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办学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成长与发展。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从学生、教师、评价制度本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评教”的因素,提出改进“学评教”的措施,力求寻找适合独立学院本身发展的一种评价模式,进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评教 影响因素 对策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下的新生事物,其发展更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发端于美国大学的“学评教”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开展并在当下被普遍采用,成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实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目前,绝大数独立学院的学评教模式都是参照所依托的母体学校,而实际上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基本照搬母体学校相对滞后。二是师资队伍急需完备。当前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相对匮乏。外聘教师较多,教学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生源相对较差,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对公共生活的淡化,评教参与意识不够[1]。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偏弱,难以全面把握课程内容,影响对课程的认识和评教的结果。这些因素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的认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客观地反映到学评教的结果中。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从学生、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本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评教的因素,进而对学生评教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影响独立学院学评教的因素分析
学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的制度,其实际效果既受到制度设计本身的制约,又受到教学双方影响,学生、教师通过制度设计形成一个系统。因此,影响系统效果的因素也需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方面:学生的个体素质影响学评教的结果。
在学评教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个体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学评教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学评教结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不适当的态度会导致对学评教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有学生认为学评教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网上评教只是走过场、摆形式,这些学生就会在评价过程中很不负责任地随意打钩,应付了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者在某些情况的严格要求也可能会招致某些学生给教师很低的评分,把评教作为对教师的一种报复途径。
此外,评教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可能因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学评教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制约学生学评教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晕轮效应、趋中效应和逻辑误差。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学生评教中,由于对教师某一方面印象特别深,就认为这位教师所有其它方面都是这样,忽略了其它特点。“一好俱好、一坏俱坏”的评价不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评价者如果因为对评价标准把握不准,或怕得罪人而做“好人”,则会导致既不愿对优秀者有太高的评价,又不愿给劣者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这称为趋中效应,这同样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逻辑误差则是指在对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属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对其中某一属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对另一属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例如,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由于被评者学术水平高,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由于教材本身不成熟,学生就认为是教师讲课的逻辑性不强,等等。显然,评教时的这种逻辑误差影响了评教的准确性。
这些因素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从高度紧张的灌输式中学环境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的转变,使很多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此外,不同个体对于大学生活的期待和现实学习环境可能不尽相同,这将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方式,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教学模式不太成熟的现实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心理落差。
(二)教师方面:师资结构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个人特质影响学生评教结果。
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但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师资队伍短板效应突出。这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而影响学评教的客观效果。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主要源于四个渠道:一是由母体学校教师兼职;二是返聘各高校退休教工;三是社会途径的外聘教师;四是独立学院筹建的独立师资。其中,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比例较少,导致教学秩序难以保证;老中青教师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比例高,缺乏承担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中年教师,不能形成科学的梯队师资结构。不完善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师的年龄、学历与职称、性别、知识结构甚至于教师本人的外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学生评教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教师的职称、年龄作为定类变量,把评教得分作为定距变量,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就可以看出职称、年龄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其中,副教授评价相对较高,助教评价较低;30—50岁得分最高,30岁以下得分最低。[2]当然,教师方面影响学评教的因素还很多,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掌控,还是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因此包括性别、语言风格、教学手段、课堂开放程度、课程联系实际的程度、人际交往能力、个人形象等各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评教的结果。
(三)教学评价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影响学评教结果的公正性。
教学评价制度是评教活动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效果的载体和途径,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评教效果的优劣。当前学评教的制度存在目标设计、程序设计和标准设计的不合理,影响到学评教的效用。
1.教学评价目标不明确。学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应当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但当前我国的“学评教”制度因为承担了过多的任务而导致目标不明确。各高校普遍把学评教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直接挂钩,成为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手段。把评教结果作为惩戒标准或人事决策的依据,而不就评教结果深入探讨分析,客观上可能会促使教师“知耻而后勇”,但同样也可能对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产生致命伤害。
2.教学评价程序不合理。目前,各高校的“学评教”活动是在系统中预设同一评价量表,学生对当学期所开课程的任教老师按照量表设定参数选择评价,之后评教结果被汇总到教务部门,再由教务部门上报到教学主管行政领导并通报人事处、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这种方式学生无法了解整个教学班级给出的评教结果,也无法反观个体给出的评价与班级整体给出的评价之间的差别;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不清楚彼此的评教结果。由此教师在知晓评教结果后不会主动与同事交流,师生之间更无互动。这样,学评教的真正意图——改进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却因带有更多的行政干预色彩而无法起到“评教相长”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评教时间方面,学评教一般在课程进行过半的时间开展并延续到期末考试。这种时间安排一方面给教师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易让学生把评教结果和考试成绩挂钩,从而直接影响到学评教结果的客观性。
3.教学评价量表设计不科学。独立学院学科门类多,涉及经管、文、法等不同学科,各学科课程特点各异,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把大学课程分为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选修课三类,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课程在学生的效用评价图谱中也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中学习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在评教结果中得分较高,公选课和选修课得分较低。在公选课中,小班化教学的外语类得分较高而大班化的“两课”类得分较低。由此可见,不同课程本身获得学生的认可程度有所差异,倘若用一个统一的评价量表去评价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就很难真正反映所要评价的内容。
目前,独立学院学评教过程的评价表一般都同一化,不同的课程采用同一套教学评价系统,这样就难以客观呈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学评教的真实性、可比性,不同课程的评价量表设计应该坚持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课程的指标体系,尽量减少指标凝固化和同一化。
同时,多数独立学院评价量表并未征求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而直接由教学主管部门设计,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内容看似全面但过于笼统,其结构和问答方式并不合理,影响到学评教的有效性[4]。
二、改善独立学院学评教的措施
学评教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必须保证其客观公正。针对以上影响学评教的主要因素,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减少各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独立学院的有效办学模式。具体到学评教的各项举措,应当包含如下几点:
(一)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措施完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形象、丰富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应当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属于独立学院的、稳定的、独立的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独立的师资便于独立学院管理、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有利于独立学院教研平衡,有助于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还应当通过班主任、导师制等制度设计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师生经常性互动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学生的认可。
同时,独立学院应当引导各学科教师经常性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不同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优势,从知识结构到个人讲授方式再到师生互动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体会,经常性的交流学习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组建时间相对较短,教师间的交流更显重要。
此外,学校还应当帮助教师提升个人形象,以增加教师个性特质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有能力完全胜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但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互动,非正式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效果。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教师提供个人形象设计、公关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独立学院应当树立正确的评教目标、理顺评教程序、制定合理的评教量表。学评教的作用包含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互动状况的了解,当然也包括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但不论是对师生各方的了解还是对教师的管理,都需服务于确保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服务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人才的目标。因此,学评教的终极目标肯定是教学质量的提高。独立学院尤其需要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来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就更需要合理利用学评教。然而,学评教在我国的利用并不理想,众多高校都仅仅把学评教作为教师考核指标。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制度化的学评教难以直接嫁接过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学评教认识不全面、探究不深入,存在惰性。独立学院应当避免对学评教结果使用的唯一性,努力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独立学院院情的学评教制度,还原学评教在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从信息控制论的角度看,学评教的流程需要重新设计。把学评教做成开放式的反馈系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其教学的态度和认识。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目标、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师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可以提升评教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实操作中虽然无法严格按照信息控制论的要求进行多次“输入?圳反馈”的循环,但应当设置师生交流和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的两个环节。
评教量表应当科学、可行,应当按照差异化思想进行设计。既考虑统一的价值理念,又考虑不同课程对学评教的影响;既考虑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又考虑教学硬件、教学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既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兼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程度。在差异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下,具体项目应当避免简单的“选择式”设置,应当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当然,为保证学生和教师都能准确认知评教量表,量表的制定应当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完成[5]。
(三)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正确对待学评教,认真实施学评教。
通过完善学评教制度,弱化学评教对教师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其教学管理职能,吸引而非强制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学院的学评教将会得出更加客观的评教结果。在我国,学评教的实施往往通过“告知学生如何打分 通知学生时间地点 强制措施保证实施”的方式进行。作为学评教的主体,学生不了解学评教对学生的意义、对教师的意义,难免产生从众心理、晕轮效应、逻辑偏差等问题,与选课、查阅考试成绩挂钩的强制措施又与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现实格格不入,严肃的学评教在某种形式上成了一种过场。
学评教的组织者首先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学评教制度,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梳理学评教各方的关系,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创设有利条件。组织者应当充当学生和教师作为评教双方的媒介进行沟通反馈。应当从尊重教师劳动、尊重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认真组织、宣传动员,让学生明白评教不仅仅是对教学发表看法的权利,更是检验学生听课能力、理解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突出学评教的教学管理职能弱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后,教师也能够更全面认识学评教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更客观地从中吸取经验改进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雁鸣.关于独立学院学生评教工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1.
[2][5]周志均.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7,160.
[3]陈晓琳.普通高校学生评教质量控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教育经济与管理,2003:5-6.
[4]陈华华.高校“学评教”现状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17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评教 影响因素 对策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下的新生事物,其发展更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发端于美国大学的“学评教”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开展并在当下被普遍采用,成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实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目前,绝大数独立学院的学评教模式都是参照所依托的母体学校,而实际上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基本照搬母体学校相对滞后。二是师资队伍急需完备。当前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相对匮乏。外聘教师较多,教学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生源相对较差,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对公共生活的淡化,评教参与意识不够[1]。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偏弱,难以全面把握课程内容,影响对课程的认识和评教的结果。这些因素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的认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客观地反映到学评教的结果中。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从学生、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本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评教的因素,进而对学生评教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影响独立学院学评教的因素分析
学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的制度,其实际效果既受到制度设计本身的制约,又受到教学双方影响,学生、教师通过制度设计形成一个系统。因此,影响系统效果的因素也需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方面:学生的个体素质影响学评教的结果。
在学评教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个体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学评教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学评教结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不适当的态度会导致对学评教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有学生认为学评教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网上评教只是走过场、摆形式,这些学生就会在评价过程中很不负责任地随意打钩,应付了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者在某些情况的严格要求也可能会招致某些学生给教师很低的评分,把评教作为对教师的一种报复途径。
此外,评教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可能因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学评教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制约学生学评教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晕轮效应、趋中效应和逻辑误差。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学生评教中,由于对教师某一方面印象特别深,就认为这位教师所有其它方面都是这样,忽略了其它特点。“一好俱好、一坏俱坏”的评价不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评价者如果因为对评价标准把握不准,或怕得罪人而做“好人”,则会导致既不愿对优秀者有太高的评价,又不愿给劣者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这称为趋中效应,这同样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逻辑误差则是指在对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属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对其中某一属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对另一属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例如,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由于被评者学术水平高,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由于教材本身不成熟,学生就认为是教师讲课的逻辑性不强,等等。显然,评教时的这种逻辑误差影响了评教的准确性。
这些因素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从高度紧张的灌输式中学环境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的转变,使很多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此外,不同个体对于大学生活的期待和现实学习环境可能不尽相同,这将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方式,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教学模式不太成熟的现实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心理落差。
(二)教师方面:师资结构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个人特质影响学生评教结果。
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但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师资队伍短板效应突出。这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而影响学评教的客观效果。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主要源于四个渠道:一是由母体学校教师兼职;二是返聘各高校退休教工;三是社会途径的外聘教师;四是独立学院筹建的独立师资。其中,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比例较少,导致教学秩序难以保证;老中青教师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比例高,缺乏承担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中年教师,不能形成科学的梯队师资结构。不完善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师的年龄、学历与职称、性别、知识结构甚至于教师本人的外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学生评教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教师的职称、年龄作为定类变量,把评教得分作为定距变量,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就可以看出职称、年龄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其中,副教授评价相对较高,助教评价较低;30—50岁得分最高,30岁以下得分最低。[2]当然,教师方面影响学评教的因素还很多,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掌控,还是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因此包括性别、语言风格、教学手段、课堂开放程度、课程联系实际的程度、人际交往能力、个人形象等各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评教的结果。
(三)教学评价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影响学评教结果的公正性。
教学评价制度是评教活动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效果的载体和途径,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评教效果的优劣。当前学评教的制度存在目标设计、程序设计和标准设计的不合理,影响到学评教的效用。
1.教学评价目标不明确。学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应当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但当前我国的“学评教”制度因为承担了过多的任务而导致目标不明确。各高校普遍把学评教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直接挂钩,成为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手段。把评教结果作为惩戒标准或人事决策的依据,而不就评教结果深入探讨分析,客观上可能会促使教师“知耻而后勇”,但同样也可能对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产生致命伤害。
2.教学评价程序不合理。目前,各高校的“学评教”活动是在系统中预设同一评价量表,学生对当学期所开课程的任教老师按照量表设定参数选择评价,之后评教结果被汇总到教务部门,再由教务部门上报到教学主管行政领导并通报人事处、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这种方式学生无法了解整个教学班级给出的评教结果,也无法反观个体给出的评价与班级整体给出的评价之间的差别;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不清楚彼此的评教结果。由此教师在知晓评教结果后不会主动与同事交流,师生之间更无互动。这样,学评教的真正意图——改进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却因带有更多的行政干预色彩而无法起到“评教相长”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评教时间方面,学评教一般在课程进行过半的时间开展并延续到期末考试。这种时间安排一方面给教师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易让学生把评教结果和考试成绩挂钩,从而直接影响到学评教结果的客观性。
3.教学评价量表设计不科学。独立学院学科门类多,涉及经管、文、法等不同学科,各学科课程特点各异,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把大学课程分为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选修课三类,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课程在学生的效用评价图谱中也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中学习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在评教结果中得分较高,公选课和选修课得分较低。在公选课中,小班化教学的外语类得分较高而大班化的“两课”类得分较低。由此可见,不同课程本身获得学生的认可程度有所差异,倘若用一个统一的评价量表去评价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就很难真正反映所要评价的内容。
目前,独立学院学评教过程的评价表一般都同一化,不同的课程采用同一套教学评价系统,这样就难以客观呈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学评教的真实性、可比性,不同课程的评价量表设计应该坚持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课程的指标体系,尽量减少指标凝固化和同一化。
同时,多数独立学院评价量表并未征求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而直接由教学主管部门设计,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内容看似全面但过于笼统,其结构和问答方式并不合理,影响到学评教的有效性[4]。
二、改善独立学院学评教的措施
学评教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必须保证其客观公正。针对以上影响学评教的主要因素,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减少各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独立学院的有效办学模式。具体到学评教的各项举措,应当包含如下几点:
(一)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措施完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形象、丰富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应当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属于独立学院的、稳定的、独立的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独立的师资便于独立学院管理、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有利于独立学院教研平衡,有助于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还应当通过班主任、导师制等制度设计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师生经常性互动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学生的认可。
同时,独立学院应当引导各学科教师经常性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不同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优势,从知识结构到个人讲授方式再到师生互动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体会,经常性的交流学习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组建时间相对较短,教师间的交流更显重要。
此外,学校还应当帮助教师提升个人形象,以增加教师个性特质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有能力完全胜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但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互动,非正式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效果。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教师提供个人形象设计、公关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独立学院应当树立正确的评教目标、理顺评教程序、制定合理的评教量表。学评教的作用包含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互动状况的了解,当然也包括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但不论是对师生各方的了解还是对教师的管理,都需服务于确保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服务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人才的目标。因此,学评教的终极目标肯定是教学质量的提高。独立学院尤其需要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来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就更需要合理利用学评教。然而,学评教在我国的利用并不理想,众多高校都仅仅把学评教作为教师考核指标。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制度化的学评教难以直接嫁接过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学评教认识不全面、探究不深入,存在惰性。独立学院应当避免对学评教结果使用的唯一性,努力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独立学院院情的学评教制度,还原学评教在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从信息控制论的角度看,学评教的流程需要重新设计。把学评教做成开放式的反馈系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其教学的态度和认识。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目标、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师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可以提升评教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实操作中虽然无法严格按照信息控制论的要求进行多次“输入?圳反馈”的循环,但应当设置师生交流和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的两个环节。
评教量表应当科学、可行,应当按照差异化思想进行设计。既考虑统一的价值理念,又考虑不同课程对学评教的影响;既考虑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又考虑教学硬件、教学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既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兼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程度。在差异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下,具体项目应当避免简单的“选择式”设置,应当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当然,为保证学生和教师都能准确认知评教量表,量表的制定应当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完成[5]。
(三)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正确对待学评教,认真实施学评教。
通过完善学评教制度,弱化学评教对教师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其教学管理职能,吸引而非强制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学院的学评教将会得出更加客观的评教结果。在我国,学评教的实施往往通过“告知学生如何打分 通知学生时间地点 强制措施保证实施”的方式进行。作为学评教的主体,学生不了解学评教对学生的意义、对教师的意义,难免产生从众心理、晕轮效应、逻辑偏差等问题,与选课、查阅考试成绩挂钩的强制措施又与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现实格格不入,严肃的学评教在某种形式上成了一种过场。
学评教的组织者首先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学评教制度,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梳理学评教各方的关系,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创设有利条件。组织者应当充当学生和教师作为评教双方的媒介进行沟通反馈。应当从尊重教师劳动、尊重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认真组织、宣传动员,让学生明白评教不仅仅是对教学发表看法的权利,更是检验学生听课能力、理解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突出学评教的教学管理职能弱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后,教师也能够更全面认识学评教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更客观地从中吸取经验改进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雁鸣.关于独立学院学生评教工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1.
[2][5]周志均.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7,160.
[3]陈晓琳.普通高校学生评教质量控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教育经济与管理,2003:5-6.
[4]陈华华.高校“学评教”现状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