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老人一句话,感动天下中国人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岁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仨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
  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其他文献
百岁老党员夏征农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他俩相敬相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相容,相互认知和理解,相互尊重和爱护,相互信任和体谅。那么,老年夫妻怎样才能心理相容呢?纵观恩爱夫妻的经验,似可归纳为三点:  心理“磨合”夫妻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完全一样,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不断“磨合”,才能相互适应。应该尊重和允许对方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有条件的应当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去,共享
期刊
敖鲁古雅——一个陌生而古老的名字,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个只有200多号人的微型族群。  在内蒙古,在大兴安岭深处, 这个曾经远离尘世,以狩猎、养鹿为生的族群中的大多数人,于几年前放下猎枪走出大山的同时,也还有人固守着古老的放牧驯鹿方式,饲养着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他们在大山和新居之间穿梭,在原始生活和现代文明之间徘徊之际,也把这个族群“
期刊
求学的时候,看着斗字不识的父母为了我能接受高等教育掰着指头过日子,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赚更多的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怀着这份对父母的愧疚与感恩,我一路不停歇,考大学,考研;工作后努力向上评职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一次次放弃了节假日与父母的团聚。  然而当我终于能拿到足以养活自己并能让父母过上富足生活的薪水,兴致勃勃地举着车票想让两位老人走出山沟看看精彩世界的时候,才发现
期刊
没有谁比唐寅更懂花惜花了。  我以为。  唐寅之爱花,堪比庄周之爱蝶,刘伶之爱酒,李白之爱月。爱之切,赏之不足,遂歌之咏之,传模移写,透过线条墨点文字见其精气神。  对唐寅的记载,如下三条不可不提:  [明史]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
期刊
以一抵二  甲:“我家只有我和太太两人,任何时候都采取表决方式,总是不分上下;不过从最近开始,我投票时总是失败。”  乙:“为什么?”  甲:“她怀孕了,算两票。”    驴与马  夫妇俩吵得很凶,吵到后来,丈夫觉得后悔了,就把妻子带到窗前,看一幅不平常的景象──两匹马正拖着车往山上爬。  丈夫:“亲爱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马那样一起拉,拉上人生的山顶?”  妻子:“我们不可能像两匹马那样一起拉,因
期刊
有一位老人,一生靠修鞋维持生活。他的修鞋摊安置在当时美国的波士顿法院门外的大街上。  老人在法院门外修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法院开庭,他总是收起鞋摊,随着人流进入法院,去观看各种案件的审判。   一天早晨,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悔意的年轻人被带进法院。凭修鞋老人多年的经验,这个青年又是一个在公共场所酗酒闹事者。那时候,在麻省的法律中,“酗酒闹事”只是一种轻微的罪行,只需被告人委托别人交一小笔保释金,
期刊
酷爱亲身觅奇石的人都知道,每年的8月至10月是捡奇石的好时光,因为这个时候的大河小河,水都比较浅,石头有的露出水面,不露出水面的石头在水底,如有图案也容易看清楚。我县近几年来开发新区,需要大量砂石,投资商自然向河里要,他们动用挖机成片成片地把河床里的砂石淘上岸备用,这就给我们收藏奇石的人造就了大好时机。沉睡河床底下千年、万年、亿年的奇石得见天日。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抢救”奇石刻不容缓,如不及时发掘,
期刊
法律公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为数不少的老人并不十分明了。实际上,这与广大老年人密切相关,例如遗嘱、继承、赠与等公证。   广东省公证处赵萍公证员说:不少老年人因为生前没有及时办理遗嘱公证,出现了后代对财产继承的争议和纠纷。这些老人家以为,自己写好了遗嘱放进箱子里,待自己过世后,子孙自然会按遗嘱内容办理一切的,岂知当发生纠纷时,法院是很难受理这样一些缺乏公证程序的遗嘱的。因为随着社
期刊
长白参仙  上如嫦娥月仙,  金袖长舒翩翩。  下似波斯舞女,  曼妙惊艳人间。    求征奇思妙辞  友人赠参一株,形态怪异,启人遐思。堂主先诗一首,意在抛砖引玉。诚望来访宾朋,兴赐锦囊珠玉,以彰显长白参仙之盍世风韵。  葆楝堂主人  2008年10月1日
期刊
没有高墙、没有电网、没有哨兵,这就是丹麦的开放式监狱。  丹麦全国共有监狱14座,只有4座是传统的封闭式监狱。犯人宣判之后,首先考虑投入开放式监狱服刑,只有那些暴力倾向严重、刑期很长以及自愿要求到封闭式监狱服刑的犯人才送到封闭式监狱。  开放式监狱的制度十分宽松,惟一的硬性要求是犯人晚上必须住在这里。他们可以接受狱内分配的工作,也可以在社会上自找工作,都会挣到工资。有的犯人选择学习,学习视为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