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对"航空"字体的研究
40年代,前辈邮人天津已故集邮家孙宏琳先生,在天津邮票会会员活动会上,对"新疆木戳航空"邮票的研究,曾作过两次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发表在《天津邮刊》第一卷第二期上(现转载《津话邮坛》第116页)。他对"航空"的字体,有一段研究体会。他说:"已于剪下之暂作票,则非考查其字体及印色而不可。暂作票加盖字因系手戳,难免有粗细不同。然而其字体,当以三·斜一隶···为原则。三斜者即航·字右边一····横,而往右····上斜··。其·空字之宝····盖,及其工····字上横,亦····向右上···斜·。一隶··者·,即航字··之乙··,为隶··字体是也····(重点号是笔者所加)。"我以此为准则,鉴别过一些封、票、剪片,深深感觉到孙宏琳先生这种宝贵的经验,非常切合实际。
读者无妨借助这个辨别要点,再去对照图10至12的"航空"两字,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且再看图13,其中A系"航空"盖于"歪头"3角票上,对此前者已经描述过,不再赘述。B、C图中的1角和5分票,"航空"二字,就不是"三斜一隶"。据我判断,所盖的"迪化"邮戳全是伪造的。类似这样的"剪片",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偶有失察就会上当。图14是盖得比较清晰的真票,现附录于后,或许对分辨"新疆木戳航空",有所帮助。
总之,对"新疆木戳航空"邮票、实寄封、剪片的鉴定,难度很大。但如我上述的几个基本条件,应该加以了解和推敲研究,而且还要多接触实物(包括清晰的图片),才能慢慢悟出道理来。
最后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研究心得,不一定全都正确,希请读者有分析地采用。
四、结语
陆游先生文中提出一个有趣问题:"六枚信封的寄件者虽多有不同,唯迪化销票日戳戳号皆相同(笔者按:为迪化甲),说明原由同一邮局寄出。而收件者虽不尽相同,天津到达戳号者都均为十一甲,似应理解为由一个投递局投递,不知具体情况是否属实。昔年天津曾否确有如此商号,也有待当地集邮家进一步查证。"对迪化情况我并不了解,但对天津在1933年前邮政支局分布情况,多少还知道一些。
天津11支局座落于旧英祖界中街(即今解放北路)。当时并不负责受理航空邮件总包接收事务。该业务是由东站总局办理。六件信封的收件者已无法查对,但可以肯定一点,信封上的地址确实都有。如:陆文封一的"北门西东远里",投递范围属北马路西头第三邮政支局;封二的"英租界385号"属11邮政支局;封三的"特二区大马路"(即今建国道),属特二区永安街第8邮政支局;封四及封五"××大街"(笔者:应为河北大街),属河北大街第6邮政支局;封六"北门外茶店口"(笔者按陆文漏掉一个口字),实有其名,与笔者旧居隔南运河相对,属北马路西头等二邮政支局。
按当时的邮局规章制度,即或总包在11支局分发,投递局不盖邮戳是不可能的。对此,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在利益所驱的情况下,迪化邮局的某个邮员,将伪盖"航空"邮票制成实寄封,利用职权之便,盖上"迪化甲"邮戳(注三),然后装入一个信封,再按正常航空邮件寄给天津11支局的某个邮员(这个人自然是同谋者)。东站邮局收到航空邮件,加盖分拣邮戳后,将属于11支局投递的发往该局。而这个职员是收件人,自有权利拆信,随即在每个信封上盖上11支局邮戳,于是大功告成。
由于当时作伪者并无多高邮识,所以对邮票的贴用、邮资的不符、邮戳的雷同等等,缺乏考虑才会留下这么多的疑点。
这个猜想似乎有点荒唐。读者可以姑妄听之,视为笑谈轻松一下脑子。
(注三)从目前存世的真"木戳航空"实寄封,多盖销"迪化乙或丙"字戳。盖"甲"字戳极少。(完)
责编/王建
40年代,前辈邮人天津已故集邮家孙宏琳先生,在天津邮票会会员活动会上,对"新疆木戳航空"邮票的研究,曾作过两次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发表在《天津邮刊》第一卷第二期上(现转载《津话邮坛》第116页)。他对"航空"的字体,有一段研究体会。他说:"已于剪下之暂作票,则非考查其字体及印色而不可。暂作票加盖字因系手戳,难免有粗细不同。然而其字体,当以三·斜一隶···为原则。三斜者即航·字右边一····横,而往右····上斜··。其·空字之宝····盖,及其工····字上横,亦····向右上···斜·。一隶··者·,即航字··之乙··,为隶··字体是也····(重点号是笔者所加)。"我以此为准则,鉴别过一些封、票、剪片,深深感觉到孙宏琳先生这种宝贵的经验,非常切合实际。
读者无妨借助这个辨别要点,再去对照图10至12的"航空"两字,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且再看图13,其中A系"航空"盖于"歪头"3角票上,对此前者已经描述过,不再赘述。B、C图中的1角和5分票,"航空"二字,就不是"三斜一隶"。据我判断,所盖的"迪化"邮戳全是伪造的。类似这样的"剪片",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偶有失察就会上当。图14是盖得比较清晰的真票,现附录于后,或许对分辨"新疆木戳航空",有所帮助。
总之,对"新疆木戳航空"邮票、实寄封、剪片的鉴定,难度很大。但如我上述的几个基本条件,应该加以了解和推敲研究,而且还要多接触实物(包括清晰的图片),才能慢慢悟出道理来。
最后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研究心得,不一定全都正确,希请读者有分析地采用。
四、结语
陆游先生文中提出一个有趣问题:"六枚信封的寄件者虽多有不同,唯迪化销票日戳戳号皆相同(笔者按:为迪化甲),说明原由同一邮局寄出。而收件者虽不尽相同,天津到达戳号者都均为十一甲,似应理解为由一个投递局投递,不知具体情况是否属实。昔年天津曾否确有如此商号,也有待当地集邮家进一步查证。"对迪化情况我并不了解,但对天津在1933年前邮政支局分布情况,多少还知道一些。
天津11支局座落于旧英祖界中街(即今解放北路)。当时并不负责受理航空邮件总包接收事务。该业务是由东站总局办理。六件信封的收件者已无法查对,但可以肯定一点,信封上的地址确实都有。如:陆文封一的"北门西东远里",投递范围属北马路西头第三邮政支局;封二的"英租界385号"属11邮政支局;封三的"特二区大马路"(即今建国道),属特二区永安街第8邮政支局;封四及封五"××大街"(笔者:应为河北大街),属河北大街第6邮政支局;封六"北门外茶店口"(笔者按陆文漏掉一个口字),实有其名,与笔者旧居隔南运河相对,属北马路西头等二邮政支局。
按当时的邮局规章制度,即或总包在11支局分发,投递局不盖邮戳是不可能的。对此,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在利益所驱的情况下,迪化邮局的某个邮员,将伪盖"航空"邮票制成实寄封,利用职权之便,盖上"迪化甲"邮戳(注三),然后装入一个信封,再按正常航空邮件寄给天津11支局的某个邮员(这个人自然是同谋者)。东站邮局收到航空邮件,加盖分拣邮戳后,将属于11支局投递的发往该局。而这个职员是收件人,自有权利拆信,随即在每个信封上盖上11支局邮戳,于是大功告成。
由于当时作伪者并无多高邮识,所以对邮票的贴用、邮资的不符、邮戳的雷同等等,缺乏考虑才会留下这么多的疑点。
这个猜想似乎有点荒唐。读者可以姑妄听之,视为笑谈轻松一下脑子。
(注三)从目前存世的真"木戳航空"实寄封,多盖销"迪化乙或丙"字戳。盖"甲"字戳极少。(完)
责编/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