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难题困扰着许多数学教师。在“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的社会背景下,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布鲁纳曾说过:“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里合适的方式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单一呆板,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而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光电结合,其表现的内容生动丰富,更具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尤其是交互式动画可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导入在数学课堂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如果把握得当,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
课堂实录片段:正数与负数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第一幅画面。
事件:据报道,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国渤海海区持续低温,给渤海海冰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15日位于渤海北部的辽东湾海冰率先出现了大幅扩张,拉响海冰警报,16日位于渤海南部的莱州湾也迅速发展,短短两天,海冰已增至32海里。
师:这是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一次降温天气,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温度是多少?
生: “ 零下10摄氏度。” “零度以下15摄氏度。”……
学生的回答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教师顺势引导,从而引入负数的概念。如此一来,教学情境的铺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堂最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另一幅画面作为课堂检测。
不少学生家里都建有蔬菜大棚,一般来说,建造跨度在12~14米的大棚,大棚最高点距离地面的高度在5.3米左右,而大棚在建造时要下挖80厘米左右,设置的后屋面角在45度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师: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表示出“地面以上5.3米”和“地面以下80厘米”吗?
学生争相举手回答。
这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以“趣”引路,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互助学习,释疑解惑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师借助其开发各种课件,可以更好地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让他们在探索中释疑解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笔者选取现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数学问题,像学校排球场地的平行线、汽车行驶里程、出租车计费、饮用奶包装盒的标签说明等,制作了一个多场景的网络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场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笔者在课件中进行了预置,在小组展示阶段,当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后,便在屏幕上展现,转化成全班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索学习,讨论交流,然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最后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优胜小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协作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思维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发掘数学问题,探索解疑,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讲难点,事半功倍
教育实践证明,中学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的时期,一些抽象性的问题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彻底明白。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问题变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从而实现精讲,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笔者利用动画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动画课件可进行形象生动的剪、拼操作,将圆柱体分割成相等的12份,然后交错拼接,这样就可以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如图2所示)。利用课件,也可再剪拼24份、48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借势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哪些部分有关,从而轻易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这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图2
又如,在讲授《旋转》这一课时,图形旋转特征的得出是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两款软件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如图3所示)。课堂上只要点按鼠标,就能直观地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表象,从而轻松地解决了图形旋转的抽象性问题,打造出了一节高效率课堂。
图3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训练,反馈矫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考试与评判程序,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及测试,并快速反馈结果,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学生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矫正错误,明确方向。这样,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反馈中提高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有理数》后,笔者利用 Dreamweaver软件开发了5套考试与评判程序,以网页形式发布,测试内容丰富,学生们在网络教室的电脑上操作答题,提交答案,电脑程序会扫描所提交的答案,作出判断,打出分数,并提供正确答案,错了也会给学生鼓励。这样的考试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训练效果。测试结果也会在后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答题的综合情况,在讲解时便会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和多种学习交互及反馈方式,既可让学生多维快速、全方位地去认识教学内容,又可让学生自主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失为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9):4-10.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29.
[4]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杨松华,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寿光市营里一中,262708。李清绪,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一中,262705)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导入在数学课堂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如果把握得当,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
课堂实录片段:正数与负数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第一幅画面。
事件:据报道,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国渤海海区持续低温,给渤海海冰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15日位于渤海北部的辽东湾海冰率先出现了大幅扩张,拉响海冰警报,16日位于渤海南部的莱州湾也迅速发展,短短两天,海冰已增至32海里。
师:这是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一次降温天气,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温度是多少?
生: “ 零下10摄氏度。” “零度以下15摄氏度。”……
学生的回答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教师顺势引导,从而引入负数的概念。如此一来,教学情境的铺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堂最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另一幅画面作为课堂检测。
不少学生家里都建有蔬菜大棚,一般来说,建造跨度在12~14米的大棚,大棚最高点距离地面的高度在5.3米左右,而大棚在建造时要下挖80厘米左右,设置的后屋面角在45度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师: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表示出“地面以上5.3米”和“地面以下80厘米”吗?
学生争相举手回答。
这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以“趣”引路,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互助学习,释疑解惑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师借助其开发各种课件,可以更好地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让他们在探索中释疑解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笔者选取现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数学问题,像学校排球场地的平行线、汽车行驶里程、出租车计费、饮用奶包装盒的标签说明等,制作了一个多场景的网络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场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笔者在课件中进行了预置,在小组展示阶段,当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后,便在屏幕上展现,转化成全班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索学习,讨论交流,然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最后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优胜小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协作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思维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发掘数学问题,探索解疑,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讲难点,事半功倍
教育实践证明,中学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的时期,一些抽象性的问题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彻底明白。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问题变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从而实现精讲,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笔者利用动画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动画课件可进行形象生动的剪、拼操作,将圆柱体分割成相等的12份,然后交错拼接,这样就可以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如图2所示)。利用课件,也可再剪拼24份、48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借势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哪些部分有关,从而轻易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这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图2
又如,在讲授《旋转》这一课时,图形旋转特征的得出是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两款软件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如图3所示)。课堂上只要点按鼠标,就能直观地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表象,从而轻松地解决了图形旋转的抽象性问题,打造出了一节高效率课堂。
图3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训练,反馈矫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考试与评判程序,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及测试,并快速反馈结果,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学生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矫正错误,明确方向。这样,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反馈中提高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有理数》后,笔者利用 Dreamweaver软件开发了5套考试与评判程序,以网页形式发布,测试内容丰富,学生们在网络教室的电脑上操作答题,提交答案,电脑程序会扫描所提交的答案,作出判断,打出分数,并提供正确答案,错了也会给学生鼓励。这样的考试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训练效果。测试结果也会在后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答题的综合情况,在讲解时便会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和多种学习交互及反馈方式,既可让学生多维快速、全方位地去认识教学内容,又可让学生自主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失为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9):4-10.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29.
[4]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杨松华,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寿光市营里一中,262708。李清绪,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一中,26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