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战舰全是风帆木制战舰,当时海战中人们都把装满大炮的主力舰一字排开,以便发挥最强大的攻击火力,这种位于主力舰队列中的大型战舰,最早被叫做行列舰,这就是战列舰的前身。当时的木制大型战舰最多可以安装120 门滑膛炮,火力十分强大。但当时滑膛炮的射程比较近,而且战舰交战受到风力和风向的影响也很大,操纵起来非常困难。
蒸汽机的应用带来了战舰史上的一次革命,最初蒸汽机还只是风帆战舰的辅助动力,但人们很快发现蒸汽机比帆布的风帆更为可靠。1850 年,法国制造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蒸汽动力战列舰“拿破仑”号,这种装有90 门大炮的战列舰在海上最大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2 千米,丝毫不受风的影响,这让各国为之一震。到19 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战列舰都成了冒着黑烟的燃煤蒸汽战舰。
早期的木制战舰使用的火炮发射的都是实心弹丸,这种弹丸不会爆炸,只能打穿敌舰的外壳,难以造成更大的破坏;要想用这样的炮弹打沉敌舰,只有发射无数的炮弹才行。1840 年以后,人们制造出了能爆炸的炮弹,这样的炮弹在打中目标后发生爆炸,让目标起火燃烧,破坏力大大增强。1853 年,俄国黑海舰队曾用这种炮弹消灭了大批土耳其木制战舰。
战列舰有了会爆炸的炮弹,这就给防护出了难题,要抵挡新式炮弹的打击,木头是绝对不行的。1859 年,法国人开始在战列舰上安装铁甲,这马上成为一种潮流,各国海军纷纷效仿。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铁甲舰之间的战斗——虽然当时只是两艘不起眼的小船,但这却标志着战列舰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有了蒸汽机和螺旋桨,战列舰的个头也很快“长”了起来。随着战列舰的装甲越来越厚,排水量达到了15 000吨以上,航速达每小时30千米,火力也越来越强,主炮口径达到了305 毫米,但当时的战列舰使用的是固定式炮塔。除了主炮,战列舰还安装有多门中小口径舰炮,简直就如同一座浮动的海上堡垒。
当时各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纷纷比着建造战列舰,一艘比一艘更大,安装的火炮口径越来越大,吨位也越来越大,花费的金钱也越来越多,这让各国政府都感到精疲力竭。英国人看到比数量不行,就开始试着提高军舰的性能。1906 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下水,这成了一个新标志。这艘军舰装备了10门305 毫米大炮,设置5 座双联装炮塔,前面两座,后面一座,两侧各设一座,取消了大多口径杂乱的火炮,只保留了部分76 毫米副炮。舰身安装300 毫米厚的钢甲,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达到每小时44 千米!无畏舰的出现引起了新一轮海军竞赛,各国又竞相开始建造英国式的无畏舰。无畏舰立即成了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受到了潜艇和鱼雷的严峻挑战,面对鱼雷,战列舰只能转向规避,战列舰之间真正对决的机会并不多。这种情况促使各国开始重新考虑战列舰的地位和作用。
战后,海军航空兵的兴起让许多国家看到,笨重庞大的战舰面对灵巧的飞机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那时的飞机已经可以装备鱼雷和炸弹,有能力对舰艇发动空袭。当时美国有人提出,制造一艘战列舰的费用足以购买1 000 架轰炸机,这样的机群可以击沉任何舰艇,战列舰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为了应对飞机的挑战,美、英、日等国又开始对他们现有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军舰的桅楼加高,设置光学测距仪,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炮塔周围的甲板装甲加厚,以抵御飞机的空袭,此外,军舰上还增加了许多高射炮。为了抵抗水雷和鱼雷,军舰侧舷部位增设了防雷装甲带和防水隔舱。为了能够远距离发现来袭的飞机和敌舰,人们还开始为战列舰安装雷达。这样一来,战列舰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重新成为海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诸多变革。战列舰虽然依然强大,但崛起的航空母舰迅速取代它们成为海战的中坚。太平洋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中途岛战役,几乎完全是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斗,战列舰只是负责掩护作为核心的航空母舰,或者承担一些打击敌方运输线的“辅助性工作”,即使这样它们还要小心翼翼,避免被敌方飞机发现。虽然雷达的采用能让战列舰及早发现敌方人员,但是如同大群黄蜂一样的舰载战斗机的围攻仍然让战列舰难以招架,战列舰通常配备了数十门高射炮,能够组成密集的防空火网,但还是难以做到密不透风。
二战中日本建造了号称“不沉的战舰”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及“武藏”号,它们排水量达到了65 000吨,主炮口径460 毫米,一颗炮弹就重达2.5 吨。但就是这样的战舰,后来还是被美国舰载机用炸弹和鱼雷送到了海底。当然,战列舰这样的武器在二战中也还是发挥过强大的火力,在登陆作战中,它们可以用大口径火炮轰击岸上的敌军攻势,配合航空兵为登陆部队扫清前进的道路。人们发现,战列舰不再所向无敌,它虽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拥有航空兵的掩护,否则战列舰很可能成为敌方人员飞机的“活靶子”。二战中美国建造了不少战列舰,这些军舰在防空火力上得到进一步改善,航速显著提高,雷达也更为精准,在海战中仍然是令人生畏的力量。二战日本投降时,美国人特地把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安排在美国海军新型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进行,就是为了让日本人看到美国海军强大的实力。
二战结束后,战列舰仍然保留在海军中,但此时的战列舰已经今非昔比,它们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象征。各国对战列舰重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为它们安装了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并增加了各种雷达和电子设备。这样一来战列舰的作战能力又大大提高,可以从遥远的距离上对目标发动打击。美国战列舰上装备的“战斧”巡航导弹,甚至可以准确打击2 000 千米外的目标!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动了战列舰,用“战斧”巡航导弹和舰炮对岸上目标进行了打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也是战列舰最后的“风光”。
战列舰外形庞大,造价昂贵,维护保养更是费钱。建造它们的目的,最初是作为装满火炮的海上堡垒,可如今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出现,航空兵的空中打击更是非常有效,不需要战列舰如此庞大笨重的作战平台,因此战列舰只能走向没落。如今美国全部的战列舰都已经退役,有的拆毁,有的建成了水上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游玩。当我们走上它们的甲板,还是能够感受到它们当年惊人的威力,同时也能发现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蒸汽机的应用带来了战舰史上的一次革命,最初蒸汽机还只是风帆战舰的辅助动力,但人们很快发现蒸汽机比帆布的风帆更为可靠。1850 年,法国制造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蒸汽动力战列舰“拿破仑”号,这种装有90 门大炮的战列舰在海上最大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2 千米,丝毫不受风的影响,这让各国为之一震。到19 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战列舰都成了冒着黑烟的燃煤蒸汽战舰。
早期的木制战舰使用的火炮发射的都是实心弹丸,这种弹丸不会爆炸,只能打穿敌舰的外壳,难以造成更大的破坏;要想用这样的炮弹打沉敌舰,只有发射无数的炮弹才行。1840 年以后,人们制造出了能爆炸的炮弹,这样的炮弹在打中目标后发生爆炸,让目标起火燃烧,破坏力大大增强。1853 年,俄国黑海舰队曾用这种炮弹消灭了大批土耳其木制战舰。
战列舰有了会爆炸的炮弹,这就给防护出了难题,要抵挡新式炮弹的打击,木头是绝对不行的。1859 年,法国人开始在战列舰上安装铁甲,这马上成为一种潮流,各国海军纷纷效仿。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铁甲舰之间的战斗——虽然当时只是两艘不起眼的小船,但这却标志着战列舰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有了蒸汽机和螺旋桨,战列舰的个头也很快“长”了起来。随着战列舰的装甲越来越厚,排水量达到了15 000吨以上,航速达每小时30千米,火力也越来越强,主炮口径达到了305 毫米,但当时的战列舰使用的是固定式炮塔。除了主炮,战列舰还安装有多门中小口径舰炮,简直就如同一座浮动的海上堡垒。
当时各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纷纷比着建造战列舰,一艘比一艘更大,安装的火炮口径越来越大,吨位也越来越大,花费的金钱也越来越多,这让各国政府都感到精疲力竭。英国人看到比数量不行,就开始试着提高军舰的性能。1906 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下水,这成了一个新标志。这艘军舰装备了10门305 毫米大炮,设置5 座双联装炮塔,前面两座,后面一座,两侧各设一座,取消了大多口径杂乱的火炮,只保留了部分76 毫米副炮。舰身安装300 毫米厚的钢甲,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达到每小时44 千米!无畏舰的出现引起了新一轮海军竞赛,各国又竞相开始建造英国式的无畏舰。无畏舰立即成了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受到了潜艇和鱼雷的严峻挑战,面对鱼雷,战列舰只能转向规避,战列舰之间真正对决的机会并不多。这种情况促使各国开始重新考虑战列舰的地位和作用。
战后,海军航空兵的兴起让许多国家看到,笨重庞大的战舰面对灵巧的飞机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那时的飞机已经可以装备鱼雷和炸弹,有能力对舰艇发动空袭。当时美国有人提出,制造一艘战列舰的费用足以购买1 000 架轰炸机,这样的机群可以击沉任何舰艇,战列舰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为了应对飞机的挑战,美、英、日等国又开始对他们现有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军舰的桅楼加高,设置光学测距仪,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炮塔周围的甲板装甲加厚,以抵御飞机的空袭,此外,军舰上还增加了许多高射炮。为了抵抗水雷和鱼雷,军舰侧舷部位增设了防雷装甲带和防水隔舱。为了能够远距离发现来袭的飞机和敌舰,人们还开始为战列舰安装雷达。这样一来,战列舰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重新成为海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诸多变革。战列舰虽然依然强大,但崛起的航空母舰迅速取代它们成为海战的中坚。太平洋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中途岛战役,几乎完全是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斗,战列舰只是负责掩护作为核心的航空母舰,或者承担一些打击敌方运输线的“辅助性工作”,即使这样它们还要小心翼翼,避免被敌方飞机发现。虽然雷达的采用能让战列舰及早发现敌方人员,但是如同大群黄蜂一样的舰载战斗机的围攻仍然让战列舰难以招架,战列舰通常配备了数十门高射炮,能够组成密集的防空火网,但还是难以做到密不透风。
二战中日本建造了号称“不沉的战舰”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及“武藏”号,它们排水量达到了65 000吨,主炮口径460 毫米,一颗炮弹就重达2.5 吨。但就是这样的战舰,后来还是被美国舰载机用炸弹和鱼雷送到了海底。当然,战列舰这样的武器在二战中也还是发挥过强大的火力,在登陆作战中,它们可以用大口径火炮轰击岸上的敌军攻势,配合航空兵为登陆部队扫清前进的道路。人们发现,战列舰不再所向无敌,它虽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拥有航空兵的掩护,否则战列舰很可能成为敌方人员飞机的“活靶子”。二战中美国建造了不少战列舰,这些军舰在防空火力上得到进一步改善,航速显著提高,雷达也更为精准,在海战中仍然是令人生畏的力量。二战日本投降时,美国人特地把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安排在美国海军新型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进行,就是为了让日本人看到美国海军强大的实力。
二战结束后,战列舰仍然保留在海军中,但此时的战列舰已经今非昔比,它们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象征。各国对战列舰重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为它们安装了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并增加了各种雷达和电子设备。这样一来战列舰的作战能力又大大提高,可以从遥远的距离上对目标发动打击。美国战列舰上装备的“战斧”巡航导弹,甚至可以准确打击2 000 千米外的目标!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动了战列舰,用“战斧”巡航导弹和舰炮对岸上目标进行了打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也是战列舰最后的“风光”。
战列舰外形庞大,造价昂贵,维护保养更是费钱。建造它们的目的,最初是作为装满火炮的海上堡垒,可如今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出现,航空兵的空中打击更是非常有效,不需要战列舰如此庞大笨重的作战平台,因此战列舰只能走向没落。如今美国全部的战列舰都已经退役,有的拆毁,有的建成了水上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游玩。当我们走上它们的甲板,还是能够感受到它们当年惊人的威力,同时也能发现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