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青年艺术家陈卓近年来致力于通过雕塑、陶艺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对公共艺术形态与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地探寻,并在自身研究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样式。作为一名“80后”的新锐艺术家,陈卓既具备“80后”共有的经验与敏锐,也有着同龄人鲜有的成熟与内省。艺术家在美院系统所受的专业教育与多年的专业从教经历塑造的“学院派”,与其随性、洒脱的人生态度所历练的“生活态”之间自由穿行。这种“张弛之道”在其作品中清晰呈现。陈卓的作品主要运用陶瓷材质进行表现,但不同于一般陶艺的工艺特征,更强调的是在观念层面的“雕”与“塑”,陶瓷的质感作为结果服从于雕塑造型的本质。在此,陈卓的艺术似是运用一种公共艺术媒材传递一种自我的思维判断。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回忆系列”与“寓言系列”,前者关乎“寻找”,后者凸显“判断”。陈卓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中传递着她对“人如何存在于时间与世界中”的艺术审思。
相较于《80后真空》系列作品的温和叙事,《寓言》系列作品则显得更具某种魔幻与荒诞意味。在当代艺术创作中,“80后”艺术家对“异质同构”式的艺术表现似乎有着某种集体经验式的认同。在造型艺术中,人与物的结合便是一个典型的创作现象。显然,这种创作方式与文学中的“传奇”与“志异”体裁“幻觉现实”的独特方法,有着某种共通性,而在视觉艺术层面突出的体现便是象征与寓意的表达。陈卓的作品亦在此一方面展开其特有的思考。其作品《寓言》系列中出现诸多“人首鸟身”、“人兽同体”的形象,以寓言与讽喻式的观看角度,以想象与超现实的思维张力来揭示和反衬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无稽,陈卓认为“人总是活在虚假的个性之中,无法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本质,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总是存在着差异。只有清楚内心,放松个性的束缚、真诚地尊重内心,才能照亮生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放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存在与人性本质的悖逆促成陈卓艺术思考与创作的初衷。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过于“现实”,而导致正向书写的现实主义表达起来显得无能为力,而逆向的思维与表现却总能恰如其分的指向事物的本质。缘于此,陈卓找回了艺术寓言这种久违的超现实态度来正话反说,以异化的躯体作为直观主题来观照真实的世界,用隐喻与讽喻的修辞来呈现客观的现实。正像本雅明认为那样“艺术内在的寓言式属性赋予其思辨能力,它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下严肃地中心发现自身。”也正是在此层面上,陈卓艺术作品的寓言性表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力量与理性品格。
显然,这位思维敏锐、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近期,陈卓开始以陶瓷、金属等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塑和装置的创作与尝试,以期通过作品引发观者对人生、对信仰的再思考。对于陈卓新的作品,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相较于《80后真空》系列作品的温和叙事,《寓言》系列作品则显得更具某种魔幻与荒诞意味。在当代艺术创作中,“80后”艺术家对“异质同构”式的艺术表现似乎有着某种集体经验式的认同。在造型艺术中,人与物的结合便是一个典型的创作现象。显然,这种创作方式与文学中的“传奇”与“志异”体裁“幻觉现实”的独特方法,有着某种共通性,而在视觉艺术层面突出的体现便是象征与寓意的表达。陈卓的作品亦在此一方面展开其特有的思考。其作品《寓言》系列中出现诸多“人首鸟身”、“人兽同体”的形象,以寓言与讽喻式的观看角度,以想象与超现实的思维张力来揭示和反衬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无稽,陈卓认为“人总是活在虚假的个性之中,无法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本质,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总是存在着差异。只有清楚内心,放松个性的束缚、真诚地尊重内心,才能照亮生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放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存在与人性本质的悖逆促成陈卓艺术思考与创作的初衷。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过于“现实”,而导致正向书写的现实主义表达起来显得无能为力,而逆向的思维与表现却总能恰如其分的指向事物的本质。缘于此,陈卓找回了艺术寓言这种久违的超现实态度来正话反说,以异化的躯体作为直观主题来观照真实的世界,用隐喻与讽喻的修辞来呈现客观的现实。正像本雅明认为那样“艺术内在的寓言式属性赋予其思辨能力,它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下严肃地中心发现自身。”也正是在此层面上,陈卓艺术作品的寓言性表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力量与理性品格。
显然,这位思维敏锐、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近期,陈卓开始以陶瓷、金属等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塑和装置的创作与尝试,以期通过作品引发观者对人生、对信仰的再思考。对于陈卓新的作品,我们也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