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证照制度改革实施路径探析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98908240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旨在明晰终身教育背景下的证照制度改革现状,分析目前证照制度改革存在的证照制度实施面略窄、院校制度改革不完善、评价组织参差不齐等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基于整体规划、重点监管、法治化等改革原则的证照制度改革,并从国家、院校、评价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扩大证照制度的改革面、扩大基础资源的投入额、扩大信息管理的应用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深化考核評价机制改革,强化协同育人责任意识、强化技能证书开发应用等改革路径,以期加快推进证照制度改革进程,助力国家终身教育建设。
  关键词:终身教育;证照制度改革;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05-04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学历教育,也有非正式学历教育[2]。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出台,国家正式提出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3]。基于此,证照制度改革呼之欲出。
  一、证照制度改革的现状
  为推进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发展,国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构建新型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4]。
  (一)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
  2019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为此,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四个批次的“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的探索,累计有300家企事业单位作为评价机构、5656个院校或中心参与,启动了432个证书制度试点。
  (二)探索构建国家学分银行
  国家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提出并建设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即“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6]。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简称学分银行)系统初步建立了“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所体现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定与核算,具有学习成果储蓄、积累和转换等功能的学习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7]。所有参加“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的评价组织和院校、学习者均在系统平台上进行了注册,并基于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转换办法,开展有关学习成果的转换。截至2021年5月底,系统上证书与学历转换的院校有352家,涉及专业302个,证书可兑换的课程学分在2—7分之间。
  二、证照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证照制度实施面略窄
  局限于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从目前实施情况看,证照制度主要局限于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转换,而且主要是以非学历的培训证书向学历教育的特定课程或技能实训转换为主。学历向非学历转换暂未实施。但对于个体而言,其学习成果的使用面并不局限于学历教育证书。现有制度在设计层面上忽视了证照制度在专业技术职务、外来人员积分管理、社会荣誉等领域的使用。
  试点专业占比偏少。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本次修订的专业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8]。目前,证照制度改革实施已历时三年,涉及四个批次,参与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共302个,占比只有计划的22.39%。这不利于推进证照制度全面改革。
  (二)院校制度改革不完善
  学籍制度影响学习者准入。在大力推进证照制度改革过程中,有关单位虽然开放了非学历转换学历的通道,但这实施过程中,此制度相对适用的是已经取得学籍的学生。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进而到学分银行进行课程替代或学分替换,以便早日完成专业应修学分。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那些未取得学籍的社会人员,在制度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即使他们学习取得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适用性仍不强。这导致他们参与证照制度的动力不强、意愿不大,严重影响了证照制度改革的实施。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未到位。终身教育立足于“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具备跨学科学习、沟通协作、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9]。人才培养体系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但现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实现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改革,仍未对课程体系有效梳理,不利于实现模块化。这使得证照制度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难以与课程有机融合。课证融通的不适配,使得证照变成了教学过程之外的任务,成为多出来的负担。
  (三)评价组织参差不齐   组织背景情况不同。在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300家评价组织中,既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有自然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既有成立二三十年的企业,也有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既有注册资本上亿的公司,也有普通协会团体;既有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组织,也有刚刚涉足教育领域的公司。背景各不相同的评价组织,其参与证照制度改革的动机就会各不相同。这势必影响证照制度改革。
  证书应用标准不一。证照制度改革过程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命题、师资培训、软件设备、证书颁发等由评价组织建议并确定,学习者的培训和鉴定由参与的试点院校负责,考核通过的学习者凭取得的证书在学分银行申请学分课程替换。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证书替换同一课程或不同证书替换不同学分的情况。不同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
  三、证照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终身教育是关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涉及学习者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生存、发展应用等领域[10]。因此,作为推进终身教育重要抓手的证照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证照制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整体规划设计这一关键,全力打通证照与学历教育、职业发展、社会荣誉、人才评价等领域的通道,构建出有效的人才“立交桥”,以此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重视监管原则。证照制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重监管”的落实。按照“在已成熟的品牌中遴選一批、在成长中的品牌中培育一批、在有关评价证书缺失的领域中规划准备一批”的指引[11],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的管理与审查力度,以此确保证照制度落实过程中沿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进行改革。
  法治化原则。改革虽是创新性的活动,但仍需坚持法治的理念。国家有关组织应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充分协调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全面为终身教育立法,并在接受教育、就业条件、工作待遇、社会荣誉等方面强化建章立制工作,使法律法规能够全面服务于终身教育背景下的证照制度改革,切实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四、证照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一)国家层面
  扩大证照制度的改革面。一方面,国家要立足教育领域,积极构建好教育资历框架,科学规划好教育教学培养的层次和路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野,整合各个部委、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力量,探索构建基于证照制度的国家人才培育体系,把证照的运用贯通学历教育、人力资源、税费福利、名誉称号等不同体系,形成全社会性的证照制度应用。
  扩大基础资源的投入额。教育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证照制度基地、师资、财政投入。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各类学校加强满足于证照建设所需的实践基地与配套的资源建设,允许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探索政校企三方合作的PPP模式,从而推进相关基地及资源共建共享[12]。二是主管部门要支持证照制度改革所需的师资投入,充分运用政策的导向性和财政的保障性,从行业企业、院校组织等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专家库,引领指导证照制度改革。三是主管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以支持,或进一步探索奖补机制,对那些证照制度改革卓有成效的单位给予充分的奖励,激发更大的活力和更强的带动性。
  扩大信息管理的应用度。教育信息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要加强工作指导监督,定期开展检查工作,积极做好系统平台基础数据的积累,夯实证照改革的基础。
  (二)院校层面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的院校要面对终身教育的不同学习群体,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情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院校要深化全日制在校学习者的技术技能教育,通过“1+X”证书制度等举措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二是院校要面向企业员工,积极推进“二元制”产教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学的有序衔接,培养好企业人才。三是院校要探索“培训包+技能组”的“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认真且扎实地服务下岗工人、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学习者。
  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院校必须进一步推进基于证照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课程模块化重构。各个专业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预期学习成果,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知识单位,以知识单元为导向制定教学策略,以教学策略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价,以教学评价为导向进行反思改进”[9],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强化学习那些教学课程体系未包括的内容,以便落实改革。
  深化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立足于专业(群)资源统筹的前提下,各课程需强化学习成果导向的理念,深化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深入研究论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有关专业教学标准,科学选用对口的证照,推行以证代考、以证代分、以证验学,使证书培训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促进人才培养适应新标准、新技术、新业态的要求。
  (三)评价组织层面
  强化协同育人责任意识。评价组织作为证照制度的建设主体,负责凝聚相关行业领域龙头企业、院校专家等。因此,评价组织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市场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强化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育人社会责任的问题,稳妥参与证照制度改革,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强化技能证书开发应用。根据《试点方案》的要求,评价组织对证书质量、声誉负总责[13]。因此,评价组织应加强证书的开发应用,面向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对接典型工作任务能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高质量地做好包括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考核站点建设、考核管理、考核颁证等的开发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刘岗. 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路[J]. 成人教育,2020(07):6-10.   [2] 李家成,程豪.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发展战略——对“终身教育”内涵的认识[J]. 终身教育研究,2020(03):19-23+69.
  [3] 李鹏,石伟平. 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106-114.
  [4] 王敬杰.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 《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J]. 职业技术教育,2021(07):19-24.
  [5] 胡宏亮. 職业教育1+X证书制度:现实根源、实践意蕴与试点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0(22):47-51.
  [6] 赵丽玲,张宏伟,胡改英. 学分银行的构建——以西安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4):39-42.
  [7] 搜狐.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规程(试行)》公告发布[EB/OL]. (2020-04-11). https://www.sohu.com/a/ 387176045_214420.
  [8] 教育部. 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EB/OL]. (2021-03-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 _gzdt/s5987/202103/t20210322_521664.html.
  [9] 辜跃辉. 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J]. 山西青年,2021(05):16-17.
  [10] 甄妍妍. 枣庄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11] 教育部.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4/t20190415_378129.html.
  [12] 黄大明. 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 西部学刊,2019(17):101-104.
  [13] 李寿冰,高艳芳,杨兴芳.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的现状与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20(20):20-24.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  优化路径探索与实践  漆玲玲,邱超  (武汉大学 本科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既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师生提供适合教学活动开展的学习平台,对高校教学活动创新性提升具有很多帮助。本文通过对武汉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从加强网络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
文章在对国际互联网保存联盟(IIPC)工作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网页归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合作、法律、政策、技术、教育五个方面,联系IIPC的相关工作经验,总结出对于我国网页归档工作的启示。
文章对辽宁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以辽宁省“盛文·北方新生活”校园书店项目为研究对象,就项目的共建模式、投资运营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从专业资源保障、
后疫情时代以全息阅读建构的高校阅读服务新模式,是以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进行管理的实践方向。文章从全息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出发,通过调研江苏省25所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阅读推广实践,探析全息阅读是如何助力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从而建构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新模式和发展路径,为高校图书馆在后疫情时代提升服务水平寻求发展的新基点。
通过对国内210家公共馆和儿童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有关少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阅读推广的内容信息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总结疫情爆发高峰期时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情况,主要包
文章运用文献法对图书馆服务监狱改造的实践与研究进行梳理,提出以文化改造实现高校图书馆对监狱帮扶工作的延伸。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南充市高校与公共图书馆联盟统领下,定位于助力文化改造,推动监狱工作社会化,积极协助四川省嘉陵监狱以“读好书·做好人”为主线,围绕服刑人员对阅读的认知度、参与度、兴趣点,从机制、平台、活动三个维度提出全狱阅读新思路,着力破解监狱阅读工作痛点,以文化的品性、力量和内涵激发服刑人员改造内驱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改造质量。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图书馆常态下的阅读推广受限,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服务的完善和延伸提供了契机.文章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总结了在疫情期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和经验,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数据来研究疫情期间中国网民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关注度的地理空间集聚性。通过百度指数平台获取研究数据,同时结合疫情实时监测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在时间上进行关注度趋势演变分析,在空间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网络数据可得性问题,港澳台地区除外)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关注度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关注度时空演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发现,我国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关注度在时间上符合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四阶段(起始、爆发、波动和长尾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二外日语学习中亦不例外。当前国内一线工作者对此研究颇多,但是几乎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仅是日语学习者,或日语二外学习者,并没有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剔除,尤其是影响重大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在同一教师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两届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进行研究,以便选课前对学生的二外选课做出充分的指导,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入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进而达到提高二外日语学习效果的目的。
为提高升降压变换器的轻载效率和功率密度,提出了一种迟滞控制结合PWM控制的非反相升降压变换器.设计出基于恒定电感电流的控制模式以减少对外部元器件的依赖性,并实现迟滞控制回路和PWM控制回路之间的平滑切换.针对降压和升压的工作模式推导出小信号模型,采用电感电流斜率的控制方法实现在一个开关周期内降压和升压模式之间的自动模式转换.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原型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能力,在满负载10 A电流下实现了94%的效率和95%的峰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