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a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交流是一句话一句话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信息单位,它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必须准确的把握,否则就谈不上信息。而现代文阅读十分强调正确而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必然要考察正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
  关键词:理解 句子 九法
  
  人们交流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信息单位,它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必须准确的把握,否则就谈不上信息。而现代文阅读十分强调正确而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必然要考察正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
  如何领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呢?那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片归一义的原则。要读懂文章,领会句意是前提,那么理解句子又有什么技巧呢?这里教你九大方法。
  一、理解关键词法
  理解词义是基础。要理解词义,则必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关键词也就自然地理解了句子。比如,七年级上册《理想》一文中:“理解也是一种获得,理想也是一种牺牲。”要理解此句,只要抓着句中的“获得”、“牺牲”就行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知“获得”是理想后的喜悦,“牺牲”的是指个人私利,这样整句的意思也一目了然了。
  二、体会思想感情法
  如果对个别语句在理解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手去理解句子。比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开篇的一句话,是关键性的句子,理解它,我们完全可以用“体会思想感情法”去理解,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之情。这样句意就明白了。
  三、问“为什么”法
  所谓的问“为什么”法就是针对句子中某些词或句子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做答,这样句子的含义就理解了。这种方法适合用于简单的句子。句子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理解,相反,理解起来无从下手,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试用问“为什么”法来解答的话就容易理解了。提出的问题可以是针对整句或部分句子,也可以是针对词。比如八年级上册《奇特的克隆》一文中,结尾段有这么一句话需要我们理解——“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学是一曲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理解它可用理解关键词法,也可用“为什么”法,然而用后者更容易些。
  四、分析修辞法
  有些句子在语言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具有表现力的语句又多用修辞手法,因此理解这类句子的步骤:一是分析语句所用的修辞,二是结合语境分析出运用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如七年级上册《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似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段文字中的前句,“桃树……赶趟儿”, 用了拟人的手法指写了花多,生动而有人情味儿,后句,“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用排比描绘了花色的鲜艳,增强了语言气势。这样理解这句子就更容易了。
  五、看准位置法
  有些句子在文中含有丰富多彩的信息,阅读时必须看得清,抓得准。这些句子在文中往往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居文首,或居段中,或处于文未,所处的位置不同。比如七年级上册《春》一文中结尾三段中: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理解这三句,首先看准位置,然后确定句于文未的作用,最后再去理解。这三句处于文未,它所起的作用是:三个比喻句是对前文几幅图画含义的概括,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最后一句话领着我们上前去,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相呼应,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六、分析标点法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语气,确切理解词性、句子的含义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标点的作用,句子含义也就好理解了。比如《春》一文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嫩嫩的”、“绿绿的”两词放到前面,并且可以去掉用在两词之间的逗号,可作者改变了一般的句式。理解这句时,我们就可以从标点逗号着手。这个逗号用在两个修饰词之间,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小草的颜色(绿)质地(嫩),这样一句又很轻松的理解了。
  七、分析句式法
  运用各种句式,一方面使行文自由,另一方面更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一个例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就运用了例装句式,为了强调小草的特点,作者将修饰词置于后,因此,分析这种句式的句子时就应该从抓住“句式”分析就容易了。
  八、看表达方式法
  一般地说,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记叙、描写的句子则起突出中心的作用。因此,从表达方式入手去理解句子是阅读理解的又一重要方法之一,如理解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侧,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句中“他用……微倾”用了描写,具体地说明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买橘时艰难的动作,突出了父亲爱子之情,而后一句“返时……流下来了”用了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九、看表现手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我们理解句段都有帮助,一般来说,经常考查的写作表现手法有:象征、悬念、对比、自描、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烘托、衬托等。
  比如七年级上册《风筝》一文中“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理解这句话,就得从它所用的表现手法和“看位置法”和“问为什么法”入手,这是此文的开头一段,开篇点题,并且以“惊异和悲哀”设置悬念引导起下文。惊异是因为故乡(南方)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北京却在地上还有积雪的冬季就开始放风筝了,我觉得不可思议。”悲哀是因为“我怕看见风筝,因为一见风筝立即就是想到了20年前,风筝事件中对弟弟精神虐杀那一幕,20年后的今天,急于补救过去,又没能实现,而且永远也不能实现。文章开篇设悬,后文则释悬,让人恍然大悟。
  再如本文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这句话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自己犯下无可挽回之错的深深自责之心。
  再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中“……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勒出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理解这句,我们就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这句话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用行道树为人们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象征了具有无私奉献的人。
  总之,句子含义的理解的题型较多,如写句填空,解释句子含义,句子调换比较,选择对句子内容理解正确的解释等,不管解答哪种题型,解题型时都应联系上下语境,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制度创新与市场发育——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系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2004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5年荣获第四届河北省哲学社会科
作为新兴学科,"中国女性文学"的非学理性症结相当突出.它主要表现在,以女性主义的价值规范与概念体系作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核心,取消了女性文学独立的审美诉求与研究意义;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tal salvianolic acid(TSA) on ischemia-reperfusion(I/R)-induced rat mesenteric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s.METHODS:Male Wist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的一些课文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在历年教学中,我就曾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这些课文为实例,从三个方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
标点王国的国王在城门上贴了张告示:“标点王国自即日起向各界人士开放,欢迎大家到标点王国观光旅游,参观学习。”告示贴出的第二天,首批“学生旅游团”便光临城里。多处安家
怪圈当下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从学生到教师,从家长到社会各界,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内疲于奔命。学校驱迫着教师,教师(加上家长)驱迫着学生,按“标准答案”背诵、记
明代学者杨士奇<东里文集>的整理出版(中华书局,1998),为读者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学等提供了方便,厥功甚伟.但细读之后,感觉<东里文集>的标点颇有值得商榷处,兹不揣浅陋,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当庭质证制度,由于证人不出庭的现状大量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诉讼的公正性,妨碍了刑事诉讼任务的实现。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本真,实现公正诉讼,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借鉴英美法系中的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证据规则,从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   首先,证人出庭问题。我国立法应当明确,应当出庭的证人必须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到庭,并如实陈述自己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证人无正当理
宜昌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老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中学语文教改工作中,辛勤地耕耘,执着地探索。我想说说他所做的几件令人佩服的事。一、试用多种版本的教材。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