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吴哥窟考古富有挑战性的刺激,也因为地雷而变得很危险。
沿着穆奥的足迹
2007年12月26日,暹粒,清晨。
沿着横贯市区的暹粒河向北,出城,再向北。搭乘被当地人称为“TUK TUK”的三轮带斗摩托车大约20多分钟,就能到达吴哥景区。沿途,到处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痕迹。很难想象1860年“发现”吴哥窟的法国人穆奥骑着大象在这里寻找昆虫时的样子。
悉尼大学的考古学家达米恩和他的同事缇尔带着我入内。我们搭乘石油驱动的交通工具继续前进,直到一条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修的柏油马路的尽头。在当时,人们基本上是坐在象背上游览这里。路的尽头猛然间出现一片水,达米恩介绍说,这是吴哥窟的护城河,宽190米。
对于第一次来这里的游客来说,会有很多震撼和惊喜。而对于无数次来到这里的达米恩来说,每次依然会有别样的感觉。
考古学家们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周了,但都从来没有机会参观庙宇。即使这样,“每次当你坐在车上,远远地望着吴哥窟逼近,依然怦然心动。”
一堂通俗版的遥感考古扫盲课
今天工作的主角是缇尔。他受GAP项目资助,一周前来到柬埔寨,计划在这里呆一个月左右,为他的博士论文做实地研究。
从吴哥城的北门出来,沿着马路向北,再向东,再向南,拐角处,就是缇尔今天的工作地点塔桑寺(Ta Som)。这是一座12世纪末由查耶跋摩七世献给父亲的佛教寺庙。
缇尔把探测仪器部件从托斗摩托上搬下来,组装起来,周围立刻围满了好奇的各色面孔。缇尔说,这台机器每次只要一露脸,几乎都会被围观。
机器看上去像是一部手推清洁车,其实是一台可以单人操作的地质雷达,目前广受工程和考古人员的青睐,俗称“探地雷达”
如果地下有异物,则会显示在屏幕上。这其中有现代社会埋下的电缆,但还有一些则是考古学家所要寻找地下遗迹的证据,比如沟渠。这些都需要将数据存储下载到电脑上之后仔细分析加以甄别。
考古学家推着机器向塔桑寺的西门走去,一个围观的车夫冲着他说:“也许你们能发现金子呢。” 另外一个车夫则笑得很灿烂:“祝你们好运!”
然而,缇尔那天的运气并不好。
巴戎风格的佛首
我们的探测工作从塔桑寺西门外南侧的围墙脚下开始,缇尔想找到地下沟渠的痕迹。西门塔墙上南侧是一张没有微笑的巴戎风格佛首,据说巴戎的四面佛首分别代表着慈、悲、喜、舍,不知道这张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代表着什么?
如果这张见证了900多年风雨变迁的佛首可以开口说话,缇尔的工作会变得多么的简单而没有意义;如今佛首只是慈悲地看着他,沿着不到一人高的破损围墙,踏着沙沙做响的落叶,穿过高大树丛间曾经是护城河的小路上,一直走到围墙的南尽头,停下。
显示屏上是今天的第一条数据,从图像截屏来看,没有什么发现。
之后,缇尔和达米恩又合力抬着机器穿过塔桑寺,一直走到东门。重复着步行探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多么重复而无趣的工作。
当然,时不时地会有游客围过来,发表一些言论,给我们带来一些小小的风趣谈资。比如一位男游客就很正经地给身边的女人说解释说,他们肯定是在探测地雷!缇尔听到后笑笑说,这个仪器倒是可以用作探测地雷,但问题是当你发现地雷的时,可能为时已晚。
这样的实地数据搜集工作,基本上是最现代的科技和最原始的人力的结合,或者说,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GPS的信号有时候会受到高大浓密的热带丛林的影响而接收不好,有时候考古学家会重复走一遍刚走过的路线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这样的探测工作,其实只是我们工作中最简单的一部分。”达米恩说。
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在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让我们迷路了。那时,正是12点44分。
科学失败
在此之前,一切都很正常。我们沿着丛林中一条不知名的小土路一路向东、再向北,试图围着塔桑寺转一个大圈,看它周围的地下会有什么意外之喜。
随着方向的改变,小土路变成杂草树墩路。我们不断的遇到岔路,探测器带着我们深入灌木丛,直至迷路,最终不得不选择原路返回。我们只能靠达米恩随身携带的指南针判断我们所在的位置和塔桑寺的距离。调转车轮的时候,缇尔不失幽默地对我说,“现在你看到科学的失败了吧!”
达米恩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知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想。他告诉我,实际上所有的阶段都挺困难的。但也许最困难,也让他最享受到事情就是骑着摩托车到野地里去,四处走走,花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在水稻田里走来走去,和村民们交谈,问他们是否知道在那个地区的古老的石头,或者其他什么过去的事情。当然了,那是一种非常棒的方式,但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经验,因为地雷而变得很危险。
旅游指南上提醒说,在吴哥地区想方便的时候,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不要离开有标记的路线,因为方便的时候被人看见总比踏入雷区要好得多。而我们当时所处的那个地方已经偏离了有标记的路线……
大约1点钟左右,我们决定试试右手边的一条小路。在这个途中,探地雷达右侧后轮的轮辐夹钳掉了,轮子歪歪斜斜地倒在一边,后来我们的运气很差,花了几乎半个小时,找遍了前后十米方圆的草丛灌木林,依旧一无所获。
缇尔很失望,轮子动不起来,他的工作也转不起来,论文也就没法完成了。他印象里没有备用的零件。达米恩安慰他说去暹粒市里找找修理铺,“柬埔寨人很神奇,什么东西坏了到他们手里都能修好。” 达米恩举例说,“比如我用坏了的变压器,他们收去了,修一修,照样用!”
最终,缇尔在无奈中决定收工。达米恩和我先搭乘另外一辆TT车赶回暹粒市内。达米恩在回程的路上不再像来的时候如导游般那么健谈,后来我发现他似乎太累,睡着了。
晚餐时,当我再见到缇尔的时候,他说他中午饭还没吃,跑了一下午,找遍所有的修理铺,没有人说能做那个东西。这让他深感怀疑和无奈:“给我工具,我自己都能做。”
第二天,我再见到他时,他已笑逐颜开。因为他在装备箱里发现了那个零件的备用件,有一大包。
也许,考古和发现,就在这样的失望和惊喜中交织而行。
沿着穆奥的足迹
2007年12月26日,暹粒,清晨。
沿着横贯市区的暹粒河向北,出城,再向北。搭乘被当地人称为“TUK TUK”的三轮带斗摩托车大约20多分钟,就能到达吴哥景区。沿途,到处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痕迹。很难想象1860年“发现”吴哥窟的法国人穆奥骑着大象在这里寻找昆虫时的样子。
悉尼大学的考古学家达米恩和他的同事缇尔带着我入内。我们搭乘石油驱动的交通工具继续前进,直到一条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修的柏油马路的尽头。在当时,人们基本上是坐在象背上游览这里。路的尽头猛然间出现一片水,达米恩介绍说,这是吴哥窟的护城河,宽190米。
对于第一次来这里的游客来说,会有很多震撼和惊喜。而对于无数次来到这里的达米恩来说,每次依然会有别样的感觉。
考古学家们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周了,但都从来没有机会参观庙宇。即使这样,“每次当你坐在车上,远远地望着吴哥窟逼近,依然怦然心动。”
一堂通俗版的遥感考古扫盲课
今天工作的主角是缇尔。他受GAP项目资助,一周前来到柬埔寨,计划在这里呆一个月左右,为他的博士论文做实地研究。
从吴哥城的北门出来,沿着马路向北,再向东,再向南,拐角处,就是缇尔今天的工作地点塔桑寺(Ta Som)。这是一座12世纪末由查耶跋摩七世献给父亲的佛教寺庙。
缇尔把探测仪器部件从托斗摩托上搬下来,组装起来,周围立刻围满了好奇的各色面孔。缇尔说,这台机器每次只要一露脸,几乎都会被围观。
机器看上去像是一部手推清洁车,其实是一台可以单人操作的地质雷达,目前广受工程和考古人员的青睐,俗称“探地雷达”
如果地下有异物,则会显示在屏幕上。这其中有现代社会埋下的电缆,但还有一些则是考古学家所要寻找地下遗迹的证据,比如沟渠。这些都需要将数据存储下载到电脑上之后仔细分析加以甄别。
考古学家推着机器向塔桑寺的西门走去,一个围观的车夫冲着他说:“也许你们能发现金子呢。” 另外一个车夫则笑得很灿烂:“祝你们好运!”
然而,缇尔那天的运气并不好。
巴戎风格的佛首
我们的探测工作从塔桑寺西门外南侧的围墙脚下开始,缇尔想找到地下沟渠的痕迹。西门塔墙上南侧是一张没有微笑的巴戎风格佛首,据说巴戎的四面佛首分别代表着慈、悲、喜、舍,不知道这张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代表着什么?
如果这张见证了900多年风雨变迁的佛首可以开口说话,缇尔的工作会变得多么的简单而没有意义;如今佛首只是慈悲地看着他,沿着不到一人高的破损围墙,踏着沙沙做响的落叶,穿过高大树丛间曾经是护城河的小路上,一直走到围墙的南尽头,停下。
显示屏上是今天的第一条数据,从图像截屏来看,没有什么发现。
之后,缇尔和达米恩又合力抬着机器穿过塔桑寺,一直走到东门。重复着步行探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多么重复而无趣的工作。
当然,时不时地会有游客围过来,发表一些言论,给我们带来一些小小的风趣谈资。比如一位男游客就很正经地给身边的女人说解释说,他们肯定是在探测地雷!缇尔听到后笑笑说,这个仪器倒是可以用作探测地雷,但问题是当你发现地雷的时,可能为时已晚。
这样的实地数据搜集工作,基本上是最现代的科技和最原始的人力的结合,或者说,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GPS的信号有时候会受到高大浓密的热带丛林的影响而接收不好,有时候考古学家会重复走一遍刚走过的路线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这样的探测工作,其实只是我们工作中最简单的一部分。”达米恩说。
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在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让我们迷路了。那时,正是12点44分。
科学失败
在此之前,一切都很正常。我们沿着丛林中一条不知名的小土路一路向东、再向北,试图围着塔桑寺转一个大圈,看它周围的地下会有什么意外之喜。
随着方向的改变,小土路变成杂草树墩路。我们不断的遇到岔路,探测器带着我们深入灌木丛,直至迷路,最终不得不选择原路返回。我们只能靠达米恩随身携带的指南针判断我们所在的位置和塔桑寺的距离。调转车轮的时候,缇尔不失幽默地对我说,“现在你看到科学的失败了吧!”
达米恩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知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想。他告诉我,实际上所有的阶段都挺困难的。但也许最困难,也让他最享受到事情就是骑着摩托车到野地里去,四处走走,花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在水稻田里走来走去,和村民们交谈,问他们是否知道在那个地区的古老的石头,或者其他什么过去的事情。当然了,那是一种非常棒的方式,但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经验,因为地雷而变得很危险。
旅游指南上提醒说,在吴哥地区想方便的时候,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不要离开有标记的路线,因为方便的时候被人看见总比踏入雷区要好得多。而我们当时所处的那个地方已经偏离了有标记的路线……
大约1点钟左右,我们决定试试右手边的一条小路。在这个途中,探地雷达右侧后轮的轮辐夹钳掉了,轮子歪歪斜斜地倒在一边,后来我们的运气很差,花了几乎半个小时,找遍了前后十米方圆的草丛灌木林,依旧一无所获。
缇尔很失望,轮子动不起来,他的工作也转不起来,论文也就没法完成了。他印象里没有备用的零件。达米恩安慰他说去暹粒市里找找修理铺,“柬埔寨人很神奇,什么东西坏了到他们手里都能修好。” 达米恩举例说,“比如我用坏了的变压器,他们收去了,修一修,照样用!”
最终,缇尔在无奈中决定收工。达米恩和我先搭乘另外一辆TT车赶回暹粒市内。达米恩在回程的路上不再像来的时候如导游般那么健谈,后来我发现他似乎太累,睡着了。
晚餐时,当我再见到缇尔的时候,他说他中午饭还没吃,跑了一下午,找遍所有的修理铺,没有人说能做那个东西。这让他深感怀疑和无奈:“给我工具,我自己都能做。”
第二天,我再见到他时,他已笑逐颜开。因为他在装备箱里发现了那个零件的备用件,有一大包。
也许,考古和发现,就在这样的失望和惊喜中交织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