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童年情景》是一部浪漫主义气息浓厚的钢琴套曲,以此为教学案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舒曼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和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能力。
关键词:钢琴套曲 舒曼 童年情景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德国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作品以成人的视角回忆童年的情景,他的音符深入儿童心灵,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他用精准的笔触和洗练的手法把共鸣的情感进行表达,作品形象风格幽默、神态逼真,是一部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
一、《童年情景》的演奏分析
(一)标题诗歌化
舒曼是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用诗歌般的优美文字为套曲中的独立小曲进行命名。在舒曼看来,标题的作用并不是为了概括,而是为了让原本美妙的音乐赋予诗歌一般的意境,让音乐美和文字美华丽地结合,营造出整体的美感。《童年情景》的标题有的立足文学作品,如《蝴蝶》《克莱斯勒偶记》;有的暗含隐喻性的字谜,如《阿贝格变奏曲》《狂欢节》;有的仅仅表明创作题材,如《交响练习曲》。
《童年情景》的标题不是为了限制听众的思路,反而是对演奏内容给出一个精巧的提示,把听众引入独立小曲的内容里,在小曲内容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二)曲式诗歌化
舒曼的《童年情景》依然保留着古典音乐的痕迹,但是并没有完全古典化,他在“古典”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把音乐按照诗歌的韵律进行创作,让节奏富有诗歌的“平仄美”。《童年情景》曲式中体现着对称的美感,一般以“四小节”“八小节”构成一句。
(三)“上行转下行”的旋律音型贯穿全曲,成为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
《童年情景》的每个小品單元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各小品单元并不是凌乱存在整部作品中,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存在的,这个规律就是“上行转下行”的旋律音型,仔细观察以后,会发现这种音型贯穿全部曲目,成为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舒曼把个人的情感深深地植入到作品当中,以旋律、和声、速度、性格呈现童年克拉拉的动机,从而表现出他对克拉拉深切的爱意。
(四)和声创作个性化
舒曼的《童年情景》和声理念师承贝多芬和舒伯特,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舒曼让自己的和声实现个性化,在和声部分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诗人一般的个性推动着他寻求多样化的鲜明特色和和声效果。比如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常使用转位和弦、重属和弦及和声外音,运用持续音等。
二、《童年情景》带给我们的教育反思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知识技巧学习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步骤地进行教学。音乐具有美学的价值,音乐教学也是美育教学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只能成为外表艳丽的花瓶,内在却空空如也。学生即便掌握音乐中的钢琴演奏技巧,也无法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形成审美的能力,无法分辨作品的优美部分,只能把演奏作为刻板的机械活动,缺乏动力和活力,让作品失去生命力。
为了避免让学生的演奏成为华而不实的花瓶,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以后,让学生聆听自己的演奏作品,寻找音色与音乐形象统一的方式,探索力度与情感表达的契合点,体会演奏速度与作品意境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相互聆听彼此的演奏作品,让学生分别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作品的区别,说出他人作品的优劣,并给出解释。这是一种相互学习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学修养
上台表演和平时练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辛苦地练习就是为了可以在台上短暂的表演时间内演奏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影响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平时的基本知识技能之外,还包括心理素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容易怯场紧张,教师就要安排学生多次在其他学生面前演奏;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外向,在演出时总是想方设法地融入自己的内容,这同样会导致演奏失败,对于这部分同学,也需要安排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让其他同学指出他演奏中存在的问题,让性格过于外向的同学在演奏时,趋于理性,稳定发挥。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促进学生在演奏中融入情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三、结语
舒曼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作曲家,是一个把音乐诗歌化的艺术家,《童年情景》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在传递着作者的思绪,学习者只有深入地了解作品,了解作者,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精彩的演出。这部作品属于中等难度水平,其中包含着很多的音乐演奏技巧,因此可以作为典型的教材,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凤.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5.
[2]张妍.对舒曼《童年情景》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作者简介:陈露,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关键词:钢琴套曲 舒曼 童年情景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德国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作品以成人的视角回忆童年的情景,他的音符深入儿童心灵,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他用精准的笔触和洗练的手法把共鸣的情感进行表达,作品形象风格幽默、神态逼真,是一部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
一、《童年情景》的演奏分析
(一)标题诗歌化
舒曼是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用诗歌般的优美文字为套曲中的独立小曲进行命名。在舒曼看来,标题的作用并不是为了概括,而是为了让原本美妙的音乐赋予诗歌一般的意境,让音乐美和文字美华丽地结合,营造出整体的美感。《童年情景》的标题有的立足文学作品,如《蝴蝶》《克莱斯勒偶记》;有的暗含隐喻性的字谜,如《阿贝格变奏曲》《狂欢节》;有的仅仅表明创作题材,如《交响练习曲》。
《童年情景》的标题不是为了限制听众的思路,反而是对演奏内容给出一个精巧的提示,把听众引入独立小曲的内容里,在小曲内容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二)曲式诗歌化
舒曼的《童年情景》依然保留着古典音乐的痕迹,但是并没有完全古典化,他在“古典”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把音乐按照诗歌的韵律进行创作,让节奏富有诗歌的“平仄美”。《童年情景》曲式中体现着对称的美感,一般以“四小节”“八小节”构成一句。
(三)“上行转下行”的旋律音型贯穿全曲,成为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
《童年情景》的每个小品單元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各小品单元并不是凌乱存在整部作品中,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存在的,这个规律就是“上行转下行”的旋律音型,仔细观察以后,会发现这种音型贯穿全部曲目,成为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舒曼把个人的情感深深地植入到作品当中,以旋律、和声、速度、性格呈现童年克拉拉的动机,从而表现出他对克拉拉深切的爱意。
(四)和声创作个性化
舒曼的《童年情景》和声理念师承贝多芬和舒伯特,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舒曼让自己的和声实现个性化,在和声部分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诗人一般的个性推动着他寻求多样化的鲜明特色和和声效果。比如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常使用转位和弦、重属和弦及和声外音,运用持续音等。
二、《童年情景》带给我们的教育反思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知识技巧学习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步骤地进行教学。音乐具有美学的价值,音乐教学也是美育教学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只能成为外表艳丽的花瓶,内在却空空如也。学生即便掌握音乐中的钢琴演奏技巧,也无法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形成审美的能力,无法分辨作品的优美部分,只能把演奏作为刻板的机械活动,缺乏动力和活力,让作品失去生命力。
为了避免让学生的演奏成为华而不实的花瓶,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以后,让学生聆听自己的演奏作品,寻找音色与音乐形象统一的方式,探索力度与情感表达的契合点,体会演奏速度与作品意境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相互聆听彼此的演奏作品,让学生分别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作品的区别,说出他人作品的优劣,并给出解释。这是一种相互学习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学修养
上台表演和平时练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辛苦地练习就是为了可以在台上短暂的表演时间内演奏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至于影响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平时的基本知识技能之外,还包括心理素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容易怯场紧张,教师就要安排学生多次在其他学生面前演奏;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外向,在演出时总是想方设法地融入自己的内容,这同样会导致演奏失败,对于这部分同学,也需要安排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让其他同学指出他演奏中存在的问题,让性格过于外向的同学在演奏时,趋于理性,稳定发挥。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促进学生在演奏中融入情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三、结语
舒曼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作曲家,是一个把音乐诗歌化的艺术家,《童年情景》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在传递着作者的思绪,学习者只有深入地了解作品,了解作者,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精彩的演出。这部作品属于中等难度水平,其中包含着很多的音乐演奏技巧,因此可以作为典型的教材,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凤.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5.
[2]张妍.对舒曼《童年情景》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
(作者简介:陈露,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