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2-01
一、背景分析
[课堂实录片段1]师:我这儿有三种材料,分别是塑料袋、普通白布以及有弹力的布,大家考虑一下,如果用这些材料来做膜,细胞膜,那么大家想想看选择谁更合适,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给我一个理由。
生:(讨论,代表发言)我们觉得是弹力布,因为弹力布有弹性,而且有一定的透性。……
[课堂实录片段2] 师:(展示一张白纸)假设这就是细胞膜的一段,你们想想磷脂分子在这个膜里是怎样排成两层,利用磷脂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放在桌面上拼贴模型)
(生:在白纸上拼贴磷脂分子模型)
师:请这一组的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生展示)请你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排布磷脂分子呢?……
[课堂实录片段3] 师:(展示一张白纸)请同学利用手中教具材料建构生物膜的平面结构模型。(生活动,师指导)
师:请这一组同学讲解一下你们建构的细胞膜的平面结构。……
这是安徽省芜湖市芜湖一中陈蕾老师开设的一堂公开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的部分片段,陈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她的成功在于她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于她积极调动起来的课堂氛围,在于她制作的精美的PPT课件,在于她熟练地教学技巧,在于她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在于对教内容的充分把握,在于……然而,陈老师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教具的利用。她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作为教具,有现成的,有自制的,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体会到、认识清细胞膜这一抽象的结构。笔者所摘录的三段课堂实录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互结合中,充分体现出了其价值,成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始而有力保障。
二、传统教具在当前生物学辅助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支粉笔、简单教具(或自制教具)、黑板挂图,曾经是很多生物教师经历过的教学历程。不过,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似乎显得功力不济,难以支撑局面了,其功能与效用亦渐式微。多媒体、网络课、电子白板、课件、博客、播客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教师的视野也进一步地开阔,我们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拓展。笔者作为众多教师中的一员,也是努力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努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现代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出发,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力图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但当笔者听了陈蕾老师的课后,给了我很大的思考。陈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如:精美的PPT课件,细胞膜模型的动态视频播放等,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利用最传统的教具多次模拟细胞膜结构模型,让学生猜测、制作、分析、对照等,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结论。还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找证据解决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整个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比起接受式教学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全过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自主意识很强。
但是回到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的教学还能够这样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能。但这肯定的回答当中,蕴含着的是我们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精细化的备课,更多的准备教具的时间,更多的关注身边一切可以应用于教学的材料,更多的思考如何建构模型,更多的……。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发挥模型的作用,利用已知,探究生命科学中的未知,从而建构生物学系统知识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这样做了,我们并没有多做无用功,比别人更浪费时间。
相比而言,传统教具依然有其优势,因为:一、使用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深奥、抽象的知识。在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大到宇宙、小到分子。有的摸不到、看不见、有的道理比较深奥、抽象难懂,学生不能或不能直接感知。这就必须要用形象逼真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实物,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因为这种方法不受空间限制,根据需要,可以把演示过程分段,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可见度,便于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分析,又能化静为动,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领会。二、自制教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加特长的各类人才,其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重文化知识灌输、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学生中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更是不够,使学生变得不会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
三、在继承传统中微创新
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是需要不断改革,但我们也不要因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太快可能也会失去一些好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微创新。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无事不“微”的时代,微博、微课程、微小说等等,生物教學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把一个具体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事情,这种单边突破就是微创新。教学工作的推进其实也需要微创新。“从小处着眼,贴近学生需求心理;快速出击,不断试错。”这正是我们教师工作所需要做的工作,我们很多老师无法做到大的改革创新,那么我们唯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既然传统教具依然存在其优越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好好利用它,并结合现代化的一些教学工具,有机整合,逐步创新,那么我们的课堂可能会更精彩。
当前科技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必备手段,但传统的教育技术手段依然要重视,因为这也是教学基本功。陈老师的课给我们很多生物老师上了一课。
一、背景分析
[课堂实录片段1]师:我这儿有三种材料,分别是塑料袋、普通白布以及有弹力的布,大家考虑一下,如果用这些材料来做膜,细胞膜,那么大家想想看选择谁更合适,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给我一个理由。
生:(讨论,代表发言)我们觉得是弹力布,因为弹力布有弹性,而且有一定的透性。……
[课堂实录片段2] 师:(展示一张白纸)假设这就是细胞膜的一段,你们想想磷脂分子在这个膜里是怎样排成两层,利用磷脂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放在桌面上拼贴模型)
(生:在白纸上拼贴磷脂分子模型)
师:请这一组的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生展示)请你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排布磷脂分子呢?……
[课堂实录片段3] 师:(展示一张白纸)请同学利用手中教具材料建构生物膜的平面结构模型。(生活动,师指导)
师:请这一组同学讲解一下你们建构的细胞膜的平面结构。……
这是安徽省芜湖市芜湖一中陈蕾老师开设的一堂公开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的部分片段,陈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她的成功在于她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于她积极调动起来的课堂氛围,在于她制作的精美的PPT课件,在于她熟练地教学技巧,在于她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在于对教内容的充分把握,在于……然而,陈老师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教具的利用。她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作为教具,有现成的,有自制的,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体会到、认识清细胞膜这一抽象的结构。笔者所摘录的三段课堂实录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互结合中,充分体现出了其价值,成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始而有力保障。
二、传统教具在当前生物学辅助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支粉笔、简单教具(或自制教具)、黑板挂图,曾经是很多生物教师经历过的教学历程。不过,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似乎显得功力不济,难以支撑局面了,其功能与效用亦渐式微。多媒体、网络课、电子白板、课件、博客、播客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教师的视野也进一步地开阔,我们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拓展。笔者作为众多教师中的一员,也是努力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努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现代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出发,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力图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但当笔者听了陈蕾老师的课后,给了我很大的思考。陈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如:精美的PPT课件,细胞膜模型的动态视频播放等,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利用最传统的教具多次模拟细胞膜结构模型,让学生猜测、制作、分析、对照等,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结论。还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找证据解决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整个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比起接受式教学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全过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自主意识很强。
但是回到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的教学还能够这样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能。但这肯定的回答当中,蕴含着的是我们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精细化的备课,更多的准备教具的时间,更多的关注身边一切可以应用于教学的材料,更多的思考如何建构模型,更多的……。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发挥模型的作用,利用已知,探究生命科学中的未知,从而建构生物学系统知识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这样做了,我们并没有多做无用功,比别人更浪费时间。
相比而言,传统教具依然有其优势,因为:一、使用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深奥、抽象的知识。在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大到宇宙、小到分子。有的摸不到、看不见、有的道理比较深奥、抽象难懂,学生不能或不能直接感知。这就必须要用形象逼真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实物,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因为这种方法不受空间限制,根据需要,可以把演示过程分段,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可见度,便于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分析,又能化静为动,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领会。二、自制教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加特长的各类人才,其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重文化知识灌输、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学生中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更是不够,使学生变得不会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
三、在继承传统中微创新
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是需要不断改革,但我们也不要因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太快可能也会失去一些好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微创新。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无事不“微”的时代,微博、微课程、微小说等等,生物教學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把一个具体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事情,这种单边突破就是微创新。教学工作的推进其实也需要微创新。“从小处着眼,贴近学生需求心理;快速出击,不断试错。”这正是我们教师工作所需要做的工作,我们很多老师无法做到大的改革创新,那么我们唯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既然传统教具依然存在其优越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好好利用它,并结合现代化的一些教学工具,有机整合,逐步创新,那么我们的课堂可能会更精彩。
当前科技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必备手段,但传统的教育技术手段依然要重视,因为这也是教学基本功。陈老师的课给我们很多生物老师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