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使每个学生重走一下数学家们的探索数学之路。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具有服务意识教学就是一种服务,而优质的教学服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会思维,从而达到探究和获取知识的目的。经过学习、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乐学、爱学、会学。
2.具有生活意识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新闻时事、自然风光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联系实践,回归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二、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力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第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教学数据的收集、统计、平均数等内容前,可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家庭用水、用電情况,学校体育用品的采购与分配,各年级和班级学生数的分布情况等。
第二、改编原有教材。即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有些数据做出适当的改编和重组,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数学问题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和整合,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使教材为“我”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第三、提炼生活素材,创设生活问题。比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组织学生分组,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到商场,了解商品的销售情况;有的到车站,了解乘客的出行情况等。在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他们觉得亲切、有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1.在有趣的导入情境中学习。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自己拳头翻转一圈,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好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量一下拳头一周的长度就行了;警察在侦探过程中,只要根据罪犯的脚印大小,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大致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有趣的比例。
2.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入手,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和一千克重的秤砣,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手感觉一下1克和1千克的重量。又如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直尺、水、沙、大小不等的圆柱、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实验和讨论,写出实验报告,自己发现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最后得出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具有服务意识教学就是一种服务,而优质的教学服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会思维,从而达到探究和获取知识的目的。经过学习、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乐学、爱学、会学。
2.具有生活意识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新闻时事、自然风光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联系实践,回归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二、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力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第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教学数据的收集、统计、平均数等内容前,可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家庭用水、用電情况,学校体育用品的采购与分配,各年级和班级学生数的分布情况等。
第二、改编原有教材。即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有些数据做出适当的改编和重组,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数学问题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和整合,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使教材为“我”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第三、提炼生活素材,创设生活问题。比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组织学生分组,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到商场,了解商品的销售情况;有的到车站,了解乘客的出行情况等。在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他们觉得亲切、有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1.在有趣的导入情境中学习。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自己拳头翻转一圈,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好处,到商场买袜子,只要量一下拳头一周的长度就行了;警察在侦探过程中,只要根据罪犯的脚印大小,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大致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有趣的比例。
2.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入手,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和一千克重的秤砣,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手感觉一下1克和1千克的重量。又如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直尺、水、沙、大小不等的圆柱、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实验和讨论,写出实验报告,自己发现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最后得出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