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青少年传统德育在经历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势在必行。文章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及外在支持两大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塑造德育主体。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性德育模式;内源建构;外在支持;立體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青少年德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要取得良好实效,就要迎合时代要求,从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入手,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一、何谓“主体性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为解决一定的德育问题而形成的内含一定德育理论的结构性方法论体系。”具体而言,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者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与传统重说教、重灌输模式相比,它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更能凸显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接受和自我体验,改变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动地位,因此,主体性德育模式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光辉。
二、网络环境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
网络以其新奇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吸引着青少年,平等与自由也成为他们的诉求与目标,因此,教育者想要通过简单说教方式来讲授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已变得不切实际,教育者需要从青少年内在需求出发,建构符合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以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要素为基础,尊重个体意识,注重个体的内在本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道德认知上的自主选择到主动养成
道德认知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一层面,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青少年的价值世界正是在基本的认知状态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建构起来的。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认知层面上常以灌输说教和防范限制为主,使青少年总是被动接受,因而较难将教育内容的本质与精神内化为行动。
网络本身无“罪”,有很多信息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都有好处,问题是如何让青少年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与其告诉他们什么信息有用,不如提高他们的自我甄别能力,自己找出有用的信息。
在道德认知层面,第一,是在内容上让青少年学会选择,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辨别海量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第二,在方式上注重启发青少年对各种信息进行主动分析和选择,在理解后逐步加以内化,以促使青少年主动参与品德养成过程,并且通过指导、关心、理解、对话,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了解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2.道德情感上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
道德情感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二个层面。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情感层面上往往忽视个人情感,单纯的情感灌输容易造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出现局限性,造成青少年感情上的偏颇和认识上的片面,甚至忽略、否定别人及自身的存在价值。
道德情感层面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青少年视为德育过程的主体,以个体的完善与德育的发展为德育实践的目标,实现良性循环。第一,在内容上实现通过甄别与融合,将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德育内容与德育信息融入德育主旋律,发掘德育内容上的生命关怀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感育人。第二,在方式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彼此之间、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感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共同面对德育问题并交流生命关怀心得的关系。
3.道德意志上的自觉果断到坚韧自控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第三个层面,是德育主体获得道德认知后,经历道德情感,克服种种障碍并转化为行为的重要过程,具有自觉果断性、坚韧自控性。
第一,在内容上通过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做对比教育,同时通过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的把握,增强青少年道德自觉性与果断性,促使青少年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遵从自我道德良心的规则,对外在环境压力形成抗压性。同时恰当地抓住时机,利用主客观条件确保道德行为的发生。第二,在方式上通过网络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法则教育、情感上的鼓励、道德行为上的体验等,贯穿使用渗透式教育手段培养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坚韧性与自控性,谦于面对成功,勇于直面挫折,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与言行。
4.道德行为上的感受生活到加深体验
道德行为是德育的最终层面,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其来源于现实,一方面,通过自身环境影响青少年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自身行为影响网络环境。第一,引导青少年走出课堂,根据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实际,通过社会与网络双重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网络环境的道德要求,激发青少年内在德行成长,促进其向道德行为转化。第二,在具体的体验环境中,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需要去关注、选择各类信息,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共鸣形成情感的认同,逐渐将之内化并表诸在外,形成自己的行为。
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外在支持
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建构青少年主体德育模式,不仅需要从内源上加以努力,外在支持同样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社会—社区”立体化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性德育模式;内源建构;外在支持;立體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青少年德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要取得良好实效,就要迎合时代要求,从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入手,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一、何谓“主体性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为解决一定的德育问题而形成的内含一定德育理论的结构性方法论体系。”具体而言,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者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与传统重说教、重灌输模式相比,它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更能凸显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接受和自我体验,改变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动地位,因此,主体性德育模式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光辉。
二、网络环境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
网络以其新奇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吸引着青少年,平等与自由也成为他们的诉求与目标,因此,教育者想要通过简单说教方式来讲授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已变得不切实际,教育者需要从青少年内在需求出发,建构符合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以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要素为基础,尊重个体意识,注重个体的内在本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道德认知上的自主选择到主动养成
道德认知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一层面,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青少年的价值世界正是在基本的认知状态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建构起来的。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认知层面上常以灌输说教和防范限制为主,使青少年总是被动接受,因而较难将教育内容的本质与精神内化为行动。
网络本身无“罪”,有很多信息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都有好处,问题是如何让青少年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与其告诉他们什么信息有用,不如提高他们的自我甄别能力,自己找出有用的信息。
在道德认知层面,第一,是在内容上让青少年学会选择,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辨别海量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第二,在方式上注重启发青少年对各种信息进行主动分析和选择,在理解后逐步加以内化,以促使青少年主动参与品德养成过程,并且通过指导、关心、理解、对话,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了解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2.道德情感上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
道德情感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二个层面。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情感层面上往往忽视个人情感,单纯的情感灌输容易造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出现局限性,造成青少年感情上的偏颇和认识上的片面,甚至忽略、否定别人及自身的存在价值。
道德情感层面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青少年视为德育过程的主体,以个体的完善与德育的发展为德育实践的目标,实现良性循环。第一,在内容上实现通过甄别与融合,将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德育内容与德育信息融入德育主旋律,发掘德育内容上的生命关怀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感育人。第二,在方式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彼此之间、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感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共同面对德育问题并交流生命关怀心得的关系。
3.道德意志上的自觉果断到坚韧自控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第三个层面,是德育主体获得道德认知后,经历道德情感,克服种种障碍并转化为行为的重要过程,具有自觉果断性、坚韧自控性。
第一,在内容上通过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做对比教育,同时通过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的把握,增强青少年道德自觉性与果断性,促使青少年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遵从自我道德良心的规则,对外在环境压力形成抗压性。同时恰当地抓住时机,利用主客观条件确保道德行为的发生。第二,在方式上通过网络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法则教育、情感上的鼓励、道德行为上的体验等,贯穿使用渗透式教育手段培养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坚韧性与自控性,谦于面对成功,勇于直面挫折,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与言行。
4.道德行为上的感受生活到加深体验
道德行为是德育的最终层面,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其来源于现实,一方面,通过自身环境影响青少年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自身行为影响网络环境。第一,引导青少年走出课堂,根据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实际,通过社会与网络双重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网络环境的道德要求,激发青少年内在德行成长,促进其向道德行为转化。第二,在具体的体验环境中,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需要去关注、选择各类信息,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共鸣形成情感的认同,逐渐将之内化并表诸在外,形成自己的行为。
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外在支持
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建构青少年主体德育模式,不仅需要从内源上加以努力,外在支持同样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社会—社区”立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