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设计史》在高校设计专业中属于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对于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中外设计史》时不仅可以把它当成设计方面的工具书,还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这门课程虽为专业必修课,但边缘化现象较突出,“教”与 “学”两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梳理世界设计中各个流派、风格,以及重要的人物、事迹,将整个世界的设计发展演变过程勾勒出来,通过梳理这些文明让学生触摸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夯实设计理论知识。由于这门课程偏向理论,授课时间又非常有限,导致其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束缚,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并且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中外设计史》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时安排不足
通过分析各高校目前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多数高校都在大量缩短设计史的授课时间。与此同时,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却在逐年的增多。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需要面临更多的学生,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同时也会降低授课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抽出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很难将知识点讲解的非常透彻,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理解困难,能记住的东西很少,老师整堂课下来也会感到非常吃力。
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每一种设计的诞生都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经常会表现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解流派背景时,常常会出现讲不出风格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发展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世界史相关内容的典故,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历史地图和时间轴,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加深对《中外设计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计划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很多教师都习惯用语言灌输的方式讲解,这种铺面被的讲课方法,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在进入了大四的学习之后还依然弄不清基础的设计名词以及“立体主义”,“包豪斯”等相关的设计流派,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有效的落实。有的学生虽然有了設计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是“跟着感觉走,一问三不知”,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教师就需要考虑教学改革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喜欢能够表达自我想法的课程,反而对纯理论讲述的课程较为抵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学生讲、老师听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们自由分组,每个组员合理分工,负责做PPT的,负责找试论资料小故事的,负责找图片的,负责上台讲述的等等。在学习“秦砖汉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泗水捞鼎”这个成语来展开对画像石的研究。即学习了画像石上的纹样画的是什么,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采取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另外,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与时代接轨,多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增加图片的展示和视频、微课堂、纪录片展示的环节,这样一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中外设计史》对于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学生对史论课并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临时抱佛脚,迫于考试挂科的压力,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将各个设计风格与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放置到历史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在设计时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结合现代的设计案例上,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设计史的重要性上,同时还要有意识的积极与学生分享设计师是怎样将不同的设计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的中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史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在讲授波普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讲授美国总统奥巴马选举时的故事,奥巴马曾在制作竞选海报的过程中加入了波普风格,利用美国人的怀旧心理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支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对此教师要合理的应用这些元素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设计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要想摆脱《中外设计史》教学中的困境,首先就要分析《中外设计史》在教与学中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的办法,另外在《中外设计史》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纯理论教学,要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实践和互动环节,与时代接轨,寻找新角度的切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时安排不足
通过分析各高校目前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多数高校都在大量缩短设计史的授课时间。与此同时,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却在逐年的增多。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需要面临更多的学生,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同时也会降低授课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抽出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很难将知识点讲解的非常透彻,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理解困难,能记住的东西很少,老师整堂课下来也会感到非常吃力。
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每一种设计的诞生都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经常会表现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解流派背景时,常常会出现讲不出风格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发展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世界史相关内容的典故,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历史地图和时间轴,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加深对《中外设计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计划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很多教师都习惯用语言灌输的方式讲解,这种铺面被的讲课方法,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在进入了大四的学习之后还依然弄不清基础的设计名词以及“立体主义”,“包豪斯”等相关的设计流派,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有效的落实。有的学生虽然有了設计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是“跟着感觉走,一问三不知”,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教师就需要考虑教学改革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喜欢能够表达自我想法的课程,反而对纯理论讲述的课程较为抵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学生讲、老师听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们自由分组,每个组员合理分工,负责做PPT的,负责找试论资料小故事的,负责找图片的,负责上台讲述的等等。在学习“秦砖汉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泗水捞鼎”这个成语来展开对画像石的研究。即学习了画像石上的纹样画的是什么,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采取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另外,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与时代接轨,多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增加图片的展示和视频、微课堂、纪录片展示的环节,这样一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中外设计史》对于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学生对史论课并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临时抱佛脚,迫于考试挂科的压力,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将各个设计风格与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放置到历史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在设计时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结合现代的设计案例上,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设计史的重要性上,同时还要有意识的积极与学生分享设计师是怎样将不同的设计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的中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史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在讲授波普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讲授美国总统奥巴马选举时的故事,奥巴马曾在制作竞选海报的过程中加入了波普风格,利用美国人的怀旧心理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支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对此教师要合理的应用这些元素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设计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要想摆脱《中外设计史》教学中的困境,首先就要分析《中外设计史》在教与学中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的办法,另外在《中外设计史》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纯理论教学,要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实践和互动环节,与时代接轨,寻找新角度的切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