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认识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将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呢?在此,谈几点肤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机,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看似乎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句段、课文插图、课文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有多大?课文为什么用坐井观天作题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学生探究信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作有的放矢的处理。对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地给以解释,不可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对与众不同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对问题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强化互动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具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科学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小组学习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小组学习,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应该规范组织。
(1)专人负责。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
(2)轮流主持。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与自由讨论相比,这样的小组学习调动了组内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了锻炼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听取众人意见,补充自己观点的习惯,还能提高各自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讓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要在这种互动状态下的合作学习逐渐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能专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做出判断评价。
(2)学会质疑。存在疑问时,能有礼貌地请对方作进一步讲解。
(3)学会表述。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表述自己的看法。
(4)学会交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3、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层次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看问题更加深入全面,表达更为简洁流畅,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的指导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提倡分层指导。每一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高低,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人而异给予指导。有的要求正确通顺,有的要求具体有条理,有的则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做两三分钟的发言,态度要大方。
(2)重视方法指导。如让学生分组自学词语,有意识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该词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不查字典理解词义的种种方法。
(3)注意针对性指导。长时间的合作,学生组成的不同学习小组会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分组指导时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位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之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认识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将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呢?在此,谈几点肤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机,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看似乎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句段、课文插图、课文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有多大?课文为什么用坐井观天作题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学生探究信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作有的放矢的处理。对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地给以解释,不可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对与众不同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对问题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强化互动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具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科学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小组学习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小组学习,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应该规范组织。
(1)专人负责。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
(2)轮流主持。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与自由讨论相比,这样的小组学习调动了组内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了锻炼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听取众人意见,补充自己观点的习惯,还能提高各自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讓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要在这种互动状态下的合作学习逐渐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能专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做出判断评价。
(2)学会质疑。存在疑问时,能有礼貌地请对方作进一步讲解。
(3)学会表述。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表述自己的看法。
(4)学会交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3、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层次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看问题更加深入全面,表达更为简洁流畅,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的指导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提倡分层指导。每一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高低,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人而异给予指导。有的要求正确通顺,有的要求具体有条理,有的则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做两三分钟的发言,态度要大方。
(2)重视方法指导。如让学生分组自学词语,有意识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该词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不查字典理解词义的种种方法。
(3)注意针对性指导。长时间的合作,学生组成的不同学习小组会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分组指导时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位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之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