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备受学界关注。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国家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各门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和育人目标也确立了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各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中历史是高中生必修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学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因此,在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师要用学科核心素养为思想引领进行具体的历史教学。
一、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对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体现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重视灌输、重视成绩的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础的三维目标。与三维目标相比,学科核心素养更具有全面性和发展性,更加注重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学习方式的养成。
二、优化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
教案是教师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师在备课、写教案的过程中应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首先,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内容能够体现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然后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例如,《抗日战争》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把握抗战胜利在中外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这一课体现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渗透让学生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剖析历史、正视历史,引导学生理性爱国,避免学生产生复仇情绪。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专门的环节,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历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例如,播放一首歌曲、一段视频,都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知识引申和串联,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些知识点孤立起来讲,有些老师只注重讲书本上的内容,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从而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引申和串联,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树立起整体思维,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引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点,准备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素材,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素材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串联知识点,通过串联、对比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可以以时间和内容为线索将一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比来串联知识点,例如,在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让学生从背景、目的等维度理解二者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优化教案、创新教学方法、知识引申和串联等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