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简述“学生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学生观视阈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应符合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凸显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用心培养学生的认同感等要求。认为应从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法制化管理、推进专业化管理、尊重学生自我选择、实行参与式管理等几个方面,重构大学生管理制度。
关键词:学生观;大学生管理;管理制度;以人为本
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逐渐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转移到“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上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其关键点是要在学生管理理念上进行突破。学生观就是学生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重构的思想基础。
一、“学生观”的内涵分析
从高校学生管理视角来看,“学生观”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的总和。从其内涵构成来看,“学生观”包括以下内容:
(一)师生地位观。在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中,师生不平等、不民主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严格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控制者与服从者、支配者与从属者、主导者与跟从者的不对称且不平等的关系。目前,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一种平等的、对话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正受到人们的推崇。学生工作管理者除了完成必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更多的时候应该充当大学生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及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挚友。
(二)学生发展观。传统学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而现代学生发展观则认为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还应该包括实践活动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努力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在实践活动中,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读书,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组织能力,学会对集体的责任感”。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过程中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其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学生学习观。传统的学生学习观把学生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就行。教学重点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参与度如何,有无创新思想,能否自由表达等。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需要特别关注。
(四)学生利益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仅免除学生的学费,还包分配工作。传统的学生利益观认为,大学生要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不要讲求什么个人利益问题。但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开始缴费上学,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呼吁,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主张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受益者。
(五)学生评价观。过去,“又红又专”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它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关系的一种形象比喻,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往往采取“思想上一票否决,专业上只看分数”的做法。这样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大学生做出评价;现代学生评价观则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发展等因素,其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评价的尺度也不是统一的,留给大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传统学生观突出“管”,现代学生观突出“服务”;传统学生观侧重从学校出发开展工作,现代学生观侧重从学生需要出发开展学生工作;传统学生观强调统一和服从,现代学生观更注重个性的发挥。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学生观必然、必须要向现代学生观转变。
二、“学生观”视阈下的学生管理制度要求
从学生观(尤其是现代学生观)视阈出发,大学生管理制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需要外在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更需要通过自我约束使这些规章制度的要求得以内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尤其是纪律的要求和行为的控制,学生在管理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管理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即高校管理者和规章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发展、自我管理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其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现代学生观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推进柔性化管理,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刚性、统一化和行政色彩比较明显,“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不但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人的需要及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过重的社会导向”下形成的“过强的共性约束”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个性被淹没。高校制订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以学校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学生观要求对学生进行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律,强调在方法上的非强制性。
(三)优化对话渠道,凸显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学生观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的关系,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需要制度的制订者和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以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在学生管理制度制订过程中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度制订前的调研中,调研对象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学生管理者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减少误解,并及时搜集反馈意见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探素学生与学生管理者之间有效的对话机制,彰显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突出服务意识,用心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强调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部分高校把学生工作仅仅理解为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强调的是“服从”,因此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处处都有“不准”、“禁止”等字样,而较少有“可以”、“允许”等字眼。现代学生观则更多地强调通过相关的管理规定来保障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总之,现代学生管理制度强调“为学生服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由“管学生”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学生观视阈下的大学生管理制度重构
与现代学生观相契合的学生管理制度,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构建把“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服务”的意识落到实处,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工作管理者也要以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水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和咨询。现代学生管理制度要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差异,彰显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树立学生权利观。当前,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正在形成,“以生为本”要求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教育及管理之本。以生为本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中,树立正确的学生权利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信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二)加强法制化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校。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和学生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依法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由之路。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一些涉及学生权益的规定要进一步健全和细化。如2005年9月1号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已经明确了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对于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不当侵害时的救济渠道仍然限制在申诉的范围之内,对怎样寻求有效的司法救济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学校处分裁量权的规范和约束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为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法可依,可参照《教师法》起草相应的《学生法》,以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推进专业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者素质,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现代学生观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杂家”或“管家婆”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管理水平。“科学、严格和规范的管理使学生生活紧张而又有序,活跃而又高效;全面、周到和优质的服务为同学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生活保障;通过健康、积极的教育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四)尊重学生自我选择,加强学生学习辅导,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和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引导和建议。目前各个高校虽然在推进学分制,但距离自由学习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
(五)实行参与式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其主体意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现代学生观要求通过制定合法的程序吸引学生参与,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从而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具体的参与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蔡国春. 中美高校学生观和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 江苏高教,2011(4):77-79
[2] 冯 培.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8-29
关键词:学生观;大学生管理;管理制度;以人为本
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逐渐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转移到“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上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其关键点是要在学生管理理念上进行突破。学生观就是学生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重构的思想基础。
一、“学生观”的内涵分析
从高校学生管理视角来看,“学生观”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的总和。从其内涵构成来看,“学生观”包括以下内容:
(一)师生地位观。在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中,师生不平等、不民主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在这种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严格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控制者与服从者、支配者与从属者、主导者与跟从者的不对称且不平等的关系。目前,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一种平等的、对话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正受到人们的推崇。学生工作管理者除了完成必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更多的时候应该充当大学生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及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挚友。
(二)学生发展观。传统学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而现代学生发展观则认为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还应该包括实践活动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努力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在实践活动中,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读书,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组织能力,学会对集体的责任感”。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过程中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其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学生学习观。传统的学生学习观把学生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就行。教学重点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而不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参与度如何,有无创新思想,能否自由表达等。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需要特别关注。
(四)学生利益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仅免除学生的学费,还包分配工作。传统的学生利益观认为,大学生要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不要讲求什么个人利益问题。但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开始缴费上学,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呼吁,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主张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受益者。
(五)学生评价观。过去,“又红又专”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它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关系的一种形象比喻,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往往采取“思想上一票否决,专业上只看分数”的做法。这样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大学生做出评价;现代学生评价观则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发展等因素,其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评价的尺度也不是统一的,留给大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传统学生观突出“管”,现代学生观突出“服务”;传统学生观侧重从学校出发开展工作,现代学生观侧重从学生需要出发开展学生工作;传统学生观强调统一和服从,现代学生观更注重个性的发挥。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学生观必然、必须要向现代学生观转变。
二、“学生观”视阈下的学生管理制度要求
从学生观(尤其是现代学生观)视阈出发,大学生管理制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需要外在的规章制度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更需要通过自我约束使这些规章制度的要求得以内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尤其是纪律的要求和行为的控制,学生在管理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管理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即高校管理者和规章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发展、自我管理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其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现代学生观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推进柔性化管理,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刚性、统一化和行政色彩比较明显,“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不但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人的需要及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过重的社会导向”下形成的“过强的共性约束”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个性被淹没。高校制订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以学校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学生观要求对学生进行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律,强调在方法上的非强制性。
(三)优化对话渠道,凸显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学生观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的关系,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需要制度的制订者和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以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在学生管理制度制订过程中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度制订前的调研中,调研对象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学生管理者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减少误解,并及时搜集反馈意见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探素学生与学生管理者之间有效的对话机制,彰显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突出服务意识,用心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强调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部分高校把学生工作仅仅理解为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强调的是“服从”,因此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处处都有“不准”、“禁止”等字样,而较少有“可以”、“允许”等字眼。现代学生观则更多地强调通过相关的管理规定来保障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总之,现代学生管理制度强调“为学生服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由“管学生”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学生观视阈下的大学生管理制度重构
与现代学生观相契合的学生管理制度,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构建把“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服务”的意识落到实处,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工作管理者也要以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水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和咨询。现代学生管理制度要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差异,彰显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树立学生权利观。当前,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正在形成,“以生为本”要求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教育及管理之本。以生为本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中,树立正确的学生权利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信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二)加强法制化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校。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和学生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依法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由之路。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一些涉及学生权益的规定要进一步健全和细化。如2005年9月1号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已经明确了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对于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不当侵害时的救济渠道仍然限制在申诉的范围之内,对怎样寻求有效的司法救济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学校处分裁量权的规范和约束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为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法可依,可参照《教师法》起草相应的《学生法》,以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推进专业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者素质,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现代学生观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杂家”或“管家婆”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管理水平。“科学、严格和规范的管理使学生生活紧张而又有序,活跃而又高效;全面、周到和优质的服务为同学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生活保障;通过健康、积极的教育引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四)尊重学生自我选择,加强学生学习辅导,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和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引导和建议。目前各个高校虽然在推进学分制,但距离自由学习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
(五)实行参与式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其主体意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现代学生观要求通过制定合法的程序吸引学生参与,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从而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具体的参与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蔡国春. 中美高校学生观和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 江苏高教,2011(4):77-79
[2] 冯 培.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