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节水灌溉技术》课程特点,针对目前高职节水灌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时间安排、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实践环节及加强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习效果。
节水灌溉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历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不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此形势背景下,全国农业、水利类大专院校肩负历史使命,不断面临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生产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快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课程简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节水灌溉技术是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园林节水灌溉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在水利施工及管理单位从事节水灌溉设计规划、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等工作。
水利专业实行的是“以岗导学、教产融合”“2 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进行真实的生产实践,培养其适应岗位、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节水灌溉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即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由理论讲授和集中实训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讲授环节66学时,主要是使学生对节水灌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了解节水灌溉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各种节水灌溉形式的特点与应用;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满足生产要求的节水灌溉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集中实训2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学习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安装于运行管理,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教学学时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灌溉原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水资源的紧缺,使其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给灌溉科学提出新的要求。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在节水灌溉课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充实。除讲解灌溉排水工程的基础理论外,还需加入近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北方干旱地区,尤其应补充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以及灌区信息化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应用。但是,目前的教学学时已由最初的90学时加3周实训减少到66学时加2周实训,很难将这些内容讲述完整。
2.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改进
课程开设以来,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而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多与实际工程相联系,上课时若不能结合工程案例,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授课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理论设计与工程图片为主,缺乏精品动态多媒体课件。如何将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迅速地转化成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是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实训场地匮乏,实践机会不够
目前,校内只有一个节水灌溉实训室,开设的实训内容主要为喷灌、滴灌系统认识,管材、管件的连接安装。校园内已覆盖节水灌溉,日常处于运行状态,学生可在校园内参观灌溉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对一套完整灌溉系统进行设计并施工的实践机会以及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认识实践。
4.生源不足,学生质量下降
随着近年来本科门槛降低,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很大冲击,尤其是农业院校及涉农专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常不受学生及家长青睐,直接体现在报考情况不理想,生源质量逐步下降。面对这部分理论基础弱,理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
1.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与内容以往课程的安排是首先进行灌溉理论的学习,然后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对所学的理论进行串连、应用与总结,最后进行期末考试。对学生来说,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环节相对来说安排地时间紧、任务重,完成较为吃力,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消化,甚至有些同学为了完成设计而互相抄袭,最终导致教学目的难以实现。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科学地融入相应的理论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并阶段式地提高任务难度,直至完成整个灌溉工程的设计项目,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及时给予对应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内容,作物需水量部分可适当简化;增加渠道防渗新型材料、管材管件、灌水器等新设备和先进施工技术的介绍;增加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模式的学习,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增加设施农业灌溉等内容,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板书为主,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板书 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式推导、过程推演等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带领学生边思考邊推导;对于需要向学生展示的仪器设备、管材管件、施工过程等实际工程内容,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得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
节水灌溉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历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不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此形势背景下,全国农业、水利类大专院校肩负历史使命,不断面临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生产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快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课程简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节水灌溉技术是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园林节水灌溉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在水利施工及管理单位从事节水灌溉设计规划、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等工作。
水利专业实行的是“以岗导学、教产融合”“2 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进行真实的生产实践,培养其适应岗位、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节水灌溉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即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由理论讲授和集中实训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讲授环节66学时,主要是使学生对节水灌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了解节水灌溉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各种节水灌溉形式的特点与应用;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满足生产要求的节水灌溉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集中实训2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学习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安装于运行管理,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教学学时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灌溉原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水资源的紧缺,使其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给灌溉科学提出新的要求。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在节水灌溉课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充实。除讲解灌溉排水工程的基础理论外,还需加入近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北方干旱地区,尤其应补充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以及灌区信息化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应用。但是,目前的教学学时已由最初的90学时加3周实训减少到66学时加2周实训,很难将这些内容讲述完整。
2.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改进
课程开设以来,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而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多与实际工程相联系,上课时若不能结合工程案例,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授课效果不明显。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理论设计与工程图片为主,缺乏精品动态多媒体课件。如何将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迅速地转化成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是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实训场地匮乏,实践机会不够
目前,校内只有一个节水灌溉实训室,开设的实训内容主要为喷灌、滴灌系统认识,管材、管件的连接安装。校园内已覆盖节水灌溉,日常处于运行状态,学生可在校园内参观灌溉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对一套完整灌溉系统进行设计并施工的实践机会以及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认识实践。
4.生源不足,学生质量下降
随着近年来本科门槛降低,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很大冲击,尤其是农业院校及涉农专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常不受学生及家长青睐,直接体现在报考情况不理想,生源质量逐步下降。面对这部分理论基础弱,理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改革内容与措施
1.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与内容以往课程的安排是首先进行灌溉理论的学习,然后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对所学的理论进行串连、应用与总结,最后进行期末考试。对学生来说,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环节相对来说安排地时间紧、任务重,完成较为吃力,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消化,甚至有些同学为了完成设计而互相抄袭,最终导致教学目的难以实现。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科学地融入相应的理论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并阶段式地提高任务难度,直至完成整个灌溉工程的设计项目,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及时给予对应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内容,作物需水量部分可适当简化;增加渠道防渗新型材料、管材管件、灌水器等新设备和先进施工技术的介绍;增加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模式的学习,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增加设施农业灌溉等内容,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板书为主,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板书 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式推导、过程推演等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带领学生边思考邊推导;对于需要向学生展示的仪器设备、管材管件、施工过程等实际工程内容,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得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