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思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在高职院校,受生源问题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約束力较为欠缺,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较弱,手机依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有利于针对当前的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进行调适与引导,对缓解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云南省两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此过程中,总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率为97.8%。
2.研究工具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是由梁永炽编制,评分标准为量表得分在40分及其以上的为手机成瘾者,得分大于等于30分、且小于40分为手机成瘾倾向者,量表共17个条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段建华把该量表引入国内后对其进行了修订,即采用原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若总分越高,则表明主观幸福感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由肖水源编制。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概况
根据梁永炽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的评分标准,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手机依赖的学生人数为163人,占调查人数的41.7%,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人数为151人,占调查人数的38.6%。说明高职院校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突出。
2.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手机依赖的相关关系
将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各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会支持感和主观幸福感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
以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手机依赖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从表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主观幸福感没有加入前,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总效应(c)达到了显著水平。主观幸福感加入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效应(a)、以及主观幸福对手机依赖的效应(b)均是极其显著的,但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c’)不显著。所以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四、讨论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关系,且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体使用手机时容易形成依赖的情况,一般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太低,而来自外界的支持以及个体利用支持的程度均会对手机依赖的程度造成影响[1]。主观幸福感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个体在获得社会支持时,会增加其心理上的安全感,使愉悦感和归属感增强,减少了人们对应激事件的消极反应[2][3],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后,其手机依赖行为也就变少。
所以,首先,在学校里建立健全对学生的支持系统的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合,家长也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若是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支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一味逃避、在手机里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其次,学校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自信。最后,还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讲座或者团体辅导活动[4],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如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手机,以此减少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漳州师范学院,2008
[2]秦亚平,李鹤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5):465-468.
[3]Lepp A,Barkley JE,Karpinski A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phone use,academic performance,anxiety,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college students[J].Comput Human Behav,2014,31(0):343-350.
[4]祝琳,杨志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3):437-440.
[5]许磊,丁倩,杜红芹,张春梅.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困扰、网络交往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6,9(02):86-91.
【关键词】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在高职院校,受生源问题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約束力较为欠缺,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较弱,手机依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有利于针对当前的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进行调适与引导,对缓解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云南省两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此过程中,总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率为97.8%。
2.研究工具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是由梁永炽编制,评分标准为量表得分在40分及其以上的为手机成瘾者,得分大于等于30分、且小于40分为手机成瘾倾向者,量表共17个条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段建华把该量表引入国内后对其进行了修订,即采用原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若总分越高,则表明主观幸福感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由肖水源编制。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概况
根据梁永炽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的评分标准,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手机依赖的学生人数为163人,占调查人数的41.7%,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人数为151人,占调查人数的38.6%。说明高职院校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突出。
2.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手机依赖的相关关系
将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各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会支持感和主观幸福感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
以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手机依赖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从表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主观幸福感没有加入前,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总效应(c)达到了显著水平。主观幸福感加入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效应(a)、以及主观幸福对手机依赖的效应(b)均是极其显著的,但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c’)不显著。所以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四、讨论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关系,且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体使用手机时容易形成依赖的情况,一般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太低,而来自外界的支持以及个体利用支持的程度均会对手机依赖的程度造成影响[1]。主观幸福感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个体在获得社会支持时,会增加其心理上的安全感,使愉悦感和归属感增强,减少了人们对应激事件的消极反应[2][3],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后,其手机依赖行为也就变少。
所以,首先,在学校里建立健全对学生的支持系统的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合,家长也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若是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支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一味逃避、在手机里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其次,学校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自信。最后,还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讲座或者团体辅导活动[4],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如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手机,以此减少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漳州师范学院,2008
[2]秦亚平,李鹤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5):465-468.
[3]Lepp A,Barkley JE,Karpinski A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phone use,academic performance,anxiety,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college students[J].Comput Human Behav,2014,31(0):343-350.
[4]祝琳,杨志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3):437-440.
[5]许磊,丁倩,杜红芹,张春梅.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困扰、网络交往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6,9(0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