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回顾与比较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oy1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当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保障基本需求。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
其他文献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式,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其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学习老一辈史学家的睿智和理论勇气,结合当今的历史认识和研究对象,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提出新的见解和结论,这是提高当今中国史学品格的关键;对中国古代史学遗产研究、总结、继承,不仅可以充实当今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从不
中国八大的召开和会议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当代中国史是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以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是中国通史的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包括台港澳地区史)部分,现已成为一门日益引起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广泛关注的显学。
期刊
经济发展在量的方面表现为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在质的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技术、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四个方面。对台湾产业结构演进而言,外部因素(主要是对外贸易与外来投资及对外投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台湾产业结构正在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未来还将强化这一趋势。
期刊
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共八大召开50周年学术座谈会”,现将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们的部分发言摘登于此(按发言先后为序),以飨读者。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
建立一个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在主体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实现毛泽东的平等理想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基础,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政治平等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保障,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平等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发扬人民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社会平等是指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人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口述史料在历史纪实著作中被广泛引用、口述史著作大量问世,但就口述史学界而言,虽然学术事业的体制化和规范化受到重视,对中国口述史活动的评估和基于这种评估的实证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基本止步于重复旧有的评述或对西方理论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