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情缘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85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7年前,法国女孩和中国小伙在西子湖畔定情,却最终无奈分离。
  57年后,法国奶奶和中国爷爷终于修成正果,在中秋前一天喜结连理。
  新郎叫袁迪宝,今年82岁,厦门人,新娘叫李丹妮,今年83岁,法国人,虽然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但心中永远忘不了那个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杭州。
  这个月底,新婚二老打算重回杭州,这个见证这段异国情缘的人间天堂。
  情定西子湖畔
  1953年,25岁的厦门人袁迪宝,经过几年埋头苦读,终于考上了浙江医学院。没多久,在鼓浪屿鸡山路1号,在当时被视为“大龄青年”的袁迪宝,和姐姐介绍的护士黄秀雪结为夫妇。一个月后,袁迪宝独自赴杭读书。
  他不会想到,在杭州,他会遇到一位用一辈子来爱的女人。而她,是他的老师。
  她叫李丹妮,中法混血儿,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李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肤雪白,五官精致。当时才26岁的她,精通法、英、俄、中四国语言,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在学校里,袁迪宝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一进教室,就看到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多年后,李丹妮仍对她和袁迪宝初次见面的情景记忆犹新。
  年轻时候的袁迪宝,浓眉大眼,英俊潇洒。在班上,袁迪宝算是年龄最大的学生了。年龄相仿的他,和老师李丹妮,开始了亦师亦友的生活。
  因为袁迪宝的努力和聪明,李丹妮不时会买些书籍或生活用品相赠。对于老师的好意,袁迪宝心怀感激,却始终没有动过别的念头。
  1953年一个冬天的早晨,窗外飘起了雪花,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李丹妮悄悄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蓝色的毛衣。暖意和爱意,将寒冷挡在了窗外和心外。
  这对男才女貌的年轻人,情不自禁地相恋了。
  李丹妮最爱杭州的西湖。天气晴好的日子,她就会带上糖果点心,相约袁迪宝漫步西湖。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钟……这些如诗的名字,似画的风景,无不成为了他们日后最美好的回忆。
  李丹妮住在灯芯巷29号,袁迪宝时常会前去拜访,旧居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甜蜜。
  无奈分离半世纪
  相识、相知、相爱,若能相守,有情人终成眷属,该有多好。然而,袁迪宝差点忘了,他已经有了一位妻子。
  终于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自己已婚的事实告诉了李丹妮。李丹妮听后非常痛苦。这位中法混血女孩,骨子里有着法国人的浪漫多情,却也有中国人的传统与痴情。她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但袁迪宝不忍抛弃发妻。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随学校去了成都。
  离别在即,两人又一次相约花港观鱼。李丹妮剪下了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他心碎的眼神啊,几十年了,我从来不曾忘记。”李丹妮不知道,在袁迪宝的眼里,同样留下了她黯然的身影。
  这一别,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面。1956年4月,李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此去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离别之初,袁迪宝和李丹妮仍有书信往来。但文革开始后,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可能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袁迪宝的姐姐将丹妮的信,连同丹妮的金发、戒指,都小心烧毁了。
  文革结束后,这对仍深爱着对方的情人,再次提笔,给远方的爱人写信。然而,信还是被退了回来。
  唯一的联系方式中断了,从此,音讯全无。
  袁迪宝每次出差到杭州,还是必定要到丹妮的旧居前徘徊,寄托思念。
  而李丹妮则小心翼翼整理出所有袁迪宝曾经寄给她的旧信,每日诵读,并虔诚祷告来排解感情。此后她进入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攻读博士。但她一直未嫁。“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
  但两人都以为,这段缘分已了。
  迟来的信重续前缘
  1994年,袁迪宝的妻子不幸离世,远在法国的李丹妮却一直未婚。这份感情,真的只能永远深埋在心底吗?
  孩子们并不知道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直到今年春节,一位亲戚来拜年,偶然说起袁迪宝年轻时是个大帅哥,还差点娶了个外国老师,三儿媳欧阳鹭英这才向公公求证此事,已经82岁高龄的袁迪宝无奈地点了点头。
  这段凄美而深刻的异国情缘,连儿孙们都为之动容。欧阳鹭英劝公公,再写封信给丹妮老师吧。“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过世十几年了,你还要辛苦隐藏这份感情吗?”
  沉寂的心再次被唤醒。袁迪宝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了大洋彼岸。
  5月1日,终于从法国来了一封信。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这封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还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熟悉而陌生的容颜,再看看纸上熟悉的中文笔迹,老泪纵横。
  白发牵手
  急盼故地重游
  像年轻时一样,两位老人重新开始了书信往来。
  “亲爱的丹妮: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亲爱的迪宝: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亲爱的丹妮:如果你愿意,来厦门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孙们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孝敬的。”
  今年8月,袁迪宝的三儿媳去了法国,看望李丹妮。她还亲切地称呼丹妮为“丹妮妈妈”。
  9月18日,厦门高崎机场,袁迪宝捧着55朵玫瑰,他的三个儿子各捧着一束鲜花,翘首以盼。
  李丹妮在欧阳鹭英的陪同下走出机场出口。她不断问欧阳:“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
  可是,这份超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哪怕千言万语,在此刻都会显得多余。两位古稀老人望着对方,什么话也没说,就相拥在了一起。
  9月21日,袁迪宝和李丹妮走进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
  9月26日,儿子儿媳们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感觉非常非常好!儿子儿媳们都对我非常好!”新婚十多天来,李丹妮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梦里,她和袁迪宝真的生活在了一起。梦里,两人回到了孕育他们爱情的故乡——杭州。
  “我们打算忙完手上的事情后,就回杭州看看,大概这个月底吧。”李丹妮说。
  因为李丹妮的父亲是美院的教授,与林风眠先生熟识,所以这次到杭州,除了故地重游外,李丹妮还想联系办一次画展。
  “杭州是我们的福地,也是见证我们爱情的地方,一定得回来看看。”
其他文献
空气污浊环境  不仅指垃圾堆、臭水沟、化粪池等肮脏不洁的场所,也包括人群聚集的影剧院、歌舞厅、会场、商场内等场所。  人声嘈杂的环境   在固定空间里,单位面积内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谈话声、吵闹声汇合在一起构成很大的噪声。老年人若久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白天无声的环境   噪音有害健康,但如果环境过于安静,尤其是白天,周围一点声响都没有,容易使人产生不
期刊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任港街道城港社区吴艺林老人百岁生日那天别提多高兴了!那天一早,城港社区的干部们便带着鲜花水果来慰问吴老,他们还带着笔记本电脑,将上海世博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给老人看。在网上逛近一个小时的世博会,老人开心极了,她专注的神态及慈祥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吴老太生于上世纪初,上过私塾,是南通刺绣工艺美术师,经她亲手制做的高级丝绒制品曾出口前苏联等国家。退休之后,老人还很热心社会公
期刊
日前,“永远的辉煌”——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中央直属单位共59支合唱团相聚南湖,放声高歌。  “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是由文化部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99年,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以“永远的辉煌”为主题,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它也是文化部保留的唯一一个文化品牌活动。迄今为止,文化部与北京、山东、广东、河北、海南、
期刊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全国高健委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书画赛颁奖仪式暨优秀作品展,日前在西安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此次书画交流活动共征集作品529幅。其中书法284幅;国画211幅;篆刻33幅。经由著名书画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等多方面的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200件。其中金奖
期刊
凌晨6点,彭水县连湖镇樱桃村文昌沟,10岁的朱鸿磊醒了。  他麻利地将穿了近一周的衣服套上,赶紧来到一墙之隔的厨房生火做饭,借着灶膛里的火光温习一下功课。饭好后,他叫醒了患病的爷爷。朱鸿磊的动作必须要快,因为上学还有近5公里的山路要走。  清晨6点,朱鸿磊在一阵急促的门板敲击声中惊醒了。他知道,这是爷爷在叫他起床了。  他揉了揉眼睛,屋内漆黑一片。拉亮电灯,一只灰色的松鼠嗖的一声,从没有玻璃的窗户
期刊
46年,16790天,这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可对北流市扶新镇茂化小学猫脚分校教师何金礼来说,经历过这些日日夜夜后,他与他爱的学校相伴相守得还不够。如今已退休三年的他,每天仍在临时充当教室的自己家里努力教学,将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民宅传来读书声  教师原是退休人    位于两广交界处大山上的猫脚自然村,一栋低矮的民居里,传来了整齐的读书声。屋内摆着十多张破旧的课桌椅,墙壁上倚放着一块
期刊
近日,在浙江省萧山老年大学学画近20年的80岁老人汪国芬收罗自己多年的作品,再经修整创作,出了一本画集。  汪国芬自1955年调入萧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开始学画,二十年过去了,时值80周岁之际,收集20年来书画佳作,集成名为《一得集》的画册。该画册封页是丰收的葡萄,封二左下是摘自老子《道德经》的名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期刊
“她丈夫去世16年了,她一直伺候婆婆从没甩过脸子,真是难得!”67岁的辛克芳照料瘫痪的婆婆代桂娥20多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而辛克芳的老街坊介绍,辛克芳与瘫痪在床的婆婆同床13年,晚上拉着老人的手入睡,为婆婆按摩活动筋骨,婆婆耳背就练就大嗓门给婆婆唱歌听,这一对老人既是婆媳又是朋友,周围邻居都交口称赞。  照顾瘫痪婆婆20多年  辛克芳40岁那年,其公公不幸患上脑血栓偏瘫了,虽然辛克芳耐心照料,但
期刊
长春市南湖游泳区的丁字桥已经消失若干年了,40多年过去了,每到这里,望着一波湖水,心中对丁字桥的怀恋总会油然而生,那抹不去的记忆已经深深刻在脑海里了。  1966年,一场堪称史无前例的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  1967年,我们这些无课可上,又无派别的初中生们整日无所事事,去南湖游泳就成了我们的消遣。  时值盛夏,长春市对外开放的游泳池人满为患,能够解暑又能游泳的南湖就成了一个天然大浴场,而丁字桥就是
期刊
腊月二十六,张有才老汉的独生儿子张大鹏和儿媳李慧从打工的城市深圳回家过大年,儿子媳妇都说深圳经济发达,教育质量也高,回来前已经联系好了学校,让小川川转学去深圳。尽管老两口恋恋不舍,但是为了宝贝孙子的前途,只好硬着心肠答应下来。  正月初九送走儿子一家,十六这天张有才就随着本村的建筑队去了济南的工地干活了。尽管身子骨挺硬朗,毕竟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当工头的远房侄儿安排他和刘长江看工地,管吃管住,每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