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家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他们是特别善良的人,应该让人们记住。
她想救那个10岁的孩子,她自己的孩子也是10岁
2017年10月13日,张翠云住进齐鲁医院,躺在了病床上。不是去给自己看病,而是为一个远在上海身患白血病的孩子捐献造血干细胞。
“多抽一点儿吧,别再不够用。”病床上,37岁的张翠云轻声细语地跟医生说。
看上去性格温柔、什么都好说好谈的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多抽一点儿没关系,我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再生成新的。这可是在救一個10岁孩子的命啊。”那一年,她自己的孩子也是10岁。
采集室里,张翠云的两只胳膊都接上了密闭的分离管,红色的血液在分离机里转动,血袋里的造血干细胞在极其缓慢地增加,10毫升,20毫升,30毫升……
193毫升!受捐方需要150毫升造血干细胞,张翠云坚持让医生从她体内抽了193毫升。
“终于结束了。”张翠云长舒一口气。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1点50分,近5个小时,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也不能动,这不是件容易事。长舒一口气,还意味着之前她和丈夫为此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可以帮到那个孩子了。
来自上海的医生迅速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放入保温箱,搭乘高铁返回,医生还带了张翠云写给素昧平生的孩子的一封信:“不管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困难,当你看见头顶上灿烂的阳光时,那便是爱你的人牵挂你的视线……”
当晚11点28分,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孩子体内。孩子得救了。
随后,济南铁路局济南车辆段青岛库检车间职工张翠云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儿童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这是做事低调的张翠云始料未及的,当初她甚至都不想让自己单位里的人知道。但捐献造血干细胞需提前做准备,要请半个多月的假,而且青岛市北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找到了她单位的领导,她的事迹才传了出去。
“这本来就像献个血,不是个大事,怎么越弄越大了呢?”面对记者的采访邀约,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张翠云每次都只能答应下来,她不想让别人失望。
记者到了,都是张翠云的丈夫黄以虎出来迎接,他忙不迭地说:“俺老婆做了这么点儿事,不过是做了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还老麻烦你们跑来跑去,太不好意思了。”
特别能为别人着想的夫妻
捐献造血干细胞,看似举手之劳,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截至2019年2月底,患者申请查询77465人,而实际得到捐献的仅8068例。张翠云是全国第679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而这次捐献,对张翠云家的震动,也并非如她的丈夫黄以虎所描述的那般轻描淡写。
捐献前一个月的一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晚饭。黄以虎如往常一样,下厨做了妻子爱吃的炖白菜,女儿爱吃的大虾。
当张翠云告诉他自己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黄以虎以为她在开玩笑。黄以虎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有一次俩人出去散步,发现有献血车,夫妻双双就上去了。但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没有想过。一般人都以为是抽骨髓,黄以虎当时也有这种误解。
张翠云给他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然后从中提取,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最后还是没办法了,她都决定了,我还怎么反对。”黄以虎想了想,自己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帮妻子把身体养好。
母鸡汤、鲫鱼汤、猪蹄汤……“他就拿我当产妇来伺候了,每天都在熬滋补汤,我都喝不下了,还逼着喝。”张翠云嗔怪丈夫,半个月的时间,她胖了十多斤。
家里老人听说后,也是种种担心。为了顺利捐献,也为了让家人心安,去济南那几天,两口子是“秘密行动”的。
这一切的发生,对于张翠云来说,都像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样,自然而然。她第一次献血,是18岁。每每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去献血,她总是笑笑说:“就想知道自己的血型是啥。”问的人也笑,谈话方向就转了。
事实上,她想知道自己的血型,不只是出于好奇,更是希望能帮到别人。她有一次在新闻里听说,某某医院有产妇大出血,急需AB型血,众多市民前去献血,都排起了长队。当时张翠云也想去,但不知道自己什么血型,怕给人添乱,就没去。当终于知道自己的血型也是AB时,她心里想:“要是我也能帮到人家就好了。”她最见不得别人落难受苦,看个那样的电视剧都能哭半天。
从此,每年,她都会去义务献血。
2014年献血时,她看到一份宣传材料,上面写着“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救活一个生命”,她心念一动。那一年,她的女儿7岁,“想想自己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就心疼得不得了,那些孩子身患重疾的,家长不得更心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翠云没有迟疑,登记留下了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她做人太善良了,特别能为别人着想。”丈夫黄以虎说。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张翠云提前一周从青岛到济南,要调整身体,要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本来应该头一天晚上到,张翠云拖到了第二天一早。因为她听说,在济南那几天的食宿费用全部由患者家庭承担。“人家治病肯定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咱给人家省省吧,要不你先别去了,到最后一天再去吧。”张翠云想连丈夫那份钱也给省下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尽管黄以虎万分不放心妻子一个人去,但还是听从了妻子的建议。
到了济南,每顿饭张翠云都尽可能少吃,就是怕给患者家庭增加负担。
第七天,黄以虎赶到济南。夫妻相见,黄以虎在妻子背后偷偷抹泪,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老母亲曾这样说张翠云:“这孩子心太软了。”那时,她怕自己孩子以后会因此遭罪,没想到,女儿却因此而帮了人,救了人。
“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做人得有爱心。”张翠云觉得自己的成长跟父母的家教有很大关系。
关于童年,张翠云的记忆里美好居多。20世纪80年代,她家是少见的有电视的农户,每到傍晚,半个村子的人都挤到她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家里并不富裕,那电视是父亲给人干活抵账得来的。乡亲们来,父亲母亲就招待,不怕麻烦。直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消夏时,还是半村子的人都到她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父母是出了名的随和人,从不斤斤计较,谁家需要帮忙,找他们准不推辞。
父亲常被乡亲拉去当保人,这是别人对他的信任,但也给他带来不少风险。他曾给人担保,借了两万多块钱,那人到期却还不上了,他只好自己想办法帮着还。“谁都有难处,借债的不是故意不还,债主也不是催债。”父亲总会以最大的善意解释遇到的人和事。
这种处事观念对张翠云影响不小。尽管她做事总是多为别人考虑,但她从不觉得冤屈,心怀坦荡。
家里姐妹5个,张翠云排行第四。按心理学关于孩子出生顺序对性格影响的分析,这个位置的孩子,会比兄弟姐妹更随和,也更容易同情弱者,心更软。在张翠云家里,也的确如此。
与别家不同的是,姐妹5人差别又不是非常大。“我们姐妹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张翠云说,她们都以助人为乐。
这与她们的家庭氛围有关。在一个推崇竞争的家庭里,孩子的差异就会增强;而在一个推崇合作、平等的家庭里,孩子的不同就会减少。在张翠云的记忆里,姐妹们之间极少有攀比竞争的时候,父母总是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也只有这样和睦温馨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这样好的女儿,温文尔雅,朴素真诚。
济南车辆段党委书记管桂云说:“张翠云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无私奉献,在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起到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最美家庭”
黄以虎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妻子那样的人。
“你什么都可以不好,做人的品质一定要好。”这是两口子给女儿划的底线。
他俩也不太担心女儿,“我们走得正,孩子怎么可能走得歪呢?”
当看到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报道后,女儿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上电视和报纸啦……你要好好吃饭,养身体……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帮助别人。”
其实,她已经在像妈妈一样帮助别人了。从四五岁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带她去养老院、福利院帮忙。去年,母女俩还一起办了义工证。
2018年,张翠云、黄以虎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木子荐自《祝你幸福》
她想救那个10岁的孩子,她自己的孩子也是10岁
2017年10月13日,张翠云住进齐鲁医院,躺在了病床上。不是去给自己看病,而是为一个远在上海身患白血病的孩子捐献造血干细胞。
“多抽一点儿吧,别再不够用。”病床上,37岁的张翠云轻声细语地跟医生说。
看上去性格温柔、什么都好说好谈的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多抽一点儿没关系,我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再生成新的。这可是在救一個10岁孩子的命啊。”那一年,她自己的孩子也是10岁。
采集室里,张翠云的两只胳膊都接上了密闭的分离管,红色的血液在分离机里转动,血袋里的造血干细胞在极其缓慢地增加,10毫升,20毫升,30毫升……
193毫升!受捐方需要150毫升造血干细胞,张翠云坚持让医生从她体内抽了193毫升。
“终于结束了。”张翠云长舒一口气。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1点50分,近5个小时,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也不能动,这不是件容易事。长舒一口气,还意味着之前她和丈夫为此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可以帮到那个孩子了。
来自上海的医生迅速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放入保温箱,搭乘高铁返回,医生还带了张翠云写给素昧平生的孩子的一封信:“不管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困难,当你看见头顶上灿烂的阳光时,那便是爱你的人牵挂你的视线……”
当晚11点28分,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孩子体内。孩子得救了。
随后,济南铁路局济南车辆段青岛库检车间职工张翠云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儿童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这是做事低调的张翠云始料未及的,当初她甚至都不想让自己单位里的人知道。但捐献造血干细胞需提前做准备,要请半个多月的假,而且青岛市北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找到了她单位的领导,她的事迹才传了出去。
“这本来就像献个血,不是个大事,怎么越弄越大了呢?”面对记者的采访邀约,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张翠云每次都只能答应下来,她不想让别人失望。
记者到了,都是张翠云的丈夫黄以虎出来迎接,他忙不迭地说:“俺老婆做了这么点儿事,不过是做了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还老麻烦你们跑来跑去,太不好意思了。”
特别能为别人着想的夫妻
捐献造血干细胞,看似举手之劳,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截至2019年2月底,患者申请查询77465人,而实际得到捐献的仅8068例。张翠云是全国第679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而这次捐献,对张翠云家的震动,也并非如她的丈夫黄以虎所描述的那般轻描淡写。
捐献前一个月的一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晚饭。黄以虎如往常一样,下厨做了妻子爱吃的炖白菜,女儿爱吃的大虾。
当张翠云告诉他自己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黄以虎以为她在开玩笑。黄以虎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有一次俩人出去散步,发现有献血车,夫妻双双就上去了。但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没有想过。一般人都以为是抽骨髓,黄以虎当时也有这种误解。
张翠云给他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然后从中提取,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最后还是没办法了,她都决定了,我还怎么反对。”黄以虎想了想,自己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帮妻子把身体养好。
母鸡汤、鲫鱼汤、猪蹄汤……“他就拿我当产妇来伺候了,每天都在熬滋补汤,我都喝不下了,还逼着喝。”张翠云嗔怪丈夫,半个月的时间,她胖了十多斤。
家里老人听说后,也是种种担心。为了顺利捐献,也为了让家人心安,去济南那几天,两口子是“秘密行动”的。
这一切的发生,对于张翠云来说,都像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样,自然而然。她第一次献血,是18岁。每每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去献血,她总是笑笑说:“就想知道自己的血型是啥。”问的人也笑,谈话方向就转了。
事实上,她想知道自己的血型,不只是出于好奇,更是希望能帮到别人。她有一次在新闻里听说,某某医院有产妇大出血,急需AB型血,众多市民前去献血,都排起了长队。当时张翠云也想去,但不知道自己什么血型,怕给人添乱,就没去。当终于知道自己的血型也是AB时,她心里想:“要是我也能帮到人家就好了。”她最见不得别人落难受苦,看个那样的电视剧都能哭半天。
从此,每年,她都会去义务献血。
2014年献血时,她看到一份宣传材料,上面写着“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救活一个生命”,她心念一动。那一年,她的女儿7岁,“想想自己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就心疼得不得了,那些孩子身患重疾的,家长不得更心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翠云没有迟疑,登记留下了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她做人太善良了,特别能为别人着想。”丈夫黄以虎说。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张翠云提前一周从青岛到济南,要调整身体,要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本来应该头一天晚上到,张翠云拖到了第二天一早。因为她听说,在济南那几天的食宿费用全部由患者家庭承担。“人家治病肯定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咱给人家省省吧,要不你先别去了,到最后一天再去吧。”张翠云想连丈夫那份钱也给省下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尽管黄以虎万分不放心妻子一个人去,但还是听从了妻子的建议。
到了济南,每顿饭张翠云都尽可能少吃,就是怕给患者家庭增加负担。
第七天,黄以虎赶到济南。夫妻相见,黄以虎在妻子背后偷偷抹泪,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老母亲曾这样说张翠云:“这孩子心太软了。”那时,她怕自己孩子以后会因此遭罪,没想到,女儿却因此而帮了人,救了人。
“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做人得有爱心。”张翠云觉得自己的成长跟父母的家教有很大关系。
关于童年,张翠云的记忆里美好居多。20世纪80年代,她家是少见的有电视的农户,每到傍晚,半个村子的人都挤到她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家里并不富裕,那电视是父亲给人干活抵账得来的。乡亲们来,父亲母亲就招待,不怕麻烦。直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消夏时,还是半村子的人都到她家看电视、嗑瓜子、聊天。父母是出了名的随和人,从不斤斤计较,谁家需要帮忙,找他们准不推辞。
父亲常被乡亲拉去当保人,这是别人对他的信任,但也给他带来不少风险。他曾给人担保,借了两万多块钱,那人到期却还不上了,他只好自己想办法帮着还。“谁都有难处,借债的不是故意不还,债主也不是催债。”父亲总会以最大的善意解释遇到的人和事。
这种处事观念对张翠云影响不小。尽管她做事总是多为别人考虑,但她从不觉得冤屈,心怀坦荡。
家里姐妹5个,张翠云排行第四。按心理学关于孩子出生顺序对性格影响的分析,这个位置的孩子,会比兄弟姐妹更随和,也更容易同情弱者,心更软。在张翠云家里,也的确如此。
与别家不同的是,姐妹5人差别又不是非常大。“我们姐妹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张翠云说,她们都以助人为乐。
这与她们的家庭氛围有关。在一个推崇竞争的家庭里,孩子的差异就会增强;而在一个推崇合作、平等的家庭里,孩子的不同就会减少。在张翠云的记忆里,姐妹们之间极少有攀比竞争的时候,父母总是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也只有这样和睦温馨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这样好的女儿,温文尔雅,朴素真诚。
济南车辆段党委书记管桂云说:“张翠云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无私奉献,在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起到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最美家庭”
黄以虎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妻子那样的人。
“你什么都可以不好,做人的品质一定要好。”这是两口子给女儿划的底线。
他俩也不太担心女儿,“我们走得正,孩子怎么可能走得歪呢?”
当看到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报道后,女儿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上电视和报纸啦……你要好好吃饭,养身体……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帮助别人。”
其实,她已经在像妈妈一样帮助别人了。从四五岁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带她去养老院、福利院帮忙。去年,母女俩还一起办了义工证。
2018年,张翠云、黄以虎家庭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木子荐自《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