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获取经济利益,使得一些自然环境遭受了破坏。在这一背景下,会导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现阶段,在生态保护理念下,为进一步解决城市中的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于突发性环境背景下应急监测相关工作的开展,为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努力。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6-069-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6.034
1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岗位未设专人负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前,对噪声、饮用水、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等已经成为监测部门的日常工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在监测部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人少事多等情况,且偏远地区的少数环境监测站缺少足够的专业监测人员,只能安排兼职工作,监测工作安排不当,经常发生错误。在日常工作中,监测人员要负责的业务比较繁重,实地进行采样和监测是常规工作,有时候要到其他城市出差,工作压力大,无法积极应对不确定性事故;在出现污染事件时,监测人员很难及时到达现场,无法第一时间确定污染原因[1]。
1.2 经费投入不足
现阶段,有些地区缺乏对于突发环境监测的重视,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无法对前沿设备、监测试剂进行良好配置。在处理突发环境事故过程中,相关监测人员要深入事故现场,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采集,监测设备需要更加先进和便捷。如果设备功能不完备,就无法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突发环境下和常规环境下的监测工作相对比,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设备和经费的有效投入,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或即将到来的污染事故。这就需要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应急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定期更换检测管和标准试剂,大型设备长期处在开机状态下,内部零件极容易出现损耗,定期维护和更新零件就非常必要。这些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假如经费投入不足,会对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2]。
1.3 部分人员素质不高
在针对环境污染开展的应急监测过程当中,监测人员需要体力和脑力互相配合,工作中存在危险性,对监测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部门人员不足,且对日常培训重视不够,缺乏防护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还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无法针对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和防范。
2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机构建设
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成立专门机构、真正实现专人负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监测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尽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不确定性非常强,但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机构建设,配齐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这是开展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为监测工作提供物质条件和人力保障,真正做到专人抓应急,保证监测工作的开展更有力度、更加及时[3]。
2.2 保障经费投入
目前,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环保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测部门要抓住机遇,尽可能地争取资金投入,使得监测工作中的软硬件设备得到进一步更新和改善,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例如,国家在制定环保规划时就应该将经费投入纳入其中,在环保监测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和完善监测设备,将环保作为各地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标准,针对监测工作的具体情况配置仪器。要按照固定标准,提高保障标准。但在设置标准时应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征,让污染监测工作更具价值和意义[4]。
2.3 提高人员素质
监测工作强度和难度较大,这对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技能知识过硬,身体素质优良,而且要具备应急反应速度和预测能力,使监测人员得到全面成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以往的问题,要推动监测人员本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多措并举确保监测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例如,环保部门应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监测人员增强专业技能及身体素质,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力争通过不懈努力,有效地预防、应对和解决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更好地展现环保部门的职能,使监测的最终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5]。
2.4 完善顶层设计
为了更好地保障监测工作的开展,让以往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真正地解决,要适当地完善顶层设计,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例如,应由环保部门牵头,一方面,发挥部门作用,针对突发环境下的监测工作进行标准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在资金投入、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制度、标准的修订,积极利用近年来流行的快速监测方法,并将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能力的高低融入对地方环保部门的考核指标中,使加强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
2.5 强化实战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监测的水平和能力,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秉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实战能力,更好地应对突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应倡导由省级环保部门牵头,与监测监察实现垂直管理,不断提高实际监测能力。首先,建立应急监测工作程序,保障监测工作实施属地管理以及分级负责等方式,统一调动和指挥,对各地区的监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真正实现监测站之间的网络联动,便于突发性问题的解决。其次,要积极开展监测大比武、应急演练等相关活动,加大演练力度,使演练活动得以制度化和常态化。要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实战能力,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让监测工作展现最大化的价值和作用[6]。 2.6 构建预警机制
应构建并加强预警系统,各个城市的环境管理部门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环境污染问题及产业布局等,建立准确、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的构建要涵盖当地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基地实际信息库,及时更新和调整数据库记录,快速获取污染物的浓度、种类、危害范围等相关信息,积极应对各项突发环境事件,更好地发挥预警预报、事前预防等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全面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监测,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7]。
3 结语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事故处理处置中的重要环节,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提高应急监测技术,做好应急监测,能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并对应急救援起到技术支持作用。目前,国家在大力重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处置工作的同时,对应急监测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地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发展较为缓慢,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工作的需求。因此,要通过指定专人应急、保障经费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加大顶层设计、强化实战能力、构建预警机制等途径,做好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使原有的监测问题得到解决,为推动城市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郁宏林.浅谈环境噪声监测中的问題及质量控制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5):144.
[2] 李国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9,31(6):162-163.
[3] 周琳.噪声环境监测影响因素探讨[J].清洗世界,2019,35(4):58-59.
[4] 王琼,赵琳晖,薛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5):43,45.
[5] 李锋.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科技,2017,33(2):133-135.
[6] 李楠.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应急监测的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6):21-22.
[7] 冯捷,谭景祥,曲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基层监测站应急监测分析[J].科技传播,2014(18):115,112.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6-069-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6.034
1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岗位未设专人负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前,对噪声、饮用水、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等已经成为监测部门的日常工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在监测部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人少事多等情况,且偏远地区的少数环境监测站缺少足够的专业监测人员,只能安排兼职工作,监测工作安排不当,经常发生错误。在日常工作中,监测人员要负责的业务比较繁重,实地进行采样和监测是常规工作,有时候要到其他城市出差,工作压力大,无法积极应对不确定性事故;在出现污染事件时,监测人员很难及时到达现场,无法第一时间确定污染原因[1]。
1.2 经费投入不足
现阶段,有些地区缺乏对于突发环境监测的重视,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无法对前沿设备、监测试剂进行良好配置。在处理突发环境事故过程中,相关监测人员要深入事故现场,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采集,监测设备需要更加先进和便捷。如果设备功能不完备,就无法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突发环境下和常规环境下的监测工作相对比,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设备和经费的有效投入,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或即将到来的污染事故。这就需要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应急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定期更换检测管和标准试剂,大型设备长期处在开机状态下,内部零件极容易出现损耗,定期维护和更新零件就非常必要。这些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假如经费投入不足,会对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2]。
1.3 部分人员素质不高
在针对环境污染开展的应急监测过程当中,监测人员需要体力和脑力互相配合,工作中存在危险性,对监测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部门人员不足,且对日常培训重视不够,缺乏防护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还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无法针对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和防范。
2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机构建设
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成立专门机构、真正实现专人负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才能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监测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尽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不确定性非常强,但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机构建设,配齐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这是开展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为监测工作提供物质条件和人力保障,真正做到专人抓应急,保证监测工作的开展更有力度、更加及时[3]。
2.2 保障经费投入
目前,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环保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测部门要抓住机遇,尽可能地争取资金投入,使得监测工作中的软硬件设备得到进一步更新和改善,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例如,国家在制定环保规划时就应该将经费投入纳入其中,在环保监测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和完善监测设备,将环保作为各地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标准,针对监测工作的具体情况配置仪器。要按照固定标准,提高保障标准。但在设置标准时应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征,让污染监测工作更具价值和意义[4]。
2.3 提高人员素质
监测工作强度和难度较大,这对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技能知识过硬,身体素质优良,而且要具备应急反应速度和预测能力,使监测人员得到全面成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以往的问题,要推动监测人员本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多措并举确保监测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例如,环保部门应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监测人员增强专业技能及身体素质,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力争通过不懈努力,有效地预防、应对和解决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更好地展现环保部门的职能,使监测的最终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5]。
2.4 完善顶层设计
为了更好地保障监测工作的开展,让以往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真正地解决,要适当地完善顶层设计,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例如,应由环保部门牵头,一方面,发挥部门作用,针对突发环境下的监测工作进行标准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在资金投入、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制度、标准的修订,积极利用近年来流行的快速监测方法,并将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能力的高低融入对地方环保部门的考核指标中,使加强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
2.5 强化实战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监测的水平和能力,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秉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实战能力,更好地应对突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应倡导由省级环保部门牵头,与监测监察实现垂直管理,不断提高实际监测能力。首先,建立应急监测工作程序,保障监测工作实施属地管理以及分级负责等方式,统一调动和指挥,对各地区的监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真正实现监测站之间的网络联动,便于突发性问题的解决。其次,要积极开展监测大比武、应急演练等相关活动,加大演练力度,使演练活动得以制度化和常态化。要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实战能力,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让监测工作展现最大化的价值和作用[6]。 2.6 构建预警机制
应构建并加强预警系统,各个城市的环境管理部门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环境污染问题及产业布局等,建立准确、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的构建要涵盖当地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基地实际信息库,及时更新和调整数据库记录,快速获取污染物的浓度、种类、危害范围等相关信息,积极应对各项突发环境事件,更好地发挥预警预报、事前预防等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全面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监测,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7]。
3 结语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事故处理处置中的重要环节,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提高应急监测技术,做好应急监测,能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并对应急救援起到技术支持作用。目前,国家在大力重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处置工作的同时,对应急监测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地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发展较为缓慢,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工作的需求。因此,要通过指定专人应急、保障经费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加大顶层设计、强化实战能力、构建预警机制等途径,做好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使原有的监测问题得到解决,为推动城市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郁宏林.浅谈环境噪声监测中的问題及质量控制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5):144.
[2] 李国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9,31(6):162-163.
[3] 周琳.噪声环境监测影响因素探讨[J].清洗世界,2019,35(4):58-59.
[4] 王琼,赵琳晖,薛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5):43,45.
[5] 李锋.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科技,2017,33(2):133-135.
[6] 李楠.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应急监测的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6):21-22.
[7] 冯捷,谭景祥,曲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基层监测站应急监测分析[J].科技传播,2014(18):1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