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急性创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预防与救治是两个决定因素,救治方面主要是院外与院内两方面。目前对急性创伤的成因、预防及医院内的治疗研究较多,但在院外救援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因此,应多开展院外医疗救援的相关研究,掌握相关资料,为应对当前救援预案及事件的发生情况、可能造成的损失、应对中出现的错误及后果,应急反应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估风险、制定与修订所能采取的对策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预防与救治是两个决定因素,救治方面主要是院外与院内两方面。目前对急性创伤的成因、预防及医院内的治疗研究较多,但在院外救援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因此,应多开展院外医疗救援的相关研究,掌握相关资料,为应对当前救援预案及事件的发生情况、可能造成的损失、应对中出现的错误及后果,应急反应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估风险、制定与修订所能采取的对策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