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初中英语素质教育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指出构建这一模式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精泛结合原则、兼顾听说写原则,并详细阐述了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课型;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用词典、语法等工具书及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知识面。交际时就能避免因为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或因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写作时才能言语地道,内容丰富。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但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应当有意进行铺垫,或利用之进行扩展。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是指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同时,笔者认为,交流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它对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精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
5、兼顾听说写原则。阅读领先的教学路子,是上世纪初直接法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印度的困难教学条件,主张在入门阶段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之后就开始直接领会式的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
阅读领先并非只强调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1、教师多角色转换。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在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教师须担当一系列重要的角色:
(1)阅读前的“导入者”。“导入者”的任务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具有读的愿望,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
(2)阅读过程中的“协助者”。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选择标题、回答问题、找主题句等,使学生带着目的并采用相应的方式去阅读。教师应从旁做好监督调控、辅导指点的工作。
(3)阅读后的“分析者”。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可采用部分讲解和集体讨论结合的形式。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
(1)提问要忌直贵曲。课堂提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英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切入问题,在广泛联系的所在处设置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间有一定的坡度,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科学出版社,2000.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课型;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用词典、语法等工具书及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知识面。交际时就能避免因为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或因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写作时才能言语地道,内容丰富。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但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应当有意进行铺垫,或利用之进行扩展。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是指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同时,笔者认为,交流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它对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精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
5、兼顾听说写原则。阅读领先的教学路子,是上世纪初直接法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印度的困难教学条件,主张在入门阶段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之后就开始直接领会式的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
阅读领先并非只强调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1、教师多角色转换。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在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教师须担当一系列重要的角色:
(1)阅读前的“导入者”。“导入者”的任务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具有读的愿望,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
(2)阅读过程中的“协助者”。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选择标题、回答问题、找主题句等,使学生带着目的并采用相应的方式去阅读。教师应从旁做好监督调控、辅导指点的工作。
(3)阅读后的“分析者”。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可采用部分讲解和集体讨论结合的形式。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
(1)提问要忌直贵曲。课堂提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英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切入问题,在广泛联系的所在处设置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间有一定的坡度,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科学出版社,2000.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