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最有名的猧子,莫过于杨贵妃养的爱物。
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宫廷生活的厉害角色
京巴儿是种宠物狗,这样的名字,让人们对它土生土长的身世毫无怀疑,百度百科也这么写,“京巴犬又称北京犬、宫廷狮子狗,是中国古老的犬种,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京巴儿”就占四千年,可见网络信息之夸张离谱,但其中还有这么一句,“京巴犬最早的记载是从8世纪的唐代开始的”,似乎又道出些事实。
其实唐朝还没有“京巴”这个名字,当时叫“猧子”或“猧儿”,就是小狗的意思。唐朝最有名的猧子,莫过于杨贵妃养的爱物。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宫廷里的厉害角色。话说某日,唐明皇李隆基正和武将哥舒翰下棋,杨贵妃抱着自己的宠物在边上观战,眼见李隆基没几步就要输,贵妃灵机一动,不动声色间放下手中猧子,只见这小狗一跃而上棋盘,彻底乱了局面,一解皇帝输棋的窘境,龙颜大悦不说,在场所有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杨贵妃与这只爱狗的故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幅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传出自唐代宫廷画家周昉之手的《簪花仕女图》。周昉生活在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是皇帝的御用画家,擅长画人物,尤以“仕女画”冠绝古今,据说还画过《妃子教鹦鹉图》等作品,描绘的正是杨贵妃驯养鹦鹉的故事。虽然今天所见《簪花仕女图》多半是后世摹本,但一定程度上依旧可视作盛唐宫廷景致的写照。画面上,左右两侧,各有两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小狗,正在欢脱地奔跑,与安静的贵妇相映成趣,整个画面因之生气盎然。
这样的长毛小狗还见于台北故宫所藏一幅古画,名曰《唐人宫乐图》。画面上,十位穿着富丽的宫廷仕女,围坐一张巨型几案边,或拨弄琵琶,或弹琴吹笛,或饮酒啜茗,气象升平,氛围恬静。就在整幅画面最近处的中央位置,端卧着一只黑色小狗,旁若无人,正慵懒地打盹儿,“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这诗句竟仿佛是对这一幕的形容。“红毯”是红丝线织成的茸毯,颜色鲜明,质地轻柔,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为名贵,工序极其烦冗,造价相当高昂,白居易写过一首《红线毯》,称“一丈毯,千两丝”,意在抨击当时宫廷的蚕桑之费,也道出其价格不菲的事实。白雪猧儿和红线茸毯两相映衬,将宫廷之内奢华、静谧甚至于无聊的气氛尽数托出。当时民间流传一曲《倾杯乐》,曲辞中形容一位贵家小姐,“玉钗坠,乌云髻,十指如玉体似雪”,这样的闺秀,平日并无营生,逗闷子办法也不多,其中便有一项是“爱引猧儿鹦鹉戏”,可见猧子和鹦鹉在当时,都受到上流阶层的喜欢。
猧子身价不菲,也成了当时达官贵人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敦煌文书中保留着一份唐朝礼物种类清单,其中就有“送猧子”这一条。这名字出现在古代西北地区的写本上,正暗示了此物的来路。《旧唐书》里提过,高昌国(位于今吐鲁番)国王麴文泰曾向唐朝皇帝进贡雄雌小狗各一只,高六寸,长一尺有余,性格活泼,灵活乖巧。史官还特别强调,这狗来自遥远的拂菻国(拜占庭帝国),是中国本土所没有的。一向热爱舶来品的唐朝宫廷,自然对这只远道而来的“小狗”趋之若鹜,“拂菻狗”也自此风行。
由故乡来到唐朝,“拂菻狗”要走过漫长的丝绸之路,西域地区便是其中一站,除了敦煌文书有记录,《簪花仕女图》上那样的“猧子”,也出現在吐鲁番地区唐墓发现的绢画,正被一个面相丰润、衣着光鲜的小男孩搂抱在怀里,显然也非寻常百姓所有,所谓“莺雏金镟系,猧子彩丝牵”,这些莺与犬都是需要金枝玉叶衬托的奢侈物,其实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不亲近。
唐朝之后,中国人对猧子的喜欢不曾减少,宋元明时代关于这种宠物的记录屡见不鲜,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其外来的身世渐被遗忘,到清代,《清稗类钞》关于其身世的说法,就变成“拂狗,较常狗倍小,今为京师土产”,此时拂菻猧子已摇身一变,成了本土出产的京巴儿。
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宫廷生活的厉害角色
京巴儿是种宠物狗,这样的名字,让人们对它土生土长的身世毫无怀疑,百度百科也这么写,“京巴犬又称北京犬、宫廷狮子狗,是中国古老的犬种,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京巴儿”就占四千年,可见网络信息之夸张离谱,但其中还有这么一句,“京巴犬最早的记载是从8世纪的唐代开始的”,似乎又道出些事实。
其实唐朝还没有“京巴”这个名字,当时叫“猧子”或“猧儿”,就是小狗的意思。唐朝最有名的猧子,莫过于杨贵妃养的爱物。这只身手敏捷、性格伶俐的小狗,成了宫廷里的厉害角色。话说某日,唐明皇李隆基正和武将哥舒翰下棋,杨贵妃抱着自己的宠物在边上观战,眼见李隆基没几步就要输,贵妃灵机一动,不动声色间放下手中猧子,只见这小狗一跃而上棋盘,彻底乱了局面,一解皇帝输棋的窘境,龙颜大悦不说,在场所有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杨贵妃与这只爱狗的故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幅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传出自唐代宫廷画家周昉之手的《簪花仕女图》。周昉生活在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是皇帝的御用画家,擅长画人物,尤以“仕女画”冠绝古今,据说还画过《妃子教鹦鹉图》等作品,描绘的正是杨贵妃驯养鹦鹉的故事。虽然今天所见《簪花仕女图》多半是后世摹本,但一定程度上依旧可视作盛唐宫廷景致的写照。画面上,左右两侧,各有两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小狗,正在欢脱地奔跑,与安静的贵妇相映成趣,整个画面因之生气盎然。
这样的长毛小狗还见于台北故宫所藏一幅古画,名曰《唐人宫乐图》。画面上,十位穿着富丽的宫廷仕女,围坐一张巨型几案边,或拨弄琵琶,或弹琴吹笛,或饮酒啜茗,气象升平,氛围恬静。就在整幅画面最近处的中央位置,端卧着一只黑色小狗,旁若无人,正慵懒地打盹儿,“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这诗句竟仿佛是对这一幕的形容。“红毯”是红丝线织成的茸毯,颜色鲜明,质地轻柔,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为名贵,工序极其烦冗,造价相当高昂,白居易写过一首《红线毯》,称“一丈毯,千两丝”,意在抨击当时宫廷的蚕桑之费,也道出其价格不菲的事实。白雪猧儿和红线茸毯两相映衬,将宫廷之内奢华、静谧甚至于无聊的气氛尽数托出。当时民间流传一曲《倾杯乐》,曲辞中形容一位贵家小姐,“玉钗坠,乌云髻,十指如玉体似雪”,这样的闺秀,平日并无营生,逗闷子办法也不多,其中便有一项是“爱引猧儿鹦鹉戏”,可见猧子和鹦鹉在当时,都受到上流阶层的喜欢。
猧子身价不菲,也成了当时达官贵人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敦煌文书中保留着一份唐朝礼物种类清单,其中就有“送猧子”这一条。这名字出现在古代西北地区的写本上,正暗示了此物的来路。《旧唐书》里提过,高昌国(位于今吐鲁番)国王麴文泰曾向唐朝皇帝进贡雄雌小狗各一只,高六寸,长一尺有余,性格活泼,灵活乖巧。史官还特别强调,这狗来自遥远的拂菻国(拜占庭帝国),是中国本土所没有的。一向热爱舶来品的唐朝宫廷,自然对这只远道而来的“小狗”趋之若鹜,“拂菻狗”也自此风行。
由故乡来到唐朝,“拂菻狗”要走过漫长的丝绸之路,西域地区便是其中一站,除了敦煌文书有记录,《簪花仕女图》上那样的“猧子”,也出現在吐鲁番地区唐墓发现的绢画,正被一个面相丰润、衣着光鲜的小男孩搂抱在怀里,显然也非寻常百姓所有,所谓“莺雏金镟系,猧子彩丝牵”,这些莺与犬都是需要金枝玉叶衬托的奢侈物,其实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不亲近。
唐朝之后,中国人对猧子的喜欢不曾减少,宋元明时代关于这种宠物的记录屡见不鲜,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其外来的身世渐被遗忘,到清代,《清稗类钞》关于其身世的说法,就变成“拂狗,较常狗倍小,今为京师土产”,此时拂菻猧子已摇身一变,成了本土出产的京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