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三中)从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社团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传承和创新,走出了一条通过培育特色文化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何谓“励志教育”?简单地说,“励志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之师”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特的“励志之生”,实现师生的“励志人生”。
为了践行“励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围绕“办一所励志自信、管理精细、笃行进取的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励志教师”和“励志学生”为核心,积极营造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独特的“励志教育”校园文化。
二、“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特色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励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设励志育人环境,塑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打造励志育人环境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在显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追求的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显励志育人的人文景观。主要以“校史展览室、励志文化长廊、励志荣誉墙”等为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历史遗存;学校的校标——马踏飞燕,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豪迈进取。二是构建励志向上的自然景观。“励志校道”两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枫树,高大挺拔,直冲云霄,呼唤莘莘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向上,为心中梦想的实现而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励志学园”里种植了各种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竞放、百果飘香、桃李满天下,重视凸显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对师生的熏陶。
在隐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一分钟励志教育”活动。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课前,各班组织学生通过高喊鼓舞人心的口号,增强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评选“励志之星”。每年通过评选“励志少年”“励志教师”和“励志家长”等活动载体,增强励志育人的持久动力。现在漫步校园,能强烈感受到学校突出“励志教育”主题、彰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强烈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励志文化”的熏陶。
2. 构建励志课程体系,奠定“励志教育”文化之魂
课程建设是学校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体现。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就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时代发展方向、体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课程。多年来,三十三中以“励志教育”为引领,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励志·笃行”特色课程体系(见下页图)。“励志·笃行”特色课程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创建 “励志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为扎实推进“励志·笃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资源、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筹划和安排,确保“励志·笃行”特色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展开。开发“励志·笃行”特色课程,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宽广,对“励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励志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设 “励志·笃行”必修课(每周1节),促进了学生的励志个性和特色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调査显示,8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爱“励志·笃行”课程,认为“励志·笃行”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内容丰富、富有意义。学校出版的三本“励志·笃行”课程校本教材,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和创新价值。
3. 打造励志课堂,建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场
课堂是师生励志成长的舞台,实施“励志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将“励志教育”的“笃行、成功、快乐”核心思想体现于课堂,努力探索“励志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强大的推动力,三十三中结合学情和教情,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励志课堂教学模式”——“‘笃行、成功、快乐’育人模式下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励志课堂”作为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搭建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平台。
4. 培植励志特色项目,彰显“励志教育”文化之韵
“励志教育”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培植励志特色项目。通过“时事讲评写”“感恩教育”“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这三大特色体系的建设与智慧打造,使之成为了学校“励志教育”的鲜活因子。
(1)在“时事讲评写”中润泽励志人生。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从小树立自信、勤奋、专注、扎实的学风。编制《时事讲评写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励志情怀。思想品德课老师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讲新闻、评新闻。各班成立“时事讲评写兴趣小组”,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既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和奋发向上的励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铸就励志品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感恩父母”,“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以及“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等活动,培养学生时刻铭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学校还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励志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铸就学生的励志品行。
(3)在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中张扬励志个性。活动出特色,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也是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是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也是海珠区科技重点建设项目;学校的“啦啦操”连续两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第三名。重点打造的科技项目有12个,体艺项目有15个,这些特色项目是学校“励志教育”跳动的“音符”。学校每年举行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成了学生展示励志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使学校的励志教育在砥砺行进中历久弥新,清香四溢。
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底色。以“励志教育”为主题,通过培育励志环境、励志课程、励志课堂、励志项目和励志活动,共同构筑了“励志文化”的筋与骨、皮与肉,为学生、教师的腾飞,幻化出有力的翅膀,助其在励志人生之路上鹏程万里。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何谓“励志教育”?简单地说,“励志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之师”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特的“励志之生”,实现师生的“励志人生”。
为了践行“励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围绕“办一所励志自信、管理精细、笃行进取的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励志教师”和“励志学生”为核心,积极营造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独特的“励志教育”校园文化。
二、“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特色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励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设励志育人环境,塑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打造励志育人环境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在显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追求的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显励志育人的人文景观。主要以“校史展览室、励志文化长廊、励志荣誉墙”等为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历史遗存;学校的校标——马踏飞燕,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豪迈进取。二是构建励志向上的自然景观。“励志校道”两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枫树,高大挺拔,直冲云霄,呼唤莘莘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向上,为心中梦想的实现而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励志学园”里种植了各种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竞放、百果飘香、桃李满天下,重视凸显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对师生的熏陶。
在隐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一分钟励志教育”活动。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课前,各班组织学生通过高喊鼓舞人心的口号,增强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评选“励志之星”。每年通过评选“励志少年”“励志教师”和“励志家长”等活动载体,增强励志育人的持久动力。现在漫步校园,能强烈感受到学校突出“励志教育”主题、彰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强烈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励志文化”的熏陶。
2. 构建励志课程体系,奠定“励志教育”文化之魂
课程建设是学校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体现。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就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时代发展方向、体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课程。多年来,三十三中以“励志教育”为引领,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励志·笃行”特色课程体系(见下页图)。“励志·笃行”特色课程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创建 “励志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为扎实推进“励志·笃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资源、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筹划和安排,确保“励志·笃行”特色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展开。开发“励志·笃行”特色课程,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宽广,对“励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励志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设 “励志·笃行”必修课(每周1节),促进了学生的励志个性和特色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调査显示,8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爱“励志·笃行”课程,认为“励志·笃行”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内容丰富、富有意义。学校出版的三本“励志·笃行”课程校本教材,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和创新价值。
3. 打造励志课堂,建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场
课堂是师生励志成长的舞台,实施“励志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将“励志教育”的“笃行、成功、快乐”核心思想体现于课堂,努力探索“励志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强大的推动力,三十三中结合学情和教情,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励志课堂教学模式”——“‘笃行、成功、快乐’育人模式下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励志课堂”作为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搭建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平台。
4. 培植励志特色项目,彰显“励志教育”文化之韵
“励志教育”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培植励志特色项目。通过“时事讲评写”“感恩教育”“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这三大特色体系的建设与智慧打造,使之成为了学校“励志教育”的鲜活因子。
(1)在“时事讲评写”中润泽励志人生。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从小树立自信、勤奋、专注、扎实的学风。编制《时事讲评写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励志情怀。思想品德课老师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讲新闻、评新闻。各班成立“时事讲评写兴趣小组”,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既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和奋发向上的励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铸就励志品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感恩父母”,“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以及“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等活动,培养学生时刻铭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学校还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励志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铸就学生的励志品行。
(3)在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中张扬励志个性。活动出特色,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也是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是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也是海珠区科技重点建设项目;学校的“啦啦操”连续两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第三名。重点打造的科技项目有12个,体艺项目有15个,这些特色项目是学校“励志教育”跳动的“音符”。学校每年举行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成了学生展示励志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使学校的励志教育在砥砺行进中历久弥新,清香四溢。
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底色。以“励志教育”为主题,通过培育励志环境、励志课程、励志课堂、励志项目和励志活动,共同构筑了“励志文化”的筋与骨、皮与肉,为学生、教师的腾飞,幻化出有力的翅膀,助其在励志人生之路上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