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驶进都江堰熊猫谷附近一处三岔口,沿着山路前行、转弯,随着城镇消失,群山扑面而来。
拐过十来个弯道后,便到达玉堂镇龙凤社区“两委”所在地。龙凤社区似乎没有太大名气,它所在的赵公山却远近闻名——群山中最高的那座,八百里青城山的主峰。
随之闻名的还有当地一支“赵公山守护队”,担负着赵公山原始森林的志愿搜救任务。这支队伍从初期的群众自发,逐渐形成有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书记、守护队队长欧永贵发挥了关键作用。
守护
“欧书记到镇上开会去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龙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赵公山脚,在一楼的“赵公山守护队”办公室里,挂在墙上的一排锦旗十分夺目,落款多是川内外驴友,用于搜救的装备安放在柜子一侧。“大家平时都在山里搞生产,遇到需要搜救就立马集合。”副队长王林介绍,守护队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都是熟悉山路、能吃苦的本地人。
中午1点,开完会的欧永贵从镇上回到社区,匆匆吃过午饭后,这个声音洪亮、皮肤黝黑的男子讲起了这片大山里的过往。
“一般经过王家沟、庆云寺上山,赵公庙左边一处山包,我们叫它‘迷魂岗’。”欧永贵指向山顶一侧说,那里植被古老茂盛,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青苔,山势地形分辨不出差别,“本地人遇上天气不好,都会砍树枝留標记,外地人钻进去基本找不到方向。”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下起大雨。晚上9点,欧永贵突然接到玉堂镇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有游客被困在赵公山一处不知名的深沟中,需要救援!他立即穿上雨衣,冲向办公室,这时副队长王林和其他队员也已赶到,“有人被困了,立刻出发。”说完,一队人冒雨摸黑扑进了山林。
遇困人姓李,是一名教师,在下山途中行至一旱沟并坠入山石之下。此时的李老师饥寒交迫、蜷缩在石缝中,所幸靠着微弱的手机信号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电话里,欧永贵一边给李老师安慰打气,一边询问周边地形。凌晨3点过,队员们在不断喊话中听到了回音,锁定了方位……守护队劈路、拾柴、生火,让冻得不行的李老师站了起来。早上雨停后,队员们轮流搀扶着李老师下了山。
几周之后,完全恢复过来的李老师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感谢信——《致敬赵公山党员志愿者搜救队》,并且送来一面锦旗。
搜救
尚未开发的赵公山因背靠阿坝高原,前拥成都平原,视野开阔,一直以来吸引着各地驴友前往。2008年汶川地震后,村里进出道路打通,上山徒步的游客越发多了,走失迷路的情况也日渐增多,搜救任务就落在了熟知山路地形的本地山民头上。
“早些年的时候,一天要搜救两三回。”欧永贵说,那多是本地群众自发上山搜救。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带动“两委”讨论研究,于2012年成立赵公山守护队,由本地党员带头,老百姓自愿报名参与。
守护队成立至今,欧永贵带领队员完成了大大小小200余次搜救,成功搜救失踪游客300余人次。上山的道路崎岖险峻,一次上山四五个小时,遇上擦刮伤是常事,寻不到失踪游客便整晚待在山上,带去的干粮吃完了,只能就地找些野菌子烤来吃……随着守护队口碑的建立,本地企业捐款购置了救援装备,队员每年的意外险均由党委政府购买。
欧永贵坦言,期间也有遗憾:去年一位游客徒步失联,包括守护队在内的各方救援队伍搜救数周无果,两个月后,上山采药的村民意外发现了尸体……这是唯一未搜救成功的一次。
欧永贵想了很多避免游客迷路的法子,比如绘制上山地图、安插路牌等,逢年过节游客增多的时候,组织人员前去引导。他的手机也随时保持着畅通,因为紧急电话随时都可能打进来,“凌晨两三点接到电话的情况也有,必须立马上山找。”
为什么不做有偿服务?“不想让一件好事变成坏事。”面对这个问题,欧永贵答道,多数游客都知道感恩,但是守护队不会索要报酬,遇上游客误解的情况也有,以为队员会收取费用,乃至搜救成功后便迅速“失联”。对这种情况,“大家有时会有怨言,但背地里说了也就过去了。”
目前,赵公山守护队已发展队员15名,欧永贵表示,队伍会一直坚持下去。
坚持
52岁的欧永贵在龙凤社区工作已经20多年,在这个玉堂镇最边远的山区,基层工作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龙凤社区常年涉及地质灾害和防汛抢险,辖区有24个点位需要随时监测、记录,尤其是在汛期。有一次暴雨下了两天一夜,河沟涨满了水,接到预警后的欧永贵不停观察着山体。凭着经验,他感到情况不对,部分山体可能垮塌,但是沿途安置点还有未撤离的群众,立马开车冲了出去。
欧永贵摇下车窗,暴雨“唰唰”地打进车内,他只顾“扯着嗓子”叫沿线老百姓赶紧避让。行至一处安置点旁,看到居民在朝他大喊“欧书记,快跑!”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前面的山体就塌了下来,几十方泥压向道路,瞬间埋住了车头。所幸大部分车身还未被埋住,欧永贵猛踩油门,才将车子倒了出来。
镇党委书记闻讯赶来,言语之间,欧永贵看到书记的眼圈红了。事后回忆起来,欧永贵始终有些后怕,但是每次抢险应急,他依然冲在一线,“我们不在现场,老百姓心就是散的。只有我们冲到前头,才能凝聚到一起。”多年来,遇到抢险救灾,欧永贵都能成功转移群众,至今无一人伤亡情况出现。
谈起山区的变化,最让欧永贵欣慰的还是进出这条水泥路的修通,“以前老百姓外出,天还没亮就要打起火把出门,在外面买了东西背回来天就黑了,去不见天来不见地。”欧永贵说,随着交通问题的解决,旅游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会,游客也会更加安全。
拐过十来个弯道后,便到达玉堂镇龙凤社区“两委”所在地。龙凤社区似乎没有太大名气,它所在的赵公山却远近闻名——群山中最高的那座,八百里青城山的主峰。
随之闻名的还有当地一支“赵公山守护队”,担负着赵公山原始森林的志愿搜救任务。这支队伍从初期的群众自发,逐渐形成有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书记、守护队队长欧永贵发挥了关键作用。
守护
“欧书记到镇上开会去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龙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赵公山脚,在一楼的“赵公山守护队”办公室里,挂在墙上的一排锦旗十分夺目,落款多是川内外驴友,用于搜救的装备安放在柜子一侧。“大家平时都在山里搞生产,遇到需要搜救就立马集合。”副队长王林介绍,守护队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都是熟悉山路、能吃苦的本地人。
中午1点,开完会的欧永贵从镇上回到社区,匆匆吃过午饭后,这个声音洪亮、皮肤黝黑的男子讲起了这片大山里的过往。
“一般经过王家沟、庆云寺上山,赵公庙左边一处山包,我们叫它‘迷魂岗’。”欧永贵指向山顶一侧说,那里植被古老茂盛,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青苔,山势地形分辨不出差别,“本地人遇上天气不好,都会砍树枝留標记,外地人钻进去基本找不到方向。”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下起大雨。晚上9点,欧永贵突然接到玉堂镇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有游客被困在赵公山一处不知名的深沟中,需要救援!他立即穿上雨衣,冲向办公室,这时副队长王林和其他队员也已赶到,“有人被困了,立刻出发。”说完,一队人冒雨摸黑扑进了山林。
遇困人姓李,是一名教师,在下山途中行至一旱沟并坠入山石之下。此时的李老师饥寒交迫、蜷缩在石缝中,所幸靠着微弱的手机信号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电话里,欧永贵一边给李老师安慰打气,一边询问周边地形。凌晨3点过,队员们在不断喊话中听到了回音,锁定了方位……守护队劈路、拾柴、生火,让冻得不行的李老师站了起来。早上雨停后,队员们轮流搀扶着李老师下了山。
几周之后,完全恢复过来的李老师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感谢信——《致敬赵公山党员志愿者搜救队》,并且送来一面锦旗。
搜救
尚未开发的赵公山因背靠阿坝高原,前拥成都平原,视野开阔,一直以来吸引着各地驴友前往。2008年汶川地震后,村里进出道路打通,上山徒步的游客越发多了,走失迷路的情况也日渐增多,搜救任务就落在了熟知山路地形的本地山民头上。
“早些年的时候,一天要搜救两三回。”欧永贵说,那多是本地群众自发上山搜救。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带动“两委”讨论研究,于2012年成立赵公山守护队,由本地党员带头,老百姓自愿报名参与。
守护队成立至今,欧永贵带领队员完成了大大小小200余次搜救,成功搜救失踪游客300余人次。上山的道路崎岖险峻,一次上山四五个小时,遇上擦刮伤是常事,寻不到失踪游客便整晚待在山上,带去的干粮吃完了,只能就地找些野菌子烤来吃……随着守护队口碑的建立,本地企业捐款购置了救援装备,队员每年的意外险均由党委政府购买。
欧永贵坦言,期间也有遗憾:去年一位游客徒步失联,包括守护队在内的各方救援队伍搜救数周无果,两个月后,上山采药的村民意外发现了尸体……这是唯一未搜救成功的一次。
欧永贵想了很多避免游客迷路的法子,比如绘制上山地图、安插路牌等,逢年过节游客增多的时候,组织人员前去引导。他的手机也随时保持着畅通,因为紧急电话随时都可能打进来,“凌晨两三点接到电话的情况也有,必须立马上山找。”
为什么不做有偿服务?“不想让一件好事变成坏事。”面对这个问题,欧永贵答道,多数游客都知道感恩,但是守护队不会索要报酬,遇上游客误解的情况也有,以为队员会收取费用,乃至搜救成功后便迅速“失联”。对这种情况,“大家有时会有怨言,但背地里说了也就过去了。”
目前,赵公山守护队已发展队员15名,欧永贵表示,队伍会一直坚持下去。
坚持
52岁的欧永贵在龙凤社区工作已经20多年,在这个玉堂镇最边远的山区,基层工作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龙凤社区常年涉及地质灾害和防汛抢险,辖区有24个点位需要随时监测、记录,尤其是在汛期。有一次暴雨下了两天一夜,河沟涨满了水,接到预警后的欧永贵不停观察着山体。凭着经验,他感到情况不对,部分山体可能垮塌,但是沿途安置点还有未撤离的群众,立马开车冲了出去。
欧永贵摇下车窗,暴雨“唰唰”地打进车内,他只顾“扯着嗓子”叫沿线老百姓赶紧避让。行至一处安置点旁,看到居民在朝他大喊“欧书记,快跑!”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前面的山体就塌了下来,几十方泥压向道路,瞬间埋住了车头。所幸大部分车身还未被埋住,欧永贵猛踩油门,才将车子倒了出来。
镇党委书记闻讯赶来,言语之间,欧永贵看到书记的眼圈红了。事后回忆起来,欧永贵始终有些后怕,但是每次抢险应急,他依然冲在一线,“我们不在现场,老百姓心就是散的。只有我们冲到前头,才能凝聚到一起。”多年来,遇到抢险救灾,欧永贵都能成功转移群众,至今无一人伤亡情况出现。
谈起山区的变化,最让欧永贵欣慰的还是进出这条水泥路的修通,“以前老百姓外出,天还没亮就要打起火把出门,在外面买了东西背回来天就黑了,去不见天来不见地。”欧永贵说,随着交通问题的解决,旅游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会,游客也会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