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过程的研究,加强对阅读过程的心理指导。学生不会读书,是不会根据已知去认识未知,即不会在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寻找与新知识的结合点,把书本知识化成自己的知识。阅读教学法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操作规范,逐步形成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过程。
一、联想法
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活动方式,即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从相似、相关、相对等各个角度启发学生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用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关联想,即以新知识为诱因,从知识关系上启发联想,从而追忆有关旧知识。如:文言文翻译时,由单节词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合成词的联想,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通过分析字形来判断词义的联想,都属此类。相似联想,即从新早知识的相似点上启发联想,建立联系。如掌握新学的词语,采用同义词联想进行归类组合式记忆,可以提高巩固率;学习语文知识短语的结构形式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助于短语结构的理解,等等。相对联想,即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诱导学生回忆出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概念,在对比中加深好象。如学习“优柔寡断”这个词语,除了理解其字面意思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原已掌握的词语中寻找一个反义词,启发他们回忆起“当机立断”这个与之相对的词语,从而加深新概念“优柔寡断”的好象。
二、探源法
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一边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为什么”之类的探源性问题,一边又在好奇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带着这些“为什么”不断地溯流探源,寻根究底,直到解开所有“疑窦”把问题弄得水落石出。如有一个同学读《夜走灵官峡》一文,先后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课题是“夜走灵官峡”,文章为什么不重点写“走”,而是写“我”的见闻?开头把景物描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课文为什么多次描写成渝的外貌神态?有什么作用?成渝为什么这样关心明天的天气?与“啊!是这么回事”一句相照应的内容是什么?“我”开始时打算避风雪,后来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却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课文最后的省略号能否去掉?课文意在赞扬筑路工人不畏艰苦、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为什么不直接写他们,而写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学生从初读生疑到解疑释惑的全过程,始终运用了探源式的心理方法。指导运用这种心理操作方法,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
三、比较法
在语文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极为广泛,如对形似字、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区分,对文章体裁的区分,对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分,语法学习中,语素、词、短语的区分,对词的性质的区分等等,运用比较法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双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举个具体例子来说,语气助词和叹词是学生初学语法时很容易混淆的,如果叫他们分别用助词和叹词造些句子,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助词永远不独立”这个运用特点,两种词性也就不会混淆了。
四、假设法
这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各种方案,各种推想,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隹的一种加以肯定。如:“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向沙漠进军》)这句话中“妥善”“过度”“任意”三个词语能否删去?《荔枝蜜》一文中如果删去写“农民分秧插秧”这一段,主题将发生什么变化?这里运用的是删减假设。又如“白大夫把手里的器械扔在桌子上,对顾部长说:‘这是谁负责的?’”(《截肢与输血》)这一句中如果将“扔”字换成“放”字好不好?这里运用了换词假设。再如《梁生宝买稻种》一文写生宝付汤面钱的一段细节描写:“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如果将它改写成“他打着饱嗝儿,传闻了汤面钱”行不行?这里运用了改写假设,教师经常运用这种假设来启迪学生思考,并鼓厉学生自己学会假设、比较,不仅可以把学习材料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能力训练,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心理操作方法,形成阅读的技能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出有因,总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需要一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操作训练。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联想法
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活动方式,即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从相似、相关、相对等各个角度启发学生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用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关联想,即以新知识为诱因,从知识关系上启发联想,从而追忆有关旧知识。如:文言文翻译时,由单节词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合成词的联想,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通过分析字形来判断词义的联想,都属此类。相似联想,即从新早知识的相似点上启发联想,建立联系。如掌握新学的词语,采用同义词联想进行归类组合式记忆,可以提高巩固率;学习语文知识短语的结构形式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助于短语结构的理解,等等。相对联想,即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诱导学生回忆出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概念,在对比中加深好象。如学习“优柔寡断”这个词语,除了理解其字面意思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原已掌握的词语中寻找一个反义词,启发他们回忆起“当机立断”这个与之相对的词语,从而加深新概念“优柔寡断”的好象。
二、探源法
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一边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为什么”之类的探源性问题,一边又在好奇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带着这些“为什么”不断地溯流探源,寻根究底,直到解开所有“疑窦”把问题弄得水落石出。如有一个同学读《夜走灵官峡》一文,先后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课题是“夜走灵官峡”,文章为什么不重点写“走”,而是写“我”的见闻?开头把景物描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课文为什么多次描写成渝的外貌神态?有什么作用?成渝为什么这样关心明天的天气?与“啊!是这么回事”一句相照应的内容是什么?“我”开始时打算避风雪,后来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却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课文最后的省略号能否去掉?课文意在赞扬筑路工人不畏艰苦、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为什么不直接写他们,而写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学生从初读生疑到解疑释惑的全过程,始终运用了探源式的心理方法。指导运用这种心理操作方法,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
三、比较法
在语文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极为广泛,如对形似字、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区分,对文章体裁的区分,对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分,语法学习中,语素、词、短语的区分,对词的性质的区分等等,运用比较法既可以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双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举个具体例子来说,语气助词和叹词是学生初学语法时很容易混淆的,如果叫他们分别用助词和叹词造些句子,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助词永远不独立”这个运用特点,两种词性也就不会混淆了。
四、假设法
这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各种方案,各种推想,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隹的一种加以肯定。如:“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向沙漠进军》)这句话中“妥善”“过度”“任意”三个词语能否删去?《荔枝蜜》一文中如果删去写“农民分秧插秧”这一段,主题将发生什么变化?这里运用的是删减假设。又如“白大夫把手里的器械扔在桌子上,对顾部长说:‘这是谁负责的?’”(《截肢与输血》)这一句中如果将“扔”字换成“放”字好不好?这里运用了换词假设。再如《梁生宝买稻种》一文写生宝付汤面钱的一段细节描写:“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如果将它改写成“他打着饱嗝儿,传闻了汤面钱”行不行?这里运用了改写假设,教师经常运用这种假设来启迪学生思考,并鼓厉学生自己学会假设、比较,不仅可以把学习材料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能力训练,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心理操作方法,形成阅读的技能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出有因,总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需要一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操作训练。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