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进而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一、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可操作性要强。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三读写一抄一思”的方法,作为学生常规性预习步骤。每一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一)三读写。
所谓“三读写”,即是读三遍,毎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把有关内容动笔写画在书上。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解决字音障碍。凡是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字或文中注音字,在文中用笔标示出来,读完第一遍后查字典或结合工具书解决并注音,重点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等写在课后生字表中进行对比,重点的多音字写在书上并组词,然后把写的这些多读两遍进行识记。
再读课文时,对照课文后的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上的词语,把生字圈出来,把词语框出来,把好词佳句画上横线,也要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读完这遍后,也要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在课文上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又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一抄。
所谓“一抄”,就是把生字、词语、其他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预习作业本上。生字抄写要求把每一个生字和它的注音、组词抄两遍;词语盘点上的每个词语抄两遍,其余的好词抄一遍;摘抄文中的佳句3~5句;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本子上。这样“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三)一思。
所谓“一思”,即思考本文的特点(或独特的地方)和你的收获、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存在的问题和你最主要的收获,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或作批注,有的也可以书面写下来。
二、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
(一)师生共同预习,重点落实检查教材的预习情况。
其实,教师的预习就是老师将第一遍备课备在了书上而已。同时,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要重点落实检查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画、批注情况。很多学生嫌麻烦或是应付老师对预习本的批阅检查,根本不去读三遍,就将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从“一点通”或其他资料上给你抄在本子上;有的学生就在书上满书地画上横线,乱把一些字词框出来等等。
(二)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听听别人的预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人人预习的风气。同时,把学生的书和预习作业本在全班展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手段。
总之,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布置预习作业,并且坚持不懈的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
一、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可操作性要强。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三读写一抄一思”的方法,作为学生常规性预习步骤。每一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一)三读写。
所谓“三读写”,即是读三遍,毎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把有关内容动笔写画在书上。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解决字音障碍。凡是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字或文中注音字,在文中用笔标示出来,读完第一遍后查字典或结合工具书解决并注音,重点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等写在课后生字表中进行对比,重点的多音字写在书上并组词,然后把写的这些多读两遍进行识记。
再读课文时,对照课文后的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上的词语,把生字圈出来,把词语框出来,把好词佳句画上横线,也要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读完这遍后,也要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在课文上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又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一抄。
所谓“一抄”,就是把生字、词语、其他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预习作业本上。生字抄写要求把每一个生字和它的注音、组词抄两遍;词语盘点上的每个词语抄两遍,其余的好词抄一遍;摘抄文中的佳句3~5句;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本子上。这样“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三)一思。
所谓“一思”,即思考本文的特点(或独特的地方)和你的收获、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存在的问题和你最主要的收获,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或作批注,有的也可以书面写下来。
二、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
(一)师生共同预习,重点落实检查教材的预习情况。
其实,教师的预习就是老师将第一遍备课备在了书上而已。同时,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要重点落实检查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画、批注情况。很多学生嫌麻烦或是应付老师对预习本的批阅检查,根本不去读三遍,就将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从“一点通”或其他资料上给你抄在本子上;有的学生就在书上满书地画上横线,乱把一些字词框出来等等。
(二)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听听别人的预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人人预习的风气。同时,把学生的书和预习作业本在全班展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手段。
总之,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布置预习作业,并且坚持不懈的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