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板块的研究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板块,有效教学,教学内容,认知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5-04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追求有效教学的方案。学习板块是指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有序安排数次呈块状分布的学习内容的活动板块,即块状排列的学习思维路径。据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板块的研究,板块设计应紧扣学习主题、合乎认识逻辑、凸显学科素养,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结构、亮化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一、板块设计应紧扣学习主题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活动。所谓教学有效果,应是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整合、协调地理解学习主题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那么,板块设计应指向以学习主题为本的教学内容,做到“模块主题—单元主题—课文主题”环环相扣。
  (一)板块设计应紧扣模块主题
  紧扣模块主题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几类板块引导学生整体研读、理解、感悟模块,着重克服目前历史教学中肢解课文、零敲碎打等弊端,有效达到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教学要求。其要义就是在板块设计中牵动对整个模块的理解。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进行说明。
  必修一的定位是政治史—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据此,在设计本模块任一课时的学习板块时应紧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这一主题。以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某教师做了如下板块设计:1.风云突变倒沙皇;2.临机应变定道路;3.时迁事变建政权;4.通时达变辟时代。通过以上四个板块,紧扣一个“变”字,学生就基本明了了俄国政治制度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俄国整体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模块主题入手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鲜明的教学思路:凸显历史主题、明晰重点线索。如果我们能大面积地运用此类板块设计,同时又在教学中有机安排各类研读材料、识读地图、品读史论等教学活动,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板块设计应紧扣单元主题
  所谓板块设计应紧扣单元主题,就是用数块板块串联或贯穿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它要求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清晰的教学线索,从而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此类板块设计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单元主题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线索,把理解、讨论、解决这个线索问题作为中心目标,围绕这个中心线索进行板块设计。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很明显,这个单元的突出主题是社会主义。那么在设计本单元课文的具体板块时,应巧妙抓住“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去纵横连贯课文内容,帶动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整体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某教师将本课的立意定位为“永不褪色的理论,永远矗立的丰碑”,使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直面学生。在此基础上,该教师将本课分为三大板块:1.当理论遭遇现实(现实与出路);2.当现实面临选择(理想与现实);3.当选择历经风雨(出路与挑战)。通过以上三大板块,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关键问题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连贯教学内容,牵动学生对全单元的分析理解。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单元主题入手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烘托单元灵魂,延展主题线索。这种设计的产生主要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解读,发现教材不同层次的主题,找到最具牵引力的线索。
  (三)板块设计应紧扣课文主题
  所谓板块设计应紧扣课文主题,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应逐层深入教学内容,彰显课文主题。它要求每个板块着眼解决课文主题某一侧面的问题,抑或每个板块本身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微型课。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高中历史教学杂、乱、繁的问题,通过每个板块逐级落实课文主题。此类板块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梳理课文内容,剔除和课题无关的部分,淡化和课题关联较少的知识,并通过几层板块一步一步地深入课文主题。
  仍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虽然课文内容还提到了二月革命,但是课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本课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十月革命上,并且更强调了十月革命的结果是胜利的,因此在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若干个层次来解读十月革命“胜利”的含义。根据以上分析,某教师对此课做了如下板块设计:1.满足人民需求的政治胜利;2.实现马列主义的理论胜利;3.指向暴力革命的军事胜利。通篇设计,从政治、思想理论、军事三个方面来把握十月革命的“胜利”,每一板块明确地突出了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课文主题入手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创新的教学思路:整合课文内容,服务课文主题。如果我们还能从多个维度解读课文主题,突破常规思路,活泼灵动地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学习板块,那么教学内容的专题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较好地彰显。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但需注意的是,教学内容如不能与学生认识逻辑发生实质联系,教学有效性仍会出现偏差。
  二、板块设计应合乎认识逻辑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率的活动。通常,教学结构越合理,就会以越少的教学投入带来较高的教学效率。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结构的知识类型会呈现由教材逻辑体系向教师逻辑体系转化(主要由教学设计来完成),以及教师逻辑体系向学生认识逻辑体系转化(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完成)。认识逻辑是学习主体知识与知识的对话,旨在使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有效传递,促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形成丰富的背景知识。①我们提倡的板块设计应指向以学生认识逻辑为本的教学结构,做到“背景知识—加工知识—情境知识”层层推进。   (一)板块设计应合乎背景知识
  所谓板块设计应合乎背景知识,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体现学生已经经过大脑意义建构的信息,这类信息构成了学生认识逻辑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筛选解决问题策略的原动力。此类板块设计的基本技巧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内容要尽量贴合学生内化的背景性知识,或是采用某些手段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关联起来。
  仍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为例。本课一条明显的主线是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完成了从封建政权到社会主义苏维埃的转变。社会主义苏维埃的建立与发展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新知识,而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显然,这是依附于学生内在的背景性知识,也为学生学习俄国之后的历史走向提供学习动力。根据以上分析,某教师首先将此课的教学立意定为:“改革深陷泥潭,革命走向新生”,从教学立意中就将旧知和新知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他又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1.大势将至:改革还是革命?2.大国激变:向左还是向右?3.大道行思:救赎还是新生?每个板块的前一部分纵向延展本课的主线,后一部分横向联系已有知识,充分激起学生认识新知识的欲望。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背景知识切入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逻辑的教学结构:由已知知识到未知知识。由于学生内化的背景知识是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无需特殊意识系统的参与,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提取,故在教学结构中这类知识可被教师反复利用。
  (二)板块设计应合乎加工知识
  所谓板块设计应合乎加工知识,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体现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关的信息,这类信息将新信息加工为与学生旧知相关的连接点,也构成了学生认识逻辑的第二个环节。此类板块设计的基本技巧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尽量贴近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或是采用某些编排方式将板块标题拟定得更加新颖优美。
  以十月革命为例,到底有哪些人愿意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心中的理想舍生忘死呢?恐怕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只会对列宁简单提及一二,对其他人物不会过多介绍。某教师恰是抓住了这个学生极其感兴趣的细节,将此课设计为以下三个板块:1.风口浪尖的俄国人;2.奋勇前行的俄国人;3.引领潮流的俄国人。通过以上三个板块,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去加工,但与学生的旧知发生联系仍不够明显,还需后续改进。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加工知识切入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逻辑的教学结构:由近景知识到远景知识。因此,学生感受区感受到的越强烈,接受的就越多,可被认识的知识就越多。
  (三)板块设计应合乎情境知识
  所谓板块设计应合乎情境知识,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为学生由旧知走向新知构建有意义的环境,这类环境促使知识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传递,促使学生从中生发出系统性的理性知识,这也构成了学生认识逻辑的第三个环节。此类板块设计的基本技巧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内要提供合情合理的情境材料,并且要與学习主题挂钩。
  在上一部分的论述中,某教师将十月革命一课以俄国人的奋斗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学习板块。在此基础上,教师面临的一大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一百年前的俄国人。教师为此搜集了大量当时俄国社会的报纸、新闻作为情境知识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社会结构。在各类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旧知加工转化为本课的学习要点。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情境知识切入的学习板块指引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逻辑的教学结构: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学生的主体知识正是在与各类结构的情境知识的对话中,在使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有效传递,促使知识系统化,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
  教学结构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另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如果在课堂中把上述认识逻辑合理全面地从教学结构中加以呈现,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加强。除此之外,我们的有效教学,还有赖于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三、板块设计应凸显学科素养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所谓教学有效益,强调的是教学结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益处。笔者以为,目前提出的核心素养就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那么,板块设计也应指向以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活动,做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逐渐深化。
  (一)板块设计应凸显唯物史观
  所谓板块设计应凸显唯物史观,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尽可能的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绝不会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就自然形成,它必须是由学生在“做”中“学”。凸显唯物史观的板块设计可以用“分析””比较”“感悟”等行为动词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生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八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例进行说明。
  专题八的主题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无疑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阐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笔者为了凸显唯物史观这一素养,在设计学习板块时增加了如下处理。每一板块的前一部分介绍课题的主线,后一部分则明确展现教学活动:1.分析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准备;2.简述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3.感悟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通过三个板块,学生在分析活动中理解革命的客观基础,在简述活动中全面了解革命的进程,在感悟活动中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在此类本板块设计中,各个阶级(或阶层)的命运牵动着学生自主分析史料、概括提炼课文,感悟历史规律,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也得以生成。
  (二)板块设计应凸显时空观念
  所谓板块设计应凸显时空观念,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尽可能体现事件与空间的联系。它要求每个板块将认识的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凸显时空观念的板块设计可以用“设计时间轴”“识读地图”“标记方位”等具体活动展现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人民版中为了凸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课文还提及到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巩固社会主义的措施。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设计学习板块时做了如下处理:在展示每一板块的主题后,副标题明确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好这一板块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在每一板块收尾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时间轴用来总结学习内容。并在三大板块结束后,展示欧洲地图,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在地图中标记社会主义运动的关键地点。借此,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十月革命发生的来龙去脉,清楚地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性。
  在此类本板块设计中,十月革命的发展指引着学生设计时间轴,社会主义的数次运动引领学生识记地图,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也得以生成。
  (三)板块设计应凸显家国情怀
  所谓板块设计应凸显家国情怀,就是所呈现的学习板块要尽可能蕴含探究和学习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它要求每个板块鼓励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类板块设计可以用“品读”“讨论”“写小论文”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生成。
  人民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作为专题八的最后一课,将全人类的发展命运作为本单元的突出价值。因此,在设计本课的学习板块时,必须重点引领学生树立为全人类谋幸福的价值观,笔者做了如下处理:1.讨论无产阶级的社会处境;2.品味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3.感悟先锋国家的宝贵遗产。通过以上三个板块,学生在自主讨论和品味中明确社会责任感,在感悟和體验中理解以人类进步为使命的人生态度。
  在此类板块设计中,俄国社会曲折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无产阶级的一次次选择,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得以生成。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另一个十分切要的条件。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板块时,既要内容准备明确、结构组织科学,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代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汲取自己真正需要的必备能力,真正学会学习。
  【作者简介】周云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王孝岚,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三冗,经济繁荣,矛盾,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12—03    在学习《王安石变法》背景时,教材提到“移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学生小声议论:《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是宋代经济繁荣的情景,看不型“积贫积弱”。声音虽小却很有思想。当时我做了简单的解释:(1)《清明上河图》是宫廷画家张挥端以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创作的歌
关键词 家国情怀,思考起点,高考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31-04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41题与近年来同类试题一样,仍以主题的形式展示,要求考生发现问题,并对历史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一般而言,考生对庖丁解牛般的解题技巧是羡慕的,但从答题结果分析,显然他们对此类试题有相当的畏惧心理。究其原因,是当下追求知识记忆仍大行其道,
关键词:史思想,好历史课,观察视角  什么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事求是地说,现今历史优质课的评价过于拘泥,一些所谓的评价标准只会机械地套用知识是否落实、目标是否到位、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体系,甚至还有关注一堂课教师问了几个问题?学生的活动有几分钟?教师的讲述控制在多少时间等,却忽视了对历史教学真谛的探寻,使本应生动有趣、启智明理的历史课堂沦落为死记硬背、知识灌输的场所,这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代价值,教学立意,马克思主义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贯穿了人类独有的文明动机,承担着对过去事件的裁剪和浓缩,着眼于事件背后的思想动因,所以史实只是人类思想呈现的载体。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思想呈现”的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这就是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但要求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更要
关键词动机和效果,闭关锁国,长期效果,短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9-0048-05  最近,《历史教学》(上半月)刊登了田耕老师的《运用“动机与效果”增强改革模块教学的有效性——以青苗法为例》一文,田老师“运用初中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新增的‘动机与后果’的概念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作重点突破,进而使学生对王安石理财
关键词:明代,传统科技,建筑,观察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22-06  部编初中教材将课标要求的两个点“明长城和北京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合编成一节课。但是,这节课又加上《红楼梦》以外的三本名著,画蛇添足,实无必要。在“三国鼎立”一课中結合《三国演义》,是历史课讲这本名著最好的时机,何必非要在明朝专门介绍
【关键词】演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高考,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23-06  “主题式教学”并非新谈。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哈纳即提出主题式教学的定义:“聚焦于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①这种教学模式可将散落在其他主题中分散无序的知识和历史资料以清晰的线索重新梳理、拓展,帮助学生完成更为积极的
[关键词]教学,宪法,《权利法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66-0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学生暴露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错误,面对这些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责备学生,由此忽视了寻找简单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错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疏漏。  最近在教学过程中就碰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题目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
关键词 史料实证,秦始皇,证据来源,实证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34-05  半年前读到本市一位历史老师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思考与实践——以〈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例》(以下简称《秦始皇》)一文,很有感触,一直想写点讨论文字,以求教于这位老师和其他同仁,现在终于完成,欢迎各方指正。  《秦始皇》一文以自己的
[摘要]都铎圈地(十五六世纪)无论是从圈围的面积、涉及的范围,还是造成的影响,都远不及议会圈地(十八九世纪),但都铎圈地却历来被冠以“羊吃人”,具有暴力掠夺的性质,而议会圈地则显得比较平和,波澜不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本文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圈地后土地的处置方式不同。前期圈地是在羊毛价格的拉动下把可耕地转化为牧场,必然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后期是为提高耕作效率而进行的合法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