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在远方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热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背诵量大,还真是一项本事


  写了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突然之间遇到了一个全民热谈古典诗词的浪潮,有点错愕——一档名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自今年春节以来引起了全民关注,热度可谓空前。看着各个平台上讨论这个节目的声音,心里不胜感慨,又有一些怅惘。
  这种情况,对于这个曾经璀璨的诗国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肯定很多人去读诗。从这一方面来看,电视节目已经收取了所期待的效应。
  有人批评说,节目更多是展现了选手的背诵能力,这不算本事。这种批评没有道理,因为这只是一个电视节目而已,需要照顾的因素太多,着重于考核选手的背诵能力,并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那些竞相飙高音的节目可以得到追捧,而奖励选手背诵诗词能力的节目却不值得赞赏?这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事实上,对于学诗词的人来说,无论年纪大小,多积记诵之功,永远不是一件坏事。前贤非常注重记诵。翻开《朱子语类》就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谈论读书方法的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强调记诵的重要性,以及告诉弟子如何去熟记所读过的书。朱子的这些言语,针对的是普遍的读书人,而不是职业学者——那时候并没有这个职业。
  学习古典诗词,记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当然,它不能是目的。就我本人的见闻来说,今人的记诵之功,不是积得太多,而是太少。常见一些学者,陈述起观点来是口若悬河,然而需要征引典籍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背诵出原文,而采取约述大意的方式。相比起来,老辈学者(尤其是受过旧式私塾教育的前辈)则不然,他们在谈话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经典书籍的片段,经常能够直接背诵出原文。
  有人说,古人这种重视背诵的精神,扼杀了思维的活跃性,导致科学的不发达。我只能说,这个锅太大,古人是背不起的。在读书上重视记诵,何以就限制了科学?这个疑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议题。事实上,一些人打造这个大锅,往往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懒惰罢了。记诵,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一篇文章、一首诗,今日能背诵,一段时间之后可能遗忘,这是人之常情。针对这种情况,古人强调要温故,然而今天一些人转而鄙薄背诵,若不是懒于温故,实在找不出其他原因。
  记诵是一种实打实的功夫,非常能说明一个人在学问上的功力。什么样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问如何?答案应该是和此人聊天,而不是读他写的文章,因为文章可以事前做准备功夫,而聊天尤其是闲聊则不同,一个人的腹笥丰不丰,往往能在闲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某种程度上看,能背诵的作品多,还真是一项本事。选手在节目中展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毫无疑问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会这种功夫的人,我并不认为有很多——观众对选手背诵量的惊叹,不是正好说明这一类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之低了吗?
  多积记诵之功,跟某些人提倡的少儿读经运动不同,读经主事者只是要求少儿背诵经典,不讲解文意,夸大背诵的功效,这种做法是把背诵当成了目的,自然有许多弊病。但因此而反对或鄙薄背诵,则是因噎废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不可取。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还没有见过一个背诵量很小的人能把古典诗文学好的。古人就更不用说了。王勃即席写成的《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经典,文章里面有大量的典故,只能从平日的记诵中来。天才尚且如此用功于记诵,我辈凡夫俗子呢?

比不通格律更可怕的,是不问是非


  在诗词引发全民关注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应该把力气用于探求诗词方面的真是真非问题。令我怅惘的是,在这一端,所看到的是满满的遗憾。
  所谓的“是非”,不只是简单的对错,亦包含了对事实的认知与态度。一个人是否尊重事实,决定了与此人进行的讨论是否有意义。朱子说:“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譬如,古典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从宋代以来,人们写近体诗都遵用《平水韵》,语言一直在变,但《平水韵》是一个稳定的书面系统,即便是帝王写近体诗——例如乾隆,也遵循这个韵部。这些情况,就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其背后的道理是:不能因为迁就当下的语言而轻易改动诗韵,因为语言流变得快,今日改订韵部,明日语言又变,那么按照这种思路,韻部又要再改,如此折腾,还写什么诗呢?
  因此,今人写古典诗歌,若是不想遵用《平水韵》,大可不写近体,而去写古体,因为古体诗在押韵方面要求没有近体严格。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是非:遵用《平水韵》的作品不一定是近体诗(可能是古体),但不遵用《平水韵》的一定不是近体诗。
  不过,当下的一个“盛景”是,一些好古人士提笔写古典诗歌,从平仄上看,他们是努力做到符合近体诗的格律,很显然是在写近体诗,然而押韵的时候却不用《平水韵》,还美其名曰用“新韵”。这种情况,存在于许多古典文学方面的学者身上,令人咋舌。又见诗词大会的一位评委,集了苏轼的几个诗句以成一首“七绝”,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而不入韵,这不合近体诗的格律。被人指出问题后,这位先生如何进行自我辩护,此处不论,值得一说的是,他的粉丝们见此情况,纷起指责批评者是在嫉妒,却不理会批评者所指出的问题是否属实。
  写诗出律不可怕,丢失了最起码的是非观,才是最惨不忍睹的情况。写诗不合格律,改合律就是了,然而今人却是文饰之辞何其多也。事实上,在学诗这条路上,再也没有比掌握格律更简单的事情了,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即能解决,接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在阅读古人作品的时候注意核对格律,久之便于格律问题豁然无碍。
  在今日常见的景象却是,许多学者或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遵循格律,然而在另一边厢,一些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人,把一些不合规则的诗摆放出来,赚取世人点赞无数。你一说格律有问题,马上有人维护对方说:格律只不过是形式,形式应该与时俱进,意境、韵味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声音,非但没有让人看出有什么意境或韵味,反而将说话者身上那股蔑弃规则的流氓气概展露无遗。当事不关己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大力挞伐、嘲讽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然而反观其人,却随时在藐视世间的规则。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这真是一句警世名言。   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的规则。我们看到,即便是对韵部要求比较宽松的古体诗,也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不能平仄通押。一个人写古体诗,文字的“意境”再高,也不能平仄通押。若是作者非要如此不可,那么可以去填词,例如《西江月》这个词牌,就是规定要平仄通押的。
  在体育场上,没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玩篮球不能用脚,用脚请去足球场。然而在今天的诗词圈里,你一谈类似的规则问题,则一定会有人出来抵制。可堪浩叹。
  那么,对于前人定下来的规则,是不是就得一成不变地遵守呢?当然不是的。在近体诗高度成熟的宋代,有许多诗家去创作拗律(平仄不符合常规格式的律诗。在唐代,杜甫写诗时就已经有许多这样的尝试),比如黄庭坚、陈与义,就写了不少拗律,其中一样有许多佳作被后人记住。然而这种做法的前提是,诗人早已熟练掌握了常规律诗的创作。今人却是连基本的格律关都没有过,就大谈意境为上、格律次之。如同一个人连站立都还没有学会,就谈论如何跑步——这种声音,能有多大的聆听价值?

说尽万千道理,不如先掌握平仄


  在古典诗词这一领域里,判断一个人是外行还是内行,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平仄。汉字都有平仄属性,有些字是平声,有些是仄声,有些则是平仄两读。在古典诗词中,平仄是绕不开的一道大关。
  1932年,陈寅恪先生致信给刘文典说:
  平仄声之分别,确为高中卒业生应具之常识……今日学校教学英文,亦须讲究其声调之高下,独国文则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声调高下与语言迁变、文法应用之关系,学者早有定论……凡中国之韵文诗赋词曲无论矣,即美术性之散文,亦必有适当之声调。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陈寅恪先生所论甚是,他的这一封信,深入谈论了国文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于今日的语文教育者来说,仍然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别的不说,掌握了平仄,首先就能帮助你正确读音。比如“忘”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是去声wàng,但在古诗文里一般作平声用,读wáng,像陆游的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忘”字所在的位置只能是平声,所以要读wáng。
  又比如,“听”字也是平仄两读的,平声的读音是tīng,仄声的读音是tìng。在苏轼的名作《定风波》中,根据格律,“莫听穿林打叶声”里的“听”字必须是仄声,只能读tìng。同理,唐人李颀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亦然,此联出自一首七律,上联的“听”字只能是仄声,读tìng;至于下联的“过”,也是一个平仄两读的字,但在这里它是韵脚,只能是平声,读guō。
  对于王安石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有教材认为,这里的“间”字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àn。这是不细究平仄而导致的错误。“间”是一个平仄两读的字,读jiàn就是把它视为仄声,于是“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格律就成了“平仄平平仄仄仄”,这种格式是三仄尾,不符合近体诗常格——王安石的七绝,极少出现三仄尾的情况。
  再者,“一水间”是成词,这个词里的“间”字,古人一般作平声用。杜甫有诗:“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这是一首五律的首联,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因此这个“间”字只能读jiān。回过头来看,这是一首格律严谨而且首句入韵的七绝。
  说到底,掌握了平仄,绝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只是一项基础功夫。读诗若是不理会平仄,极容易一开口就把本来很美的作品读错了。另外,掌握了平仄也在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过年贴春联的时候,不会把上下联贴反——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你若是留心家家户户贴的春联,便可发现贴对的并不多。
  另外,掌握了平仄,就可以根据“平声长,仄声短”的原则,去吟诵你所喜欢的古典诗词。不少人读诗,要么是平平念出来,这容易显得干巴巴;要么是使用朗诵腔,这种读法往往夸张且没有普适性。吟诵则没有这些弊病。前贤即使是写古体诗,也非常讲究平仄的安排,其中一个考虑是诗成之后要进行吟诵。我们作为读者,对古诗文进行吟诵,是致敬前贤的一个上佳方式。
  相对于了解格律而言,要做到清楚辨别每个字的平仄,花的功夫可能要多一些。识别平仄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辨认入声字。不过,在这个时代,我们想要学知识又实在是太方便了,只消在网上稍事查找,就能找到许多帮助你辨认入声字的方法或经验。
  如果说单纯去了解平仄不免有点枯燥的话,那么现实世界中亦已有非常好的书籍,帮我们既能读到好的诗词赏会,又能掌握平仄。譬如我们读唐诗,一定绕不开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关于这个家喻户晓的选本,有一个至今仍然很容易找到的注本,那就是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此書不仅有词语注解,还点出了诗人的作意、作法,此外更是标出了诗中每一个字的平仄,极其便利读者,对唐诗功莫大焉。
  要之,欣赏前贤留下的美丽诗篇时,与其口沫横飞地去说尽万千道理,不如先掌握平仄。在诗词世界里,平仄是一道“硬菜”,把它吃下,接下来才有底气去发表各种高见,不是吗?

诗不在远方


  2016年,一句“诗与远方”引发全民热议。2017年,一个诗词大会让国民兴奋异常。那么,古典诗词的春天来了吗?我们真的对诗有那么向往吗?
  未必。这是因为,诗词从未进入过“冬天”。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的美追求与向往是不会丧失的,古典诗词能够屹立在无情的历史长河当中,已经证实了这是一种美的东西,只要汉字不消失,就一定会有许多人喜欢它。
  话说回来,更多人喜欢古典诗词,不意味着会多出一些诗人。古典诗词虽美,若说全民都向往它,都去习写诗词,那是不可能的事,也没有必要。即便是诗在各种文体中占据最高位置的古代,顾炎武也说“诗不必人人皆作”。所以在今日,即便往深一层说,在大学中文系里也不必要求每个人都会写古典诗词。
  甚至对于所谓的诗词“普及”二字,我们也应该有一分冷静的思量。因为最普及的,往往不是最好的。比如李白的诗作里,《静夜思》绝对称不上是佳作,但它绝对是李白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又比如同样是唐诗选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诗眼光要比《唐诗三百首》精到,但此书的名气不可能比《唐诗三百首》大。这些都是我们在谈论诗词的时候,需要照看到的事实。
  当然,《静夜思》与《唐诗三百首》不应该受到讥笑。正如在这个尘沙漫天的时代里,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能够受到广泛关注,是件值得欣然的事情一样。现在,节目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值得关注的,就是诗词本身的一些基本元素:格律、平仄、体要……这些知识并不难得来,它们是我们无论读《静夜思》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喜欢《唐诗三百首》还是《唐诗别裁集》,都最好要具有的储备。
  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编辑 郑廷鑫 rwzkwenhua@163.com
其他文献
祁紅茶客祁门,位于安徽南瑞,黄山西麓,境内山蛮起伏,清晰纵横,“天下明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还有什么比在湄南河上航行,  更能体验这种时光穿梭呢?  1  无需扬帆,亦无号角,安纳塔拉之歌号从曼谷的码头启航了。    这是雨季来临之前的曼谷,湄南河的水位还不高,却依然浩荡。浪花拍打着柚木船舷,像摇晃一件精致的玩具。我看到加拿大夫妇握住对方的手,脸在风中漾满笑容——那是船刚启动时,风与浪、动与静、引擎的震颤、河水的气息,共同营造的喜悦之情。  启航是具有仪式性的一刻。在这艘由百年历史的运米
从宣布停飞到出面道歉,复兴航空解散全程不到24小时,创下台湾上市公司解散的首例    2016年12月12日下午,台北内湖,基隆河畔的高级住宅墙外,聚集着一群神情激动的青年男女,他们高举挤满黑红大字的横幅和字牌,喊着“老板负心,员工伤心”,“超跑老板,解散快闪”……  这是一场由工会组织的发布会。豪宅的主人是半个月来台湾最热门的话题人物——复兴航空董事长林明升,而这些有组织的抗议者则是他曾经的公司
今年28岁的阿依努尔·哈力克,三十多个孩子叫她妈妈。她是新疆喀什市“母亲之家”创办人,那是一家针对3-14岁脑瘫儿童免费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民办机构。  康复训练往往伴随脑瘫患者的一生。阿依努尔说:“有太多的脑瘫患儿都没有得到专业的康复,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因为(康复时间持久)家长力不从心,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根本不了解这个疾病。”    脑瘫又叫脑性瘫痪,据《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年版)
美好事物总伴随高价,春宵一刻、佳人一笑都是如此,可是美国西雅图的本杰明·罗格威(Benjamin Rogovy)不这么想。在他的网站“用钱祈祷(Pay for Pray)”上,一个愿望的标价是9到35美元。  选择价钱、填好信用卡信息,没人知道愿望是否真的到了上帝耳边,不过真金白银倒进了本杰明的口袋。从2011年到2015年,12.5万用户在这里许下四十多万个愿望,他从中赚了700万美元。  名义
在华山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三十多位创二代。  他们的父辈打拼几十年后,准备把企业交到他们手上。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虽然年轻,但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经营企业的创新思路却让我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  较他们的父辈而言,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想把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传承中。他们面临着新旧思想的碰撞和新旧体制的交替,也面临着怎么把自己的所学、所思融入企业和家族中。  其中一位创二代说,她经过
初冬一个周末,我驅车从北京赶往天津大学,上午10点多,我把车停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门前,拍摄时间定在下午两点。  院门紧闭,我站在铁栅门外向内窥探,院中央有面池水,一个中年男人正在用长杆抄网打捞水中的落叶。时间非常充足,我围着院墙转悠,打量这座曾获过奖的青砖水泥建筑,枯败的爬山虎藤蔓攀缠在镂空的钢筋混凝框架上,给人一种时间停滞的荒芜感。院墙的外小树林里,零星的黄栌残叶在阳光下闪动,清凉的空气中流
大卫·芬奇在《纸牌屋》之余,又为Netflix开发了新剧《心灵猎人》,改编自两位美国前FBI探员的揭秘著作。该书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FBI着手研究连环杀手的过程剖析给大众观看。该著作发表之后,为后来的美国罪案影剧提供了不少参考。芬奇还是芬奇,他要改编的是两位探员建立心理分析、罪犯侧写、连环杀手的模式推测等一系列方法从无到有的過程。  这听起来终于回到了芬奇擅长的领域,事无巨细的社会情境,观察入微的心
由于长期坚持户外运动,丁当的皮肤被晒成了小麦色。他说话不快,举手投足谦和儒雅——你很容易从这些动作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他,那会儿他还是风头正劲的诗人,被韩东、于坚、苏童视为天才少年,韩东现在依然光头帽衫,而西装革履的丁当已经二十多年不再写诗。作为中国平安人寿的掌门人,他如今用另一种方式行走人间体察命运:厚厚的保险单就是众生悲欢祸福的见证表。  这几年,他忙着倡导“新生活运动”:健康生活,在运动中
人们看到甘地这个姓氏,便会联想到圣雄甘地,这对尼赫鲁-甘地家族来说是一笔异常丰厚的政治资产  12月16日,拉胡尔·甘地接替母亲索尼娅·甘地,成为印度国大党历史上第六位主席。  现年47岁的拉胡尔·甘地自2013年1月起出任国大党副主席,此次权力交接是国大党在为2019年大选做准备。拉胡尔的支持者打出了“2017年的国大党主席,2019年的印度总理”标语,道出了拉胡尔的使命,但要实现这个使命并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