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無论什么时候,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都明白:从幼年时期就接受到的良好教育,不仅对孩子自身的成长有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但是,到底该怎样进行教育,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重视给孩子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素养教育,却又在孩子又哭又闹索要某件物品时不知所措……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们有时确实需要有人为其指点迷津,才能在育儿路上拨开云雾见月明。这,当然就是我们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希望家长朋友们在阅读家长心得、专家观点或园所建议的同时,能够掌握更科学、更实际的育儿方法。
三月,初春,开学季,乍暖还寒,各大培训机构却已忙得热火朝天,学校门口早已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单包围,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手里被塞得满满当当。为了抢占生源,商家挖空了心思:送各种可爱讨巧的玩具,包车接孩子到机构上课……各类促销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报得越多,优惠幅度越大。家长挑花了眼,报报报!
“以前我们没这条件,现在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高频词汇“起跑线”到底为何物?
话题
电视剧《小别离》讲述了家长们为儿女的前途而奔波的故事,在探讨亲子关系的背后,是对教育资源矛盾和社会现实阶层的白描式刻画,现实得近乎残酷。其中,海清饰演的虎妈童文洁的一段话引发了社会热议,内容大致是:我以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的,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觉得心里慌。都去学奥数,我不去学,我心里慌;都去学英语,我不去学,我心里慌。我是怕我曾经没有的东西,朵朵也没有,所以我一直希望朵朵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简直是万千家长的内心独白对不对?
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开始为学区房发愁。
孩子刚满一岁,就要开始比较各种早教机构,看看哪个更专业。
孩子两周岁了,就要开始各种排号、找关系,争取让孩子上名声在外的幼儿园。
孩子终于进了幼儿园,各种兴趣班又开始轮番轰炸:英语、钢琴、绘画、跳舞、逻辑思维……一门都不能落下。记者曾亲眼看到过有家长为孩子上小学准备的“文书”:每一本都有十来页厚,精装彩打,是各种经历、才艺的证明和证书……为什么给孩子报那么多班?我也不想啊,只是别人都报,而我们家孩子不报,心里慌啊!
这就是最真实的亲子教育写照!父母爱孩子,努力推动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并没有理由过多指责。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么少,竞争压力无比残酷。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对他们的人生负责,父母这么拼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才算成功呢?
对此,我们鹿爸博士有话说:
中国的家长似乎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这就是现实。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都是“成功学”,要“出人头地”,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一到写作文,做演讲,所有孩子的理想都是“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要是谁将来的梦想是做“厨师”或是“修车工人”,肯定会引来哄堂大笑。等我们毕业了,踏入社会了,才明白:原来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成为普通人。
普通人的幸福感是不是比“成功人士”少呢?未必!况且,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普世的价值观没有统一的标准。鹿爸认为:拥有自信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有选择的权利,能够从平凡日子里感知快乐、感受幸福,这样的人生便是成功的。因为哺育我们生命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感觉。能够体验的感觉越是丰沛,生命力就越是强悍!
我们身边是否都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他们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或是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总是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你看,幸福感其实跟外在条件及物质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它也不是空泛的概念,是存在于我们大脑和身体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功能,它能帮助我们激发大脑和身体的潜能。事实上,幸福往往先于成功发生。当我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状态,我们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时,我们会更富有创意,更善于解决问题,认知能力会全面打开——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可以说,“幸福感”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因此,教会你的孩子如何获得幸福感,这会让他受益终身!
目前的社会环境是工薪阶层千方百计想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往上爬;中产阶层不满足于现世安稳,害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丢了得来不易的体面;而富豪们则希望子孙将来能延续今天的荣华富贵,不要陷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所以家长热衷各种兴趣班,其实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少走弯路,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幸福。如果盲目从众,让年幼的孩子整天超负荷运转,孩子的童年,还有快乐可言吗?如果最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都不快乐,成年后只怕更难感知幸福,即便有了体面的工作,有了宽敞的房子,有了足够的金钱,却依旧得不到快乐。这样的人生,算成功吗?
教育的道路上,愿我们都能够不忘初心!
观点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过:“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刘继荣的著作《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会让你有同样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继《目送》之后撼动两岸千万读者的爱的备忘录,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们从书中选取了几段话(如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关于孩子:“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关于父母:“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亲的人,我们淡忘的,也常常是离自己近的情。”
关于伴侣:“隔着两碗热粥,几碟小菜,袅袅热气中,拥住彼此温润的眼神。这,便是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
关于爱:“你已有了深爱的父母,有了手足,在未来的日子,你还会遇见你的伴侣,你的孩子,遇见更多的朋友。那么,请怀一颗柔软的心,与他们好好相处,越到险境,越不能轻言放弃。上帝给人两只灵活的手臂,不是为了推拒,而是为了让你朝着每个方向,都能握住离自己最近的手。”
曾经,我们把众人钦佩的目光当成了阳光,押着小小的女儿苦苦奋战。而那样的阳光,对孩子来说只有短短的一瞬,且只能照到一米开外的领奖台。而她的人生,却需要漫天融融的阳光:晨读时照着她,玩耍时抚摩她,染红她飞舞流光中的樱桃,浸绿她少年岁月里的芭蕉。唯有如此,那些候鸟般去去来来的时光,才会生出源源不断的惊喜。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英语老师在上课时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并且终其一生都不能释怀……长大成人后,她不会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她也许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心得
当我们在家长群里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妈妈们的反应同样热烈,很多家长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这样的家长从众心理比较明显,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的家长目标相对较明确,在对待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上更趋理性: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毅力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中一些人的心路历程吧,她们的经验或许对你有不小的帮助哦!
我们都明白:从幼年时期就接受到的良好教育,不仅对孩子自身的成长有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但是,到底该怎样进行教育,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重视给孩子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素养教育,却又在孩子又哭又闹索要某件物品时不知所措……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们有时确实需要有人为其指点迷津,才能在育儿路上拨开云雾见月明。这,当然就是我们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希望家长朋友们在阅读家长心得、专家观点或园所建议的同时,能够掌握更科学、更实际的育儿方法。
三月,初春,开学季,乍暖还寒,各大培训机构却已忙得热火朝天,学校门口早已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单包围,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手里被塞得满满当当。为了抢占生源,商家挖空了心思:送各种可爱讨巧的玩具,包车接孩子到机构上课……各类促销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报得越多,优惠幅度越大。家长挑花了眼,报报报!
“以前我们没这条件,现在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高频词汇“起跑线”到底为何物?
话题
电视剧《小别离》讲述了家长们为儿女的前途而奔波的故事,在探讨亲子关系的背后,是对教育资源矛盾和社会现实阶层的白描式刻画,现实得近乎残酷。其中,海清饰演的虎妈童文洁的一段话引发了社会热议,内容大致是:我以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的,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觉得心里慌。都去学奥数,我不去学,我心里慌;都去学英语,我不去学,我心里慌。我是怕我曾经没有的东西,朵朵也没有,所以我一直希望朵朵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简直是万千家长的内心独白对不对?
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开始为学区房发愁。
孩子刚满一岁,就要开始比较各种早教机构,看看哪个更专业。
孩子两周岁了,就要开始各种排号、找关系,争取让孩子上名声在外的幼儿园。
孩子终于进了幼儿园,各种兴趣班又开始轮番轰炸:英语、钢琴、绘画、跳舞、逻辑思维……一门都不能落下。记者曾亲眼看到过有家长为孩子上小学准备的“文书”:每一本都有十来页厚,精装彩打,是各种经历、才艺的证明和证书……为什么给孩子报那么多班?我也不想啊,只是别人都报,而我们家孩子不报,心里慌啊!
这就是最真实的亲子教育写照!父母爱孩子,努力推动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并没有理由过多指责。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么少,竞争压力无比残酷。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对他们的人生负责,父母这么拼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才算成功呢?
对此,我们鹿爸博士有话说:
中国的家长似乎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这就是现实。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都是“成功学”,要“出人头地”,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一到写作文,做演讲,所有孩子的理想都是“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要是谁将来的梦想是做“厨师”或是“修车工人”,肯定会引来哄堂大笑。等我们毕业了,踏入社会了,才明白:原来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成为普通人。
普通人的幸福感是不是比“成功人士”少呢?未必!况且,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普世的价值观没有统一的标准。鹿爸认为:拥有自信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有选择的权利,能够从平凡日子里感知快乐、感受幸福,这样的人生便是成功的。因为哺育我们生命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感觉。能够体验的感觉越是丰沛,生命力就越是强悍!
我们身边是否都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他们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或是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总是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你看,幸福感其实跟外在条件及物质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它也不是空泛的概念,是存在于我们大脑和身体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功能,它能帮助我们激发大脑和身体的潜能。事实上,幸福往往先于成功发生。当我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状态,我们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时,我们会更富有创意,更善于解决问题,认知能力会全面打开——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可以说,“幸福感”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因此,教会你的孩子如何获得幸福感,这会让他受益终身!
目前的社会环境是工薪阶层千方百计想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往上爬;中产阶层不满足于现世安稳,害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丢了得来不易的体面;而富豪们则希望子孙将来能延续今天的荣华富贵,不要陷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所以家长热衷各种兴趣班,其实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少走弯路,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幸福。如果盲目从众,让年幼的孩子整天超负荷运转,孩子的童年,还有快乐可言吗?如果最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都不快乐,成年后只怕更难感知幸福,即便有了体面的工作,有了宽敞的房子,有了足够的金钱,却依旧得不到快乐。这样的人生,算成功吗?
教育的道路上,愿我们都能够不忘初心!
观点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过:“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刘继荣的著作《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会让你有同样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继《目送》之后撼动两岸千万读者的爱的备忘录,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们从书中选取了几段话(如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关于孩子:“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关于父母:“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亲的人,我们淡忘的,也常常是离自己近的情。”
关于伴侣:“隔着两碗热粥,几碟小菜,袅袅热气中,拥住彼此温润的眼神。这,便是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
关于爱:“你已有了深爱的父母,有了手足,在未来的日子,你还会遇见你的伴侣,你的孩子,遇见更多的朋友。那么,请怀一颗柔软的心,与他们好好相处,越到险境,越不能轻言放弃。上帝给人两只灵活的手臂,不是为了推拒,而是为了让你朝着每个方向,都能握住离自己最近的手。”
曾经,我们把众人钦佩的目光当成了阳光,押着小小的女儿苦苦奋战。而那样的阳光,对孩子来说只有短短的一瞬,且只能照到一米开外的领奖台。而她的人生,却需要漫天融融的阳光:晨读时照着她,玩耍时抚摩她,染红她飞舞流光中的樱桃,浸绿她少年岁月里的芭蕉。唯有如此,那些候鸟般去去来来的时光,才会生出源源不断的惊喜。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英语老师在上课时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并且终其一生都不能释怀……长大成人后,她不会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她也许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心得
当我们在家长群里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妈妈们的反应同样热烈,很多家长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这样的家长从众心理比较明显,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的家长目标相对较明确,在对待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上更趋理性: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毅力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中一些人的心路历程吧,她们的经验或许对你有不小的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