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观念新颖、气氛热烈、结构合理,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然而,在我们为此拍手称快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提倡教材分析,不能淡化情感熏陶;提倡媒体充斥,不能淡化思维训练;提倡全员参与,不能淡化多元学习。即在追求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的同时,不能忘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实性诉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45-02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道德性素养,追求课堂的优质性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激发,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但我们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部分教师却忘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有的教师在求真的同时,存在着矫情的操作;有的教师在求新的同时,夹杂着陈旧的陋习;有的教师在求美的同时,存在着做秀的嫌疑。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背离了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性诉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更不应该出现在优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要杜绝这类不良现象的发生,揭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
一、提倡教材分析,不能淡化情感熏陶
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体现课程人文内涵的重要形式。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思想品德课堂的优劣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处处都体现人文的理念,到处都充满人文的智慧,时时都闪烁人文的光辉。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却喜欢强调知识的梳理,弱化人文的教学;一部分教师则喜欢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淡化情感的交流;还有一部教师则喜欢知识的强行输入,忽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将教材分析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位置互换、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果将教材分析和理论探讨作为教学中心的话,我们的课堂将因为失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应有的情感雨露浇灌而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缺乏活力和学习的激情。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既要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和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教学效率和课程进度而影响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想交流,舍了西瓜取芝麻,从而将课堂教学带入死胡同。
记得听过一次市级观摩课,授课教师执教的主题是“做人需要宽容友善”。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人们为什么要懂得宽容和友善?2.对于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为什么还要宽容?经过简单的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小华去早餐店就餐,买了一笼蒸饺。很快服务员就端了过来,于是小华起身去拿筷子,可是当小华回头坐下时,发现一位大爷正坐在他的对面,津津有味地吃着蒸饺,小华一见可生气了:他怎么能吃我的蒸饺呢?而且就剩下两个了!于是小华赶紧用筷子夹起一个塞到嘴里,回头又用筷子夹住剩下的那个,生怕那位大爷把最后的一个也吃了。那位大爷看着这孩子这么饿,狼吞虎咽的,就递过来一杯水,微笑着说:‘小伙子,不急,慢点吃。’然后起身就走了。小华纳闷了:‘吃了我的蒸饺,还那么说,好像我吃了他的东西一样。’小华一边喝着水,一边这样想着。可是就在小华回头看着那位大爷的背影时,却发现了旁边的餐桌上,还放着一笼未吃的蒸餃,那才是小华的蒸饺!原来是小华坐错了位置,吃了别人的蒸饺。”讲完这件事情后,教师问学生:“你们从大爷的身上发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待人?”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待人。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错就错在接下来该教师的做法,他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分散在课文中哪几处地方,并提出要求,看谁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埋头书本,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认真地寻找着课文中出现的诸如“宽容”“友善”和“爱心”等词语。在学生找出了相关的答案后,该教师依然不放心,要求学生把相关的内容圈画出来,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如此的知识传授和结构分析,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本课中大爷的宽容情感和博大胸怀因教师的额外打搅,变得本末倒置,使学生兴致全无了。
这样的教学哪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哪里引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哪里注重了情感熏陶?它用教材分析来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结构梳理来代替生本之间的心灵沟通。这种忘记了教学的本真,违背了真实性诉求的课堂注定是低效的课堂、失败的课堂。
二、提倡媒体充斥,不能淡化思维训练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再也不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了,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音响、平板电脑以及各种辅助于课堂教学的APP层出不穷。它们的出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尤其是自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以后,那些色彩斑斓的静态图片和形象生动的动画设计,确实博得了学生的眼球,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多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本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是图片欣赏。因此,我们不能违背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避免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要处理好多媒体与课堂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让多媒体真正地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但也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仔细研读思想品德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其实十分丰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既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也有令人景仰的道德情操,还有让人敬畏的法律常识……沉醉于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吮吸着如此丰盈的精神营养,学生的道德理念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可是事与愿违,我们的部分教师由于偏爱多媒体教学,热衷于寻找各种图片和动画,在他们的课堂上,图片数量竟能达到几十张,导致教学的方向偏离了,课堂的重点偏离了,学生的关注点也偏离了。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坚决反对,绝对不能容忍。 有感于此,笔者心中浮现出了一次校际公开课的教学情景,授课教师执教的主题是“文化习俗,多姿多彩”。可能是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和课堂感染力,这位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有关中国的一所学校与英国的一所中学互派学生进行交流的视频和国内各民族不同习俗的照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图片数量多达三十几张。由于这位教师的广泛收集和细心筛选,图片的分辨率非常高、内容极具代表性,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欣赏完这些色彩艳丽、精彩纷呈的图片和视频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各种文化习俗,它们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那这些文化习俗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由于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意犹未尽,突然听到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怎么办呢?教师只能自問自答了。
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使教学的主线偏离了方向,使课堂的重点偏离了主轴,使学生的关注点偏离了主线,淡化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这一顽疾我们一定要根治。
三、提倡全员参与,不能淡化多元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活动,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张扬,在面对不同层级的个体差异时,要因人而异,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和整体提高。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们的做法是全员参与、普遍开花,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全班集体讨论,人人参与。这其实违背了教学初衷,不遵循教学规律,有盲从的嫌疑,也是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背道而驰的。
我们提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基于此种看法,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寻求一切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学、去讨论、去交流,在他们的心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的集体讨论,那么这堂课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就没有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填鸭式”教学。其实这种想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一定要全员讨论吗?提倡合作教学,就一定要实施分组教学吗?提倡探究式学习,就要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吗?
其实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只是希望提高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形式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集体讨论。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多元的,可以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等。但不管是何种学习方法,都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接受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等;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另外不同的课型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是新课的教法,复习课则是复习课的教法,实践课则是实践课的教法。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开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我们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违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初衷,不能背离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希望我们不忘初心、不懈努力、继续前行,力争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钱宗彦.思想品德课堂的诉求:拒绝矫情 回归真实[J].新课程学习(下),2010(10).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实性诉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45-02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道德性素养,追求课堂的优质性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激发,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但我们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部分教师却忘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有的教师在求真的同时,存在着矫情的操作;有的教师在求新的同时,夹杂着陈旧的陋习;有的教师在求美的同时,存在着做秀的嫌疑。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背离了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性诉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更不应该出现在优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要杜绝这类不良现象的发生,揭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
一、提倡教材分析,不能淡化情感熏陶
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体现课程人文内涵的重要形式。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思想品德课堂的优劣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处处都体现人文的理念,到处都充满人文的智慧,时时都闪烁人文的光辉。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却喜欢强调知识的梳理,弱化人文的教学;一部分教师则喜欢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淡化情感的交流;还有一部教师则喜欢知识的强行输入,忽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将教材分析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位置互换、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果将教材分析和理论探讨作为教学中心的话,我们的课堂将因为失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应有的情感雨露浇灌而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缺乏活力和学习的激情。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既要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和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教学效率和课程进度而影响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想交流,舍了西瓜取芝麻,从而将课堂教学带入死胡同。
记得听过一次市级观摩课,授课教师执教的主题是“做人需要宽容友善”。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人们为什么要懂得宽容和友善?2.对于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为什么还要宽容?经过简单的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小华去早餐店就餐,买了一笼蒸饺。很快服务员就端了过来,于是小华起身去拿筷子,可是当小华回头坐下时,发现一位大爷正坐在他的对面,津津有味地吃着蒸饺,小华一见可生气了:他怎么能吃我的蒸饺呢?而且就剩下两个了!于是小华赶紧用筷子夹起一个塞到嘴里,回头又用筷子夹住剩下的那个,生怕那位大爷把最后的一个也吃了。那位大爷看着这孩子这么饿,狼吞虎咽的,就递过来一杯水,微笑着说:‘小伙子,不急,慢点吃。’然后起身就走了。小华纳闷了:‘吃了我的蒸饺,还那么说,好像我吃了他的东西一样。’小华一边喝着水,一边这样想着。可是就在小华回头看着那位大爷的背影时,却发现了旁边的餐桌上,还放着一笼未吃的蒸餃,那才是小华的蒸饺!原来是小华坐错了位置,吃了别人的蒸饺。”讲完这件事情后,教师问学生:“你们从大爷的身上发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待人?”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待人。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错就错在接下来该教师的做法,他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分散在课文中哪几处地方,并提出要求,看谁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埋头书本,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认真地寻找着课文中出现的诸如“宽容”“友善”和“爱心”等词语。在学生找出了相关的答案后,该教师依然不放心,要求学生把相关的内容圈画出来,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如此的知识传授和结构分析,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本课中大爷的宽容情感和博大胸怀因教师的额外打搅,变得本末倒置,使学生兴致全无了。
这样的教学哪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哪里引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哪里注重了情感熏陶?它用教材分析来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结构梳理来代替生本之间的心灵沟通。这种忘记了教学的本真,违背了真实性诉求的课堂注定是低效的课堂、失败的课堂。
二、提倡媒体充斥,不能淡化思维训练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再也不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了,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音响、平板电脑以及各种辅助于课堂教学的APP层出不穷。它们的出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尤其是自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以后,那些色彩斑斓的静态图片和形象生动的动画设计,确实博得了学生的眼球,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多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本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是图片欣赏。因此,我们不能违背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避免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要处理好多媒体与课堂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让多媒体真正地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但也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仔细研读思想品德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其实十分丰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既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也有令人景仰的道德情操,还有让人敬畏的法律常识……沉醉于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吮吸着如此丰盈的精神营养,学生的道德理念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可是事与愿违,我们的部分教师由于偏爱多媒体教学,热衷于寻找各种图片和动画,在他们的课堂上,图片数量竟能达到几十张,导致教学的方向偏离了,课堂的重点偏离了,学生的关注点也偏离了。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坚决反对,绝对不能容忍。 有感于此,笔者心中浮现出了一次校际公开课的教学情景,授课教师执教的主题是“文化习俗,多姿多彩”。可能是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和课堂感染力,这位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有关中国的一所学校与英国的一所中学互派学生进行交流的视频和国内各民族不同习俗的照片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图片数量多达三十几张。由于这位教师的广泛收集和细心筛选,图片的分辨率非常高、内容极具代表性,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欣赏完这些色彩艳丽、精彩纷呈的图片和视频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各种文化习俗,它们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那这些文化习俗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由于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意犹未尽,突然听到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怎么办呢?教师只能自問自答了。
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使教学的主线偏离了方向,使课堂的重点偏离了主轴,使学生的关注点偏离了主线,淡化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这一顽疾我们一定要根治。
三、提倡全员参与,不能淡化多元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活动,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张扬,在面对不同层级的个体差异时,要因人而异,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和整体提高。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们的做法是全员参与、普遍开花,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全班集体讨论,人人参与。这其实违背了教学初衷,不遵循教学规律,有盲从的嫌疑,也是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背道而驰的。
我们提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基于此种看法,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寻求一切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学、去讨论、去交流,在他们的心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的集体讨论,那么这堂课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就没有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填鸭式”教学。其实这种想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一定要全员讨论吗?提倡合作教学,就一定要实施分组教学吗?提倡探究式学习,就要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吗?
其实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只是希望提高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形式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集体讨论。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多元的,可以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等。但不管是何种学习方法,都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接受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等;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另外不同的课型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是新课的教法,复习课则是复习课的教法,实践课则是实践课的教法。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开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我们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违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初衷,不能背离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希望我们不忘初心、不懈努力、继续前行,力争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诉求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钱宗彦.思想品德课堂的诉求:拒绝矫情 回归真实[J].新课程学习(下),2010(1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