、泽泻、当归各10g,白芍12g,茵陈20g。
主要表现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胸腹闷胀,两胁胀痛,恶心腹泻,舌淡苔白,脉弦无力。治宜疏肝解郁,方用香附六君子汤加减:广木香、党参、焦白术、法半夏、桃仁、鸡内金、陈皮各10g,鳖甲、获菩各15g,砂仁、甘草各3g。
4.2.2中期(气滞血疲)
见于肝硬化肝功能减退者。主要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皮肤粗糙。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可有腹痛。约半数患者有轻度或中度黄疽。内分泌紊乱,表现为男性女性化和性功能减退、蜘蛛痣、肝掌等;或见发热、鼻帆、齿龋出血;或肝脏早期肿大,晚期缩小且质硬,表面不平。肝功能损害明显,白球蛋白倒置,γ球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一般以ALT升高较显著,当肝细胞严重坏死时,则AST高于ALTO Y谷酞转肤(γ -GT )常可升高。舌质紫暗或有疲斑、疲点,脉弦或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疲。方用隔下逐疲汤加减:柴胡、川朴、香附、积壳、牡丹皮、五灵脂、当归、桃仁泥、红花各10g,赤芍30g。
4.2.3晚期(气虚血疲)
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呆腹胀,面色晦暗或黛黑,形体枯搞,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烦,腹壁青筋显露,懒言,举动困难,大便或秘或澹。舌质红或绛,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无力。治宜补气、活血、化疲。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茂、党参30g,当归、川芍、柴胡各l0g,赤芍12g,地龙、红花、桃仁各8g,白术、获菩各15g。
5结语
中药治疗肝硬化取得了十分好的疗效,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目前关于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疗效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加强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疗效研究,应该健全其评价体系,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减轻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丁旭峰,刘萍.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多方位思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577-579.
[2]王磊,张玮.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与疗效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9,40(3):60-61
[3]项凤梅,符林春.生存质量与中医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运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3):7-8.
【关键词】 中药肝硬化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56-011前言
肝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病,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使得肝细胞发生一些病变,进而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中药治疗肝硬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早起患者一般可以采用疏肝解郁、化瘀、除湿,中期则可以采用化瘀、活血的方法,晚期可以采用活血、补气的方法。
2肝硬化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馒疾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化学毒物或药物,胆汁疲积、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及原因不明等。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代偿和失代偿期。代偿期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乏力、食欲下振、厌油、腹胀、恶心、便澹等慢性肝病的症状。代偿期则以肝功能损伤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肝硬化时期的肝功能代偿期属于中医积聚范围,失代偿期则属于膨胀范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与肝、脾、肾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健运。血之运行上,有赖脾气之升降;脾之生化气血,靠于疏泄。若脏腑功能失调,轻则肝气郁结,脉络疲阻。其传变关系是由肝传脾,由脾及肾,最后人心。所以初病时,先有肝或脾肿大,继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小便不利,腹水,最后死于阴竭、阳亡、神散。总的病机是肝脾两伤,肾阴阳受损,最后形成气、血、水互相搏结的病机特点。
根据肝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的传变规律和病情演变的不同阶段,可将肝硬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肝郁脾虚、湿热夹疲为主;中期以气滞血疲为主;晚期以气虚血疲为主。在治疗方面我们治疗过程中,主张温而不燥,凉而不寒,补而不滞,攻而不猛,温运和平,药证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渐复,邪气渐衰,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恢复肝功,升高蛋白,改善肝脏纤维化,软肝缩脾的目的。
3资料与方法
3.1资料来源
按照临床试验病例选择标准,筛选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哈尔滨省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
3.2诊断标准
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3.3随机方法
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方法。观察病例从1- 180编号,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产生种子数和随机数字,根据随机数字对药品进行编号(信封法),药品包装。采用双盲法,药品包装袋上应标明患者姓名(由研究者填写)、试验编号、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疗程、使用注意事项及“临床研究用药”字样,严格按照要求用药,并在临床试验结束后,由负责单位负责收回,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存档。
4治疗方法
4.1功能代偿期患者,一般不强调卧床休息,可参加轻便工作和适当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可而止;失代偿期或有并发症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营养,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忌酒,避免进食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食欲显著不振,一般情况较差,可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有腹水者,应予低钠盐或无盐饮食
4.2分期论治
4.2.1早期(肝郁脾虚、湿热夹瘀)
主要表现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疲。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通草、生甘草各6g,生地黄、柴胡、黄芬、桅子、泽泻、当归各10g,白芍12g,茵陈20g。
主要表现为: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胸腹闷胀,两胁胀痛,恶心腹泻,舌淡苔白,脉弦无力。治宜疏肝解郁,方用香附六君子汤加减:广木香、党参、焦白术、法半夏、桃仁、鸡内金、陈皮各10g,鳖甲、获菩各15g,砂仁、甘草各3g。
4.2.2中期(气滞血疲)
见于肝硬化肝功能减退者。主要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皮肤粗糙。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可有腹痛。约半数患者有轻度或中度黄疽。内分泌紊乱,表现为男性女性化和性功能减退、蜘蛛痣、肝掌等;或见发热、鼻帆、齿龋出血;或肝脏早期肿大,晚期缩小且质硬,表面不平。肝功能损害明显,白球蛋白倒置,γ球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一般以ALT升高较显著,当肝细胞严重坏死时,则AST高于ALTO Y谷酞转肤(γ -GT )常可升高。舌质紫暗或有疲斑、疲点,脉弦或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疲。方用隔下逐疲汤加减:柴胡、川朴、香附、积壳、牡丹皮、五灵脂、当归、桃仁泥、红花各10g,赤芍30g。
4.2.3晚期(气虚血疲)
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呆腹胀,面色晦暗或黛黑,形体枯搞,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烦,腹壁青筋显露,懒言,举动困难,大便或秘或澹。舌质红或绛,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无力。治宜补气、活血、化疲。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茂、党参30g,当归、川芍、柴胡各l0g,赤芍12g,地龙、红花、桃仁各8g,白术、获菩各15g。
5结语
中药治疗肝硬化取得了十分好的疗效,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目前关于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疗效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加强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疗效研究,应该健全其评价体系,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减轻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丁旭峰,刘萍.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多方位思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577-579.
[2]王磊,张玮.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与疗效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9,40(3):60-61
[3]项凤梅,符林春.生存质量与中医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运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