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考兼具毕业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对于考生来说试卷中的客观题是基础题,体现自己学习水平、反映自己学习能力的还是主观题。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把握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对于有效答题、针对性答题从而提高答题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主观题;审;联;全;检
中考兼具毕业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如果说试卷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的掌握,是体现和发挥中考试卷的毕业试卷作用的话,那么主观题则发挥了中考试卷的选拔性试卷的作用。做好主观题对于提高整体答卷质量和分值具有非常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作答的质量减少分值的损失呢?笔者根据教育的实践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要求入手:审、联、全、检。
一审。审题是做好题目的前提,是组织答案的先导。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回答问题也要有所“望”、有所“切”。审题就像把脉,只有把好脉、把准脉,把题目审细、审准、审全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设问角度,才能准确作答。审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审范围,宏观上是哪本书,中观上是哪个部分,微观上是哪个知识点;二是审设问,即问了几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关键词是什么;三是审材料,材料分几个层次,关键词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审题不是简单的把题目看一遍,而是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准确把握题目的回答角度,准确把握出题的意图,弄清楚题目考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避免由于对题目的理解有误而错答。
政治主观问题的设置往往带有限制性、规定性,让考生从给定的某一特定角度进行作答,这就要求在作答时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随意发挥。其实,问题的规定性和限制性恰恰正是问题回答角度的提示。为此,必须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精要,抓住问题关键的语句、词语甚至概念、字。如2009苏州中考31题:阅读材料联系教材“护佑生命安康”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我们未成年人应领悟到哪些道理?就所给材料而言,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但问题的设置规定了我们只能从“护佑生命安康”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否则就是偏题,就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审准,看清题目所给的范围和要求,否则的话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审题不仅是审题干还包括审材料,主观题往往带有一定的背景材料,材料为题目而设,题目从材料而出,所以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答案的组织。对材料的阅读基本要求是细,要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看看材料中有没有和教材相关的或者相似的概念,材料中的关键的概念是对答题范围和角度的最好提示,只有准确把握题目的设问角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如2009年苏州中考第32题: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从法律知识的角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题目以宪法的规定为材料背景,所以我们可以先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宪法内容,在材料中有“宪法”、“规定”、“根本制度”等词句,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的结论,从而也可以得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联。联是把题目答准、答全的关键。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题目和教材理论知识点的联。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简答题中,考察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再现能力。如2008苏州中考31题,考察的是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两部法律为主……的法律体系”请回答是哪两部法律? 再如2008年苏州中考第33题: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各是什么?此类题目可以脱离背景材料,只要看准问题就可以了。题目虽然不难,但其要求却很严格,这要求学生不做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发挥,只要求准确全面,考生在作答时原样地再现教材知识。
2.背景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联。这类题目往往出现“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联系材料”等提示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如前面提到的2009年中考33题第一问“从法律知识的角度,材料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并从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并能够把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够准确作答。
3.背景材料、教材知识点和实际热点的联。这种联往往考察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给定的材料考察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这种考察是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形式,要求考生不仅了解热点了解教材知识点,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教材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考察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2009苏州中考32题第2问:
材料一: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增长幅度
材料二:家电下乡工程是一项针对农村消费者……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以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
联系材料二看材料一,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要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敢于消费。对此,请讲讲你的建议。
此题把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中考,但教材中并没有类似的材料,而且在问题中有“消费”一词,但教材中却没有阐释,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进行归纳和分析,读懂材料所揭示的信息。材料二中有一句话“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以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电下乡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共享到经济繁荣的成果。敢消费就是敢花钱,那么如何才能敢花钱呢?基本的条件就是手里有钱,有持续的收入并且花钱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呢?根本上靠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就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生产力,如何让农民花钱时无后顾之忧呢?就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作答,这个陌生、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熟悉、简单了。
三全。全是全面、立体,尽可能把问题从多个角度回答全面。全的基本要求是准,准确无误地按照问题要求把教材理论知识点再现在试卷上。全并不意味着答题的字数越多越好,如果围绕着一个角度反复作答,无论字数再多也只是一个角度,仍然是不全面的。这类题目往往是材料分析题的最后一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思辨性。所以,这类题目的得分往往具有矛盾性的特征:想不得分很难,想得全分也很难,这类题目学生总可以答出一两点,但要想全部答出并且答对就十分困难了。
2007年:在“研究性学习”课上……第一种情况是不学习现在照样能做好工作。第二种情况是名牌大学出来的人就是人才,就能从事高贵的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请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有关知识,分别对这两类同学的认识发表你的意见。
2008年: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动事业。请说说你对人才的理解以及如何成才的认识。
2009年:作为一位苏州市民,要关心家乡的变化,应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的成果而自豪。假如你正和同学们在一起畅想、交流着自己的未来请谈谈你的想法。
这类题目给你一个话题,围绕话题谈认识。2006年、2008年谈“人才”、“成才”、2007年谈学习、成才、2009年“畅想未来”。对话题的理解要全面,要尽可能的把和话题相关的知识点都梳理出来,多角度、多层次。其实,这类题目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这类题目的答案虽然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的内容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出现的原话,不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只要找到教材中的表述并摘录下来就可以了。有些学生看到题目中有“你的认识”、“你的看法”、“你的想法”等词句就以为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像写作文一样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表述,甚至天马行空的东拉西扯,脱离教材,结果当然不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他们看到了“认识”但忽略了“话题”,所以写的很多得分却很少。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思:思就是认真思考、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对考试题目切不可掉以轻心,作答时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由于自己审题粗心大意而导致误答、偏答。辨:辨就是要学会辨证的看问题。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四检。检即检查补充、小结、归纳。考生作答完毕最好再检查一下回答的内容,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错误哪怕是错字、白字及时改正,检查中发现不完整的地方及时补充,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及时修正,尽可能地使自己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
学习在于勤奋,成功在于积累,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做到考试的时候厚积薄发,只有平时注重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并成为自己的习惯,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能够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考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主观题;审;联;全;检
中考兼具毕业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如果说试卷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的掌握,是体现和发挥中考试卷的毕业试卷作用的话,那么主观题则发挥了中考试卷的选拔性试卷的作用。做好主观题对于提高整体答卷质量和分值具有非常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作答的质量减少分值的损失呢?笔者根据教育的实践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要求入手:审、联、全、检。
一审。审题是做好题目的前提,是组织答案的先导。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回答问题也要有所“望”、有所“切”。审题就像把脉,只有把好脉、把准脉,把题目审细、审准、审全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设问角度,才能准确作答。审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审范围,宏观上是哪本书,中观上是哪个部分,微观上是哪个知识点;二是审设问,即问了几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关键词是什么;三是审材料,材料分几个层次,关键词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审题不是简单的把题目看一遍,而是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准确把握题目的回答角度,准确把握出题的意图,弄清楚题目考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避免由于对题目的理解有误而错答。
政治主观问题的设置往往带有限制性、规定性,让考生从给定的某一特定角度进行作答,这就要求在作答时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随意发挥。其实,问题的规定性和限制性恰恰正是问题回答角度的提示。为此,必须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精要,抓住问题关键的语句、词语甚至概念、字。如2009苏州中考31题:阅读材料联系教材“护佑生命安康”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我们未成年人应领悟到哪些道理?就所给材料而言,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但问题的设置规定了我们只能从“护佑生命安康”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否则就是偏题,就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审准,看清题目所给的范围和要求,否则的话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审题不仅是审题干还包括审材料,主观题往往带有一定的背景材料,材料为题目而设,题目从材料而出,所以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答案的组织。对材料的阅读基本要求是细,要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看看材料中有没有和教材相关的或者相似的概念,材料中的关键的概念是对答题范围和角度的最好提示,只有准确把握题目的设问角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如2009年苏州中考第32题: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一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从法律知识的角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题目以宪法的规定为材料背景,所以我们可以先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宪法内容,在材料中有“宪法”、“规定”、“根本制度”等词句,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的结论,从而也可以得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联。联是把题目答准、答全的关键。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题目和教材理论知识点的联。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简答题中,考察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再现能力。如2008苏州中考31题,考察的是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两部法律为主……的法律体系”请回答是哪两部法律? 再如2008年苏州中考第33题: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各是什么?此类题目可以脱离背景材料,只要看准问题就可以了。题目虽然不难,但其要求却很严格,这要求学生不做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发挥,只要求准确全面,考生在作答时原样地再现教材知识。
2.背景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联。这类题目往往出现“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联系材料”等提示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如前面提到的2009年中考33题第一问“从法律知识的角度,材料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并从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并能够把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够准确作答。
3.背景材料、教材知识点和实际热点的联。这种联往往考察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给定的材料考察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这种考察是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形式,要求考生不仅了解热点了解教材知识点,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教材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考察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2009苏州中考32题第2问:
材料一: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增长幅度
材料二:家电下乡工程是一项针对农村消费者……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以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
联系材料二看材料一,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要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敢于消费。对此,请讲讲你的建议。
此题把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中考,但教材中并没有类似的材料,而且在问题中有“消费”一词,但教材中却没有阐释,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进行归纳和分析,读懂材料所揭示的信息。材料二中有一句话“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以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电下乡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共享到经济繁荣的成果。敢消费就是敢花钱,那么如何才能敢花钱呢?基本的条件就是手里有钱,有持续的收入并且花钱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呢?根本上靠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就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生产力,如何让农民花钱时无后顾之忧呢?就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作答,这个陌生、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熟悉、简单了。
三全。全是全面、立体,尽可能把问题从多个角度回答全面。全的基本要求是准,准确无误地按照问题要求把教材理论知识点再现在试卷上。全并不意味着答题的字数越多越好,如果围绕着一个角度反复作答,无论字数再多也只是一个角度,仍然是不全面的。这类题目往往是材料分析题的最后一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思辨性。所以,这类题目的得分往往具有矛盾性的特征:想不得分很难,想得全分也很难,这类题目学生总可以答出一两点,但要想全部答出并且答对就十分困难了。
2007年:在“研究性学习”课上……第一种情况是不学习现在照样能做好工作。第二种情况是名牌大学出来的人就是人才,就能从事高贵的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请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有关知识,分别对这两类同学的认识发表你的意见。
2008年: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动事业。请说说你对人才的理解以及如何成才的认识。
2009年:作为一位苏州市民,要关心家乡的变化,应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的成果而自豪。假如你正和同学们在一起畅想、交流着自己的未来请谈谈你的想法。
这类题目给你一个话题,围绕话题谈认识。2006年、2008年谈“人才”、“成才”、2007年谈学习、成才、2009年“畅想未来”。对话题的理解要全面,要尽可能的把和话题相关的知识点都梳理出来,多角度、多层次。其实,这类题目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这类题目的答案虽然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的内容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出现的原话,不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只要找到教材中的表述并摘录下来就可以了。有些学生看到题目中有“你的认识”、“你的看法”、“你的想法”等词句就以为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像写作文一样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表述,甚至天马行空的东拉西扯,脱离教材,结果当然不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他们看到了“认识”但忽略了“话题”,所以写的很多得分却很少。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思:思就是认真思考、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对考试题目切不可掉以轻心,作答时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由于自己审题粗心大意而导致误答、偏答。辨:辨就是要学会辨证的看问题。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四检。检即检查补充、小结、归纳。考生作答完毕最好再检查一下回答的内容,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错误哪怕是错字、白字及时改正,检查中发现不完整的地方及时补充,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及时修正,尽可能地使自己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
学习在于勤奋,成功在于积累,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做到考试的时候厚积薄发,只有平时注重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并成为自己的习惯,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能够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考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