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警告说:“2岁——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创造力的表现是美术活动本身的一个属性,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好的课程之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承认所不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创设一种能激起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儿童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能力、创造性人格是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的 。新《纲要》也强调儿童主动的发展,关注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的培养。要落实《纲要》精神和“创造”的教育宗旨,需要对幼儿园现行的美术活动进行改革,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这一独特优势,探索能使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自然流露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我略有感触。
一、创设幻境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蒙台梭利教育观指出:学生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美术教育活动也是如此。
班级里的美术角是幼儿园最小的美术环境,但对幼儿及教师来说,却最方便、实用,幼儿在美术角的活动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对幼儿美术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美术角的创设和布置要能激起幼儿参与创作的热情,如:我在美术角中常放置一些颜色鲜艳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纸及一些不规则图形蜡光纸、毛线、纽扣等,启发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加以补充、添画,把自己的创意在图形上表现出来,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其次,要投放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在绘画中体现出多样化,如《七彩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提供了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彩色卡纸、蜡光纸等,促使幼儿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七色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二、积累感性经验,丰富创作源泉
我国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儿童是画所见、所想、所感,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创作离不开生活,幼儿最乐于、最善与表现的就是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即使是“想象创作”,也同样依赖于对生活的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使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在命题画《夏天》美术活动中,我不再出示任何范画让幼儿临摹,而是在课前一天给幼儿布置任务,观察、感受夏天独有的季节特征,丰富认识,积累创作素材;然后再进行绘画活动时,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启发幼儿画出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或希望的夏天。活动结束,展示在作品栏里的画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各色冷饮、火辣辣的大太阳上挂着一个冰块、自动旋转的超大蒲扇、小朋友脸上如暴雨般大小的大滴汗珠……无一不体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好的是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经验并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应用和创造,使孩子们尝试将心中美好的世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三、尊重每个孩子,增强创作信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给每个幼儿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幼儿,引导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通过对幼儿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幼儿进行探索、创造活动。一次绘画课上,我忙着把孩子们的画展示出来后,正准备讲评,周蒋超小朋友大声叫我:“老师,我在地上捡到两张画。”我走过去一看,一张纸上只有几根线条,另一张上则是一大块乌黑的圆。当时非常生气,正准备询问,但一想画的小主人会员以我这样做吗?这样做有可能伤了他的自尊。于是,我马上微笑的对孩子们说:“这两幅画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还没完成,画完成了一定不错,我们看看画上画了什么?”这时小朋友议论开了:“有点像鸟”“像鱼”“像小鸡”。我连忙接着说:“说的是有点像,那这两幅画上还缺些什么呢?”小朋友们这下可热闹了:“再画一颗柳树”“涂上蓝蓝的海水”“画上一片草地”等等,我不时地对孩子的回答点头微笑获伸出大拇指,给孩子们以示肯定和鼓励,待他们发言尽兴后,我便接着说:“小朋友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老师相信要是画的主人把它画完整,一定会非常美丽,到时贴到我们的‘小画家’专栏让大家一起欣赏,那该多好啊!先把这两幅画放在绘画区,明天你们把它完成,好吗?”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每个孩子。第二天,区域活动后,两幅完整的画便出现在了绘画区的桌子上:凌乱的线条变成了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的游,乌黑的一大块圆形多了四条腿变成了一张桌子。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对已有的图像成功的进行了弥补,并有了大胆的想象、创新,不仅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自始至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四、解放幼儿空间,打开创造之门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首先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我经常带领有而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教育。如画《秋天》时,课前我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寻找秋天的秘密,带着问题去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自我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用绘画语言来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使每个孩子的画面丰富多彩,充满个性。其次,要营造自由、愉快的心理空间,让幼儿轻松愉快地表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两大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使他们在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与具有个性化的创作。在指导中,我注意变指责性的语言为启发式的询问。如:变“你的手画的太长了”为“这个小朋友的手伸得那么长在干什么呀?”;变“太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绿的?”为“你画的太阳和别人不一样,肯定是有秘密吧!”等等,用教师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线条不流畅、比例不对称、涂色不均匀,显得太稚拙,但这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幼儿大胆地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同时适时加以引导。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孩子正处于最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为他们把大门打开而已。”
一、创设幻境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蒙台梭利教育观指出:学生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美术教育活动也是如此。
班级里的美术角是幼儿园最小的美术环境,但对幼儿及教师来说,却最方便、实用,幼儿在美术角的活动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对幼儿美术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美术角的创设和布置要能激起幼儿参与创作的热情,如:我在美术角中常放置一些颜色鲜艳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纸及一些不规则图形蜡光纸、毛线、纽扣等,启发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加以补充、添画,把自己的创意在图形上表现出来,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其次,要投放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在绘画中体现出多样化,如《七彩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提供了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彩色卡纸、蜡光纸等,促使幼儿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七色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二、积累感性经验,丰富创作源泉
我国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儿童是画所见、所想、所感,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创作离不开生活,幼儿最乐于、最善与表现的就是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即使是“想象创作”,也同样依赖于对生活的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使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在命题画《夏天》美术活动中,我不再出示任何范画让幼儿临摹,而是在课前一天给幼儿布置任务,观察、感受夏天独有的季节特征,丰富认识,积累创作素材;然后再进行绘画活动时,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启发幼儿画出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或希望的夏天。活动结束,展示在作品栏里的画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各色冷饮、火辣辣的大太阳上挂着一个冰块、自动旋转的超大蒲扇、小朋友脸上如暴雨般大小的大滴汗珠……无一不体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好的是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经验并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应用和创造,使孩子们尝试将心中美好的世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三、尊重每个孩子,增强创作信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给每个幼儿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幼儿,引导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通过对幼儿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幼儿进行探索、创造活动。一次绘画课上,我忙着把孩子们的画展示出来后,正准备讲评,周蒋超小朋友大声叫我:“老师,我在地上捡到两张画。”我走过去一看,一张纸上只有几根线条,另一张上则是一大块乌黑的圆。当时非常生气,正准备询问,但一想画的小主人会员以我这样做吗?这样做有可能伤了他的自尊。于是,我马上微笑的对孩子们说:“这两幅画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还没完成,画完成了一定不错,我们看看画上画了什么?”这时小朋友议论开了:“有点像鸟”“像鱼”“像小鸡”。我连忙接着说:“说的是有点像,那这两幅画上还缺些什么呢?”小朋友们这下可热闹了:“再画一颗柳树”“涂上蓝蓝的海水”“画上一片草地”等等,我不时地对孩子的回答点头微笑获伸出大拇指,给孩子们以示肯定和鼓励,待他们发言尽兴后,我便接着说:“小朋友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老师相信要是画的主人把它画完整,一定会非常美丽,到时贴到我们的‘小画家’专栏让大家一起欣赏,那该多好啊!先把这两幅画放在绘画区,明天你们把它完成,好吗?”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每个孩子。第二天,区域活动后,两幅完整的画便出现在了绘画区的桌子上:凌乱的线条变成了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的游,乌黑的一大块圆形多了四条腿变成了一张桌子。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对已有的图像成功的进行了弥补,并有了大胆的想象、创新,不仅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自始至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四、解放幼儿空间,打开创造之门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首先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我经常带领有而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教育。如画《秋天》时,课前我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寻找秋天的秘密,带着问题去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自我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用绘画语言来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使每个孩子的画面丰富多彩,充满个性。其次,要营造自由、愉快的心理空间,让幼儿轻松愉快地表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两大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使他们在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与具有个性化的创作。在指导中,我注意变指责性的语言为启发式的询问。如:变“你的手画的太长了”为“这个小朋友的手伸得那么长在干什么呀?”;变“太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绿的?”为“你画的太阳和别人不一样,肯定是有秘密吧!”等等,用教师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线条不流畅、比例不对称、涂色不均匀,显得太稚拙,但这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幼儿大胆地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同时适时加以引导。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孩子正处于最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为他们把大门打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