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档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中,既有资深演员讲述“演员之梦”,又有国际比赛冠军展示闪电心算,还有C919总设计师展示大飞机成果,更有科学家与青少年对话未来……然而该公益节目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最集中的地方,是男演员细长的眼线、纤细的体态与略显阴柔的神态,很多人称之为“娘”。
确实,那些每一次出场都带有精致的妆容,在屏幕前向“粉丝”撒娇的年轻男性偶像,和传统意义上推崇的阳刚、果敢、英武的男性形象有很大出入,而当这些偶像齐齐出现在一档面向学生的电视节目上时,便引起家长的焦虑:孩子们会不会受到这些形象的影响,进而模仿?
于是,“娘炮”“油头粉面A4腰”“少年‘娘’则中国‘娘’”的言論纷纷出现,“战火”蔓延,激起了更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是大众对“娘炮”化审美倾向强烈不满的表现;有的人认为:“娘”不是贬义词,每一个人的独特个性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坚守“性别刻板印象”。毕竟这么多年,“男生/女生就应该怎么样”的标签,我们已经贴得太久了。
我不喜欢被“贴标签”
伴随着这些争议,一个概念被反复提及——“性别刻板印象”,这是指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由于我们的大脑喜欢对巨量复杂信息简化加工处理,所以个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成员的个体角度去认知,容易对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如果你是女生,那么你的父母会不会在你不愿意整理房间的时候说一句:“你是一个女生,你应该爱干净!”
如果你是男生,那么你在遭遇挫折嚎啕大哭时,你的父母会不会说:“你是一个男生,你应该勇敢面对困难。”
如果是,那么这里的女生便对应上了整洁的“标签”,男生则对应上了勇敢的“标签”。不过,这并不是说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就是负面的,因为这些“标签”的背后是很多男性、女性身上有代表性的美德,所以父母希望以这种榜样性的、代表性的力量去鼓舞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这些美德。
但是,如果这种观念变成了“女生必须整洁,男生必须勇敢”或者“男生都是不整洁的,女生都是柔弱的”,就成了“性别刻板印象”。它忽略了个性特征,对社会人群进行极为简单化的性别分类,甚至将男生、女生变成了二元对立的概念。
比如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女生喜欢玩过家家,男生喜欢玩机器人;男生适合当体育课代表,女生适合当文艺课代表;男生适合富有创造力、创造更多价值、具有领导性的工作,女生适合安稳的、机械性的、从属性的工作……所以当一个女生的数学不好时,很多人都会安慰道:“女生嘛,数学不好很正常,将来可以学文科专业。”若对象换成男生,他则会换来一声批评:“你数学不好一定是没努力!”
在“性别刻板印象”中,男性天生阳刚、果敢、理性、强壮,是保护者的形象,但不擅长体察情绪;女性天生温柔、胆怯、感性、娇弱,是被保护者的形象,但不擅长逻辑思维。因此人的性格、爱好、能力、学科、职业在不同的性别面前分野,自我的价值和可能性被“男生”“女生”笼统定义。当有些人不符合这些刻板印象时,往往就会被冠以“娘炮”“男人婆”的称号。为了摆脱“有色眼镜”,有的人努力克制“不应该”,实现“应该”。他们最终获得了认可,却失去了做真实自己的权利——他们原本可以是不够温柔、细腻,但是果敢、大方、好强的女孩;或者不够阳刚、威武,但是温柔、体贴能给人温暖的男孩。
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最初的话题,在这档电视节目中,人们对年轻男偶像的形象质疑,是不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呢?
我觉得,争议并不在于这些男偶像的个人,而在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学生的影响力。
就像前文说的,我们的父母总是希望用榜样性的、代表性的力量去鼓舞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好的品德,例如整洁、勇敢等,这些品质其实无关性别。但是当他们看到,孩子们愿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身上并不具备他们期待的那些美德——比如勇敢、阳刚时,便产生了焦虑。归根结底,父母希望孩子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他们的期待中,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自然也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
因此,我们的榜样不能仅仅是影视明星,我们要看向更大的、更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很多无论平凡或不凡,都脚踏实地,为我们的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的人。吸引我们的那些榜样,也不只有外在形象的俊美或强壮,还有内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朝气蓬勃的活力、敢于挑战的气魄、勇于担当的决心。
这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人,而是吸收那些其实无关性别的美好品质,将这些融入自己的性格,形成独特的个性,丰富自己的人生。
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需要我们的心给出真正的答案。
确实,那些每一次出场都带有精致的妆容,在屏幕前向“粉丝”撒娇的年轻男性偶像,和传统意义上推崇的阳刚、果敢、英武的男性形象有很大出入,而当这些偶像齐齐出现在一档面向学生的电视节目上时,便引起家长的焦虑:孩子们会不会受到这些形象的影响,进而模仿?
于是,“娘炮”“油头粉面A4腰”“少年‘娘’则中国‘娘’”的言論纷纷出现,“战火”蔓延,激起了更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是大众对“娘炮”化审美倾向强烈不满的表现;有的人认为:“娘”不是贬义词,每一个人的独特个性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坚守“性别刻板印象”。毕竟这么多年,“男生/女生就应该怎么样”的标签,我们已经贴得太久了。
我不喜欢被“贴标签”
伴随着这些争议,一个概念被反复提及——“性别刻板印象”,这是指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由于我们的大脑喜欢对巨量复杂信息简化加工处理,所以个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成员的个体角度去认知,容易对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如果你是女生,那么你的父母会不会在你不愿意整理房间的时候说一句:“你是一个女生,你应该爱干净!”
如果你是男生,那么你在遭遇挫折嚎啕大哭时,你的父母会不会说:“你是一个男生,你应该勇敢面对困难。”
如果是,那么这里的女生便对应上了整洁的“标签”,男生则对应上了勇敢的“标签”。不过,这并不是说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就是负面的,因为这些“标签”的背后是很多男性、女性身上有代表性的美德,所以父母希望以这种榜样性的、代表性的力量去鼓舞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这些美德。
但是,如果这种观念变成了“女生必须整洁,男生必须勇敢”或者“男生都是不整洁的,女生都是柔弱的”,就成了“性别刻板印象”。它忽略了个性特征,对社会人群进行极为简单化的性别分类,甚至将男生、女生变成了二元对立的概念。
比如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女生喜欢玩过家家,男生喜欢玩机器人;男生适合当体育课代表,女生适合当文艺课代表;男生适合富有创造力、创造更多价值、具有领导性的工作,女生适合安稳的、机械性的、从属性的工作……所以当一个女生的数学不好时,很多人都会安慰道:“女生嘛,数学不好很正常,将来可以学文科专业。”若对象换成男生,他则会换来一声批评:“你数学不好一定是没努力!”
在“性别刻板印象”中,男性天生阳刚、果敢、理性、强壮,是保护者的形象,但不擅长体察情绪;女性天生温柔、胆怯、感性、娇弱,是被保护者的形象,但不擅长逻辑思维。因此人的性格、爱好、能力、学科、职业在不同的性别面前分野,自我的价值和可能性被“男生”“女生”笼统定义。当有些人不符合这些刻板印象时,往往就会被冠以“娘炮”“男人婆”的称号。为了摆脱“有色眼镜”,有的人努力克制“不应该”,实现“应该”。他们最终获得了认可,却失去了做真实自己的权利——他们原本可以是不够温柔、细腻,但是果敢、大方、好强的女孩;或者不够阳刚、威武,但是温柔、体贴能给人温暖的男孩。
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最初的话题,在这档电视节目中,人们对年轻男偶像的形象质疑,是不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呢?
我觉得,争议并不在于这些男偶像的个人,而在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学生的影响力。
就像前文说的,我们的父母总是希望用榜样性的、代表性的力量去鼓舞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好的品德,例如整洁、勇敢等,这些品质其实无关性别。但是当他们看到,孩子们愿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身上并不具备他们期待的那些美德——比如勇敢、阳刚时,便产生了焦虑。归根结底,父母希望孩子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他们的期待中,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自然也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
因此,我们的榜样不能仅仅是影视明星,我们要看向更大的、更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很多无论平凡或不凡,都脚踏实地,为我们的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的人。吸引我们的那些榜样,也不只有外在形象的俊美或强壮,还有内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朝气蓬勃的活力、敢于挑战的气魄、勇于担当的决心。
这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人,而是吸收那些其实无关性别的美好品质,将这些融入自己的性格,形成独特的个性,丰富自己的人生。
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需要我们的心给出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