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由托尼·巴赞创造的有效的思维工具,能提高学生发散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教师直观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认知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有错误的理解和是否有认知上的缺陷,以便及时纠正、补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举例把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三生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三生物、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正 文]
思维导图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表达发散性的有效图形的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方法。它以某一主题为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散形成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节点又可以作为中心,继续向四周发散,形成更多的分支,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大脑的自然结构和发散性思维具象化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1][2]。
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看、看得懂,听也听得懂,但一做题就不行了。也经常听学生抱怨说:为什么老师一讲就知道,轮到自己做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有时脑子一片空白,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生物必修三模块,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内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生只会一模块一模块的记、学,根本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存在知识漏洞。二是对于生物学的知识理解不到位,掌握的不够透彻,当然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这时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生物复习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境,教师讲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建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整体认识,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的生物的教学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和适用性,思维导图的建构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所教授的知识是否适合运用思维导图。以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变异》、必修三《稳态与坏境》为例:必修一的重点知识蛋白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必修二的减数分裂、遗传的分子基础;必修三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等,这些知识对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复习中可以适宜的导入思维导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比如细胞的分子组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激素调节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多为陈述性的知识,对理解、记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要求比较低,如果用概念图的形式来引导,效果会更好。
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一教材“蛋白质”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教学重难点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脱水缩合的过程,这个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图一);
若内容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如“细胞的结构”,
图二
从图的中心细胞发散出去的是细胞的组成结构,再次一级的分支是这些结构
的具体描述,以及由这些结构所发散出去的过程(图二)。
若所学内容难度较高,可以由教师提供主要框架,然后由学生参与和完善,找出不足之处,一起修改。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教材"遗传信息的表达"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找出本节内容的核心内容为“遗传密码”,构成基本简单的思维导图(图三),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完善以“遗传密码”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图四),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图形、图画和多种颜色能让大脑兴奋,让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也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相关知识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核心知识概念,把知识与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让教师清晰的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缺陷和认知上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维和理解要及时纠正;对学生疏漏的知识要及时补充。让学生能学会及时总结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重点加强对知识薄弱处的复习,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立昌.2014.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校课堂创建.课程.教材.教法[M].34(8):26-31
[2]任梦然、夏晓烨.2013.例析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实践与研究[M].10-B:80-81
[关键词] 高三生物、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正 文]
思维导图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表达发散性的有效图形的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方法。它以某一主题为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散形成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节点又可以作为中心,继续向四周发散,形成更多的分支,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大脑的自然结构和发散性思维具象化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1][2]。
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看、看得懂,听也听得懂,但一做题就不行了。也经常听学生抱怨说:为什么老师一讲就知道,轮到自己做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有时脑子一片空白,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生物必修三模块,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内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生只会一模块一模块的记、学,根本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存在知识漏洞。二是对于生物学的知识理解不到位,掌握的不够透彻,当然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这时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生物复习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境,教师讲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建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整体认识,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的生物的教学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和适用性,思维导图的建构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所教授的知识是否适合运用思维导图。以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变异》、必修三《稳态与坏境》为例:必修一的重点知识蛋白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必修二的减数分裂、遗传的分子基础;必修三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等,这些知识对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复习中可以适宜的导入思维导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比如细胞的分子组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激素调节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多为陈述性的知识,对理解、记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要求比较低,如果用概念图的形式来引导,效果会更好。
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一教材“蛋白质”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教学重难点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脱水缩合的过程,这个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图一);
若内容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如“细胞的结构”,
图二
从图的中心细胞发散出去的是细胞的组成结构,再次一级的分支是这些结构
的具体描述,以及由这些结构所发散出去的过程(图二)。
若所学内容难度较高,可以由教师提供主要框架,然后由学生参与和完善,找出不足之处,一起修改。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教材"遗传信息的表达"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找出本节内容的核心内容为“遗传密码”,构成基本简单的思维导图(图三),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完善以“遗传密码”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图四),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图形、图画和多种颜色能让大脑兴奋,让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也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相关知识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核心知识概念,把知识与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让教师清晰的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缺陷和认知上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维和理解要及时纠正;对学生疏漏的知识要及时补充。让学生能学会及时总结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重点加强对知识薄弱处的复习,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立昌.2014.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校课堂创建.课程.教材.教法[M].34(8):26-31
[2]任梦然、夏晓烨.2013.例析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实践与研究[M].10-B: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