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利用手持技术从定性转移为定量来说明催化剂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清楚反应的进行程度。
【关键词】 催化剂;手持技术;情景导学法;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并结合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的实验3《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探究催化剂跟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掌握手持技术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养成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②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对化学实验及化学学科浓厚的兴趣;②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领会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催化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如何利用手持技术来定量验证实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制取氧气这个课时的基础上,在过氧化氢分解氧气与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使产生氧气速度加快,认识了什么是催化剂,在这情况下,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催化剂的种类,并非只有二氧化锰,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更好了解什么是催化剂,怎样更好地利用催化剂进行实验,思考除了催化剂,浓度是否也会对反应的快慢有影响,并学会手持技术的操作,感受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成果,对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基本知识,熟悉实验步骤
2.教师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包括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由于圆底烧瓶在插入橡胶塞跟两根针筒后就算有铁夹夹着也显得头重脚轻,为防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用力过大压坏烧瓶,所以采用锥形瓶),二氧化锰还有马铃薯(为维持实验秩序节省时间,现将马铃薯捣成泥)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小故事解释“神杯”怪事,引出催化剂的定义、特点。
学生活动:品味故事听讲、思考
设计意图:故事引出催化剂,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提问导入实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这一课时,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氧气的哪些性质,它们的反应方程式怎么写,【过渡】氧气的用途过渡到氧气的制备在氧气的制备中探究催化剂及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联系新知。
3、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展示ppt,讲解此次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目的,强调手持技术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要塞紧橡胶头,按住针头保持在实验开始的位置,防止漏气。在数据采集器参数设置选项中选择定频模式。
学生活动:听讲、构思。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4、实验改进PPT展示改进实验装置,分析改进实验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进行实验改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5、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六小组,前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催化剂的不同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后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提醒。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分工合作。
设计意图:节省实验时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6、第三环节数据整合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安排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数据整合器得到的结果。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做笔记,选代表向老师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思维能力。
7、第四环节得出结论讲解总结实验过程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听讲,做笔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会手持技术的方便性和直观性。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
五、收集数据及数据处理
六、得出结论
十、教学反思
1、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课堂上探究实验的运用以及实验的改进很顺利地达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并突出难点、突破难点,借用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毕竟起到是辅助的作用,它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学则承担不起普遍使用手持技术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曹安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0(02)
[2]胡久华,王磊,刘宇红.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05(09)
[3]邓峰,钱扬义.利用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溶解氧认知过程初探——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06)
[4]李霞,黄菲菲,钱扬义.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酸碱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J].化学教育.2011(06)
【关键词】 催化剂;手持技术;情景导学法;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并结合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的实验3《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探究催化剂跟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②掌握手持技术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养成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②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对化学实验及化学学科浓厚的兴趣;②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领会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催化剂、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如何利用手持技术来定量验证实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制取氧气这个课时的基础上,在过氧化氢分解氧气与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使产生氧气速度加快,认识了什么是催化剂,在这情况下,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催化剂的种类,并非只有二氧化锰,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更好了解什么是催化剂,怎样更好地利用催化剂进行实验,思考除了催化剂,浓度是否也会对反应的快慢有影响,并学会手持技术的操作,感受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成果,对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基本知识,熟悉实验步骤
2.教师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包括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由于圆底烧瓶在插入橡胶塞跟两根针筒后就算有铁夹夹着也显得头重脚轻,为防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用力过大压坏烧瓶,所以采用锥形瓶),二氧化锰还有马铃薯(为维持实验秩序节省时间,现将马铃薯捣成泥)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小故事解释“神杯”怪事,引出催化剂的定义、特点。
学生活动:品味故事听讲、思考
设计意图:故事引出催化剂,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提问导入实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这一课时,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氧气的哪些性质,它们的反应方程式怎么写,【过渡】氧气的用途过渡到氧气的制备在氧气的制备中探究催化剂及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联系新知。
3、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展示ppt,讲解此次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目的,强调手持技术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要塞紧橡胶头,按住针头保持在实验开始的位置,防止漏气。在数据采集器参数设置选项中选择定频模式。
学生活动:听讲、构思。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4、实验改进PPT展示改进实验装置,分析改进实验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进行实验改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5、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六小组,前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催化剂的不同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后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提醒。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分工合作。
设计意图:节省实验时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6、第三环节数据整合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安排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数据整合器得到的结果。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做笔记,选代表向老师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思维能力。
7、第四环节得出结论讲解总结实验过程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听讲,做笔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会手持技术的方便性和直观性。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
五、收集数据及数据处理
六、得出结论
十、教学反思
1、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课堂上探究实验的运用以及实验的改进很顺利地达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并突出难点、突破难点,借用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毕竟起到是辅助的作用,它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学则承担不起普遍使用手持技术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曹安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0(02)
[2]胡久华,王磊,刘宇红.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05(09)
[3]邓峰,钱扬义.利用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溶解氧认知过程初探——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06)
[4]李霞,黄菲菲,钱扬义.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酸碱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J].化学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