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四种方法:利用新闻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典型案例助力教学突破、利用质疑释疑活动调动学习思维、利用课堂演绎丰富教学形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新闻资料 典型案例 质疑释疑 课堂演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34-02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恰当利用新闻资料、史料案例、质疑释疑、课堂演绎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學思维的启动、教学形式的拓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利用新闻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时事新闻内容,接轨社会焦点问题,从中挖掘与教材观点相对应的案例素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源于生活的案例更具说服力,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其引以为戒。目前,多种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教师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调度,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展开信息搜集,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新闻图片,并给出解读:近日,为整治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乱闯红灯的行为,山西临汾交警使出绝招——随意闯红灯的每人罚写“红灯停、绿灯行”100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问题抛出后,立刻引发学生热议:“这样的处罚很有必要,闯红灯不仅是违规行为,更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路上车多人多,本来就很拥堵,如果再有人乱闯红灯,就乱成一锅粥了。交警这个法子是无奈之举,但很有必要。”在学生的热烈发言中,笔者也参与讨论:“且不说交警的做法是不是合适,但对违规者说‘不’,这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秩序,乱的不止是一个路口,整个社会都将陷入混乱。”
教师利用一则新闻拉开教学序幕,与教材内容顺利接轨,快速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很显然,这则新闻之所以给学生这么强烈的触动,是因为它够新鲜、够独特,教学效果自然够好。
二、利用典型案例助力教学突破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时,借用一些典型案例可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学习认知。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离不开生活信息的填充,教师联系学生生活搜集相关实例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心理触动。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案例,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课内课外实现有机融合,为课堂教学注入崭新活力,带动教学互动,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中“尊重他人”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尊重”的基本含义,笔者引用了一个曾引起社会热议的典型案例:2008年9月,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图书管理员要求他们把手洗干净。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却这样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针对这个案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笔者向学生提问。学生纷纷发言,有人认为,既然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自然不会挑选人群,乞丐和拾荒者也是普通读者,也需要精神食粮,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读书的权利,我们应该为没有偏见的馆长点赞;也有学生认为,乞丐和拾荒者属于特殊群体,被一些人歧视在所难免,但我们的社会是追求正能量的,如果这些乞丐和拾荒者能够从书中掌握更多生存技能,那么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教育效果是难以估量的,我支持馆长的做法。笔者趁机引入课题:“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大家这种正能量观点,正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引入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迅速点燃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并且学生讨论中观点一致,说明典型案例的列举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的触动,而学生从个性观点阐述中建立起来的思维认知更为深刻,这样的教学具有突破性。
三、利用质疑释疑活动调动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古人认为“学贵有疑”。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展开质疑释疑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将教学内容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并在讨论、争辩、分析、归结中形成共性学习认知。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发动学生主动展开质疑活动,教学中释疑的效果会更显著。
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调查,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的教学发起点。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列举身边发生的事件,并让大家对这些事件进行判断,确定其是不是违法行为。第一个学生:有人在网上散布谣言,说粮食价格要大跌,造成农民恐慌,纷纷卖粮,这是违法行为吗?第二个学生:有人觉得拨打报警电话好玩,多次乱拨“110”,结果害警察白跑一趟,这种行为触犯什么法律?第三个学生:有人制造绑架假象,向家人索要金钱,这算不算家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第四个学生:有人参与赌博活动,但赌资数目不是很大,这是娱乐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学生拿到这些案例之后,快速展开分组讨论,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性质判断。笔者跟进各组讨论,给予学生一些专业指导。经过一番学习研讨,每组学生都形成了学习共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每个案例逐一进行解读,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发表见解,具体解释了学生提出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因为设计视角不同,给学生带来的触动也不同。从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是比较关注的,但对一些法律问题认识比较模糊,经历了质疑、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后,这些问题得以澄清。
四、利用课堂演绎丰富教学形式
再现生活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学习体验机会,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堂演绎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生活情境再现,让学生学习感知更为直接具体,这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会更为强烈。总结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的兴趣,这无疑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演绎任务,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极大提高,角色塑造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其他教辅手段给予支持,渲染演绎气氛,学生的演绎体验会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相关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定场景,并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在武汉,有一个10岁女孩被3个歹徒劫持。这3个歹徒带着女孩吃夜宵,女孩趁机向店老板暗示——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店老板明白了女孩的用意,随即报了警。几分钟后,3个歹徒被警察抓住。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工,以情境再现形式,向大家做直观展示。还要求学生自行创编一些台词,演绎时需要有表情、动作配合。任务布置之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根据给出的情境设定台词,对每一个角色进行分析探究,确定人物身份,进行个性塑造。课堂演绎开始后,学生显得特别兴奋,不管是参与演绎的学生,还是充当观众的学生,都将这个演绎活动看成一场战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课堂紧张的气氛被点燃。最后,笔者对学生的个性表演给出积极评价,对表演中暴露的问题给出纠正意见,更重要的是对这次演绎的主题,进行深度的剖析,给予学生警示,以丰富其法治常识。
课堂演绎活动能较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学生表现可以发现,演绎任务选择得当,不仅提高了情境的真实感,帮助学生塑造人物形象,也给学生带来心灵教育: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在我们的身后,都有强大的法律做后盾,所以我们应该具备战胜邪恶的勇气和智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促使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释疑活动、参与课堂演绎活动,这对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大有裨益,也能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点的形成,最终提升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度。
(责编 黄健清)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新闻资料 典型案例 质疑释疑 课堂演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34-02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恰当利用新闻资料、史料案例、质疑释疑、课堂演绎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學思维的启动、教学形式的拓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利用新闻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时事新闻内容,接轨社会焦点问题,从中挖掘与教材观点相对应的案例素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源于生活的案例更具说服力,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其引以为戒。目前,多种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教师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调度,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展开信息搜集,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新闻图片,并给出解读:近日,为整治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乱闯红灯的行为,山西临汾交警使出绝招——随意闯红灯的每人罚写“红灯停、绿灯行”100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问题抛出后,立刻引发学生热议:“这样的处罚很有必要,闯红灯不仅是违规行为,更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路上车多人多,本来就很拥堵,如果再有人乱闯红灯,就乱成一锅粥了。交警这个法子是无奈之举,但很有必要。”在学生的热烈发言中,笔者也参与讨论:“且不说交警的做法是不是合适,但对违规者说‘不’,这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秩序,乱的不止是一个路口,整个社会都将陷入混乱。”
教师利用一则新闻拉开教学序幕,与教材内容顺利接轨,快速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很显然,这则新闻之所以给学生这么强烈的触动,是因为它够新鲜、够独特,教学效果自然够好。
二、利用典型案例助力教学突破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时,借用一些典型案例可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学习认知。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离不开生活信息的填充,教师联系学生生活搜集相关实例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心理触动。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案例,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课内课外实现有机融合,为课堂教学注入崭新活力,带动教学互动,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中“尊重他人”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尊重”的基本含义,笔者引用了一个曾引起社会热议的典型案例:2008年9月,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图书管理员要求他们把手洗干净。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却这样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针对这个案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笔者向学生提问。学生纷纷发言,有人认为,既然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自然不会挑选人群,乞丐和拾荒者也是普通读者,也需要精神食粮,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读书的权利,我们应该为没有偏见的馆长点赞;也有学生认为,乞丐和拾荒者属于特殊群体,被一些人歧视在所难免,但我们的社会是追求正能量的,如果这些乞丐和拾荒者能够从书中掌握更多生存技能,那么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教育效果是难以估量的,我支持馆长的做法。笔者趁机引入课题:“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大家这种正能量观点,正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引入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迅速点燃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并且学生讨论中观点一致,说明典型案例的列举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的触动,而学生从个性观点阐述中建立起来的思维认知更为深刻,这样的教学具有突破性。
三、利用质疑释疑活动调动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古人认为“学贵有疑”。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展开质疑释疑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将教学内容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并在讨论、争辩、分析、归结中形成共性学习认知。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发动学生主动展开质疑活动,教学中释疑的效果会更显著。
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调查,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的教学发起点。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列举身边发生的事件,并让大家对这些事件进行判断,确定其是不是违法行为。第一个学生:有人在网上散布谣言,说粮食价格要大跌,造成农民恐慌,纷纷卖粮,这是违法行为吗?第二个学生:有人觉得拨打报警电话好玩,多次乱拨“110”,结果害警察白跑一趟,这种行为触犯什么法律?第三个学生:有人制造绑架假象,向家人索要金钱,这算不算家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第四个学生:有人参与赌博活动,但赌资数目不是很大,这是娱乐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学生拿到这些案例之后,快速展开分组讨论,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性质判断。笔者跟进各组讨论,给予学生一些专业指导。经过一番学习研讨,每组学生都形成了学习共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每个案例逐一进行解读,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发表见解,具体解释了学生提出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因为设计视角不同,给学生带来的触动也不同。从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是比较关注的,但对一些法律问题认识比较模糊,经历了质疑、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后,这些问题得以澄清。
四、利用课堂演绎丰富教学形式
再现生活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学习体验机会,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堂演绎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生活情境再现,让学生学习感知更为直接具体,这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会更为强烈。总结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的兴趣,这无疑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演绎任务,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极大提高,角色塑造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其他教辅手段给予支持,渲染演绎气氛,学生的演绎体验会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相关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定场景,并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在武汉,有一个10岁女孩被3个歹徒劫持。这3个歹徒带着女孩吃夜宵,女孩趁机向店老板暗示——表情痛苦地用双手卡自己的脖子,店老板明白了女孩的用意,随即报了警。几分钟后,3个歹徒被警察抓住。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工,以情境再现形式,向大家做直观展示。还要求学生自行创编一些台词,演绎时需要有表情、动作配合。任务布置之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根据给出的情境设定台词,对每一个角色进行分析探究,确定人物身份,进行个性塑造。课堂演绎开始后,学生显得特别兴奋,不管是参与演绎的学生,还是充当观众的学生,都将这个演绎活动看成一场战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课堂紧张的气氛被点燃。最后,笔者对学生的个性表演给出积极评价,对表演中暴露的问题给出纠正意见,更重要的是对这次演绎的主题,进行深度的剖析,给予学生警示,以丰富其法治常识。
课堂演绎活动能较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学生表现可以发现,演绎任务选择得当,不仅提高了情境的真实感,帮助学生塑造人物形象,也给学生带来心灵教育: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在我们的身后,都有强大的法律做后盾,所以我们应该具备战胜邪恶的勇气和智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促使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释疑活动、参与课堂演绎活动,这对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大有裨益,也能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点的形成,最终提升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