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调查了解78例子宫切除病人术前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78例病人顺利进行手术,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心理状态良好,生活质量与正常女性没有差别。提示:子宫切除病人术前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可使病人轻松的接受手术,解除病人的病痛。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8例中,年龄34~71岁,其中年龄34~45岁2l例,46~55岁26例,56~71岁31例。临床诊断:子宫肌瘤19例,子宫内膜病变3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1例,宫颈癌6例,卵巢恶性肿瘤2例。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将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诊断、预手术期。第二部分为主观资料: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对社会支持的需要程度、对接受手术的态度、对手术的认识水平、对术后夫妻生活的态度。问卷均于术前1~2天发放,由病人自行填写,对文化水平低者,护士口述问卷内容,病人回答,协助完成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护理方法:针对调查发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实施切实可行健康教育,增强病人手术治疗的信心,提高病人正确认识疾病、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护士需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并要说明子宫切除不影响性生活及夫妻感情。根据国外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性生活由术前的70.5%提高到77.6%,无阴道干燥主诉由37.3%提高到46.8%,性欲减退由10.4%降至6.3%,性高潮缺乏由7.6%降至5.2%,性感不快由18.6%降至4.3%。解除病人的恐惧及焦虑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
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子宫切除的必要性:本组病人多数对子宫切除缺乏正确的认识(57.7%的病人对子宫切除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术前向病人讲解手术方式、主刀医师技术水平、已经切除子宫病人现在的生活状况,使病人在术前精神上得到鼓励。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接近病人,做到细心、耐心,有爱心,正确解答病人提出的一切问题,通过沟通,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如灌肠、导尿、会阴擦洗等,轻柔细致,准确无误,提高病人的安全感。
结果
不同年龄、疾病病人术前主要心理问题:子宫切除病人术前主要心理问题是恐惧心理、对社会支持的渴望(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心理,同时还显示年龄段越低,恐惧及渴望社会支持的心理更强烈(X+2=10.12,P<0.1),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更突出的是绝望心理。
心理干预效果:本组78例病人,均顺利地完成子宫切除手术,术后除1例卵巢恶性肿瘤病人病情恶化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12个月,病人心理状态良好,夫妻性生活正常。
讨论
主要心理问题剖析:①恐惧心理:本组62.8%病人有恐惧心理,且年龄偏低,其中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更突出,这与对癌症的认知及信息的获取能力有一定的关系。②渴望社会支持:本组92.3%的病人渴望得到社会支持,当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增加肿瘤病人的适应性行为,提高其免疫能力,减轻其心身症状,延长其生命[2]。本组资料还显示,年轻女性更渴望社会的支持,她们最担心的是术后夫妻性生活的协调性和家庭的稳定性。③对手术的依赖或否定:本组42.3%的病人依赖手术,认为子宫切除后,就不需要任何治疗,有57.7%的病人对手术持否定心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较大组和恶性肿瘤的病人,她们认为年龄大了,手术要用去一大笔资金,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恶性肿瘤病人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做了手术也没用,这种结果的产生多与病人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④绝望心理:本组有0.6%的病人表现出绝望心理,主要是恶性肿瘤病人,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恶性肿瘤,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同时由于其角色的改变,社交能力的下降,躯体功能的改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3]。另外她们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患了癌症,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绝望心理,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丧失对生活及治疗疾病的信心。
子宫切除病人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在子宫切除病人手术前,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纠正病人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态度,改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早日以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状态,投入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Rhodes JC,Kjeruff KH,Langenberg PW,et al. Hysterectomy and sexualfunction.JAMA,1999,282(20):1934~1941
2黄丽,杨廷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值得重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1
3万丽红,刘明,潘承恩,等.癌症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7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8例中,年龄34~71岁,其中年龄34~45岁2l例,46~55岁26例,56~71岁31例。临床诊断:子宫肌瘤19例,子宫内膜病变3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1例,宫颈癌6例,卵巢恶性肿瘤2例。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将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诊断、预手术期。第二部分为主观资料: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对社会支持的需要程度、对接受手术的态度、对手术的认识水平、对术后夫妻生活的态度。问卷均于术前1~2天发放,由病人自行填写,对文化水平低者,护士口述问卷内容,病人回答,协助完成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护理方法:针对调查发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实施切实可行健康教育,增强病人手术治疗的信心,提高病人正确认识疾病、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护士需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并要说明子宫切除不影响性生活及夫妻感情。根据国外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性生活由术前的70.5%提高到77.6%,无阴道干燥主诉由37.3%提高到46.8%,性欲减退由10.4%降至6.3%,性高潮缺乏由7.6%降至5.2%,性感不快由18.6%降至4.3%。解除病人的恐惧及焦虑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
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子宫切除的必要性:本组病人多数对子宫切除缺乏正确的认识(57.7%的病人对子宫切除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术前向病人讲解手术方式、主刀医师技术水平、已经切除子宫病人现在的生活状况,使病人在术前精神上得到鼓励。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接近病人,做到细心、耐心,有爱心,正确解答病人提出的一切问题,通过沟通,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如灌肠、导尿、会阴擦洗等,轻柔细致,准确无误,提高病人的安全感。
结果
不同年龄、疾病病人术前主要心理问题:子宫切除病人术前主要心理问题是恐惧心理、对社会支持的渴望(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心理,同时还显示年龄段越低,恐惧及渴望社会支持的心理更强烈(X+2=10.12,P<0.1),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更突出的是绝望心理。
心理干预效果:本组78例病人,均顺利地完成子宫切除手术,术后除1例卵巢恶性肿瘤病人病情恶化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12个月,病人心理状态良好,夫妻性生活正常。
讨论
主要心理问题剖析:①恐惧心理:本组62.8%病人有恐惧心理,且年龄偏低,其中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更突出,这与对癌症的认知及信息的获取能力有一定的关系。②渴望社会支持:本组92.3%的病人渴望得到社会支持,当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增加肿瘤病人的适应性行为,提高其免疫能力,减轻其心身症状,延长其生命[2]。本组资料还显示,年轻女性更渴望社会的支持,她们最担心的是术后夫妻性生活的协调性和家庭的稳定性。③对手术的依赖或否定:本组42.3%的病人依赖手术,认为子宫切除后,就不需要任何治疗,有57.7%的病人对手术持否定心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较大组和恶性肿瘤的病人,她们认为年龄大了,手术要用去一大笔资金,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恶性肿瘤病人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做了手术也没用,这种结果的产生多与病人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④绝望心理:本组有0.6%的病人表现出绝望心理,主要是恶性肿瘤病人,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恶性肿瘤,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同时由于其角色的改变,社交能力的下降,躯体功能的改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3]。另外她们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患了癌症,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绝望心理,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丧失对生活及治疗疾病的信心。
子宫切除病人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在子宫切除病人手术前,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纠正病人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态度,改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早日以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状态,投入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Rhodes JC,Kjeruff KH,Langenberg PW,et al. Hysterectomy and sexualfunction.JAMA,1999,282(20):1934~1941
2黄丽,杨廷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值得重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1
3万丽红,刘明,潘承恩,等.癌症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