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机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教师通过对小学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拓展应用的探索,以期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和提高核心素养的场所。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7-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12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教师夸夸其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仿佛是学习的机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提出了小学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紧密联系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感染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产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比比谁画得好”这样一个游戏教学情境。教师分别报出锐角、直角、钝角的三角形,学生按要求依次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时教师提出: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该怎样画?学生费了很大的劲都没能成功。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三角形与其内角和有密切关系,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自然有解决问题的兴趣,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为探究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展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为,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并且这个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探究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
当学生遇到通过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不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给学生留下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润物细无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个体探究转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多维互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真正活跃起来。
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这一课时,出示问题后,教师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了直尺、圆纸片、细绳等材料,让学生探索圆的周长,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合作学习。接受任务后,学生开动脑筋,动手操作,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得出了圆的周长,有的用“绕绳”的方法得到了圆的周长,还有的通过计算的方法算出了圆的周长。每个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人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凭借个体与集体的智慧,在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三、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交流展示,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疑惑充分展示或暴露出来。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查漏补缺。教师要提醒学生,前面学生已经发表过的观点、意见,不要重复表达。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调控全局,积极参与到交流评价活动中去,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交流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差错,帮助学生梳理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归纳总结,就是在交流展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結果进行梳理,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逐步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优化方法,形成最终结论。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以及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并概括出结论;对于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学生又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关键环节、适当时机,通过恰当点拨、提示,简明扼要地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规律或方法。整个过程,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灵感闪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练习巩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主要新授知识学完之后,为了让大多数学生把具体感性的知识提高到理性水平,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设计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力争达到以下要求: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拓展应用的题目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幸福感。恰当的课堂拓展与延伸,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秀红.“递进式·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师,2014(14).
[2] 李艳平.小学数学“双自主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J].赤子(上中旬),2015(17).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7-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12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教师夸夸其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仿佛是学习的机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因此,教师提出了小学数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紧密联系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感染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产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比比谁画得好”这样一个游戏教学情境。教师分别报出锐角、直角、钝角的三角形,学生按要求依次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时教师提出: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该怎样画?学生费了很大的劲都没能成功。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三角形与其内角和有密切关系,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自然有解决问题的兴趣,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为探究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展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为,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并且这个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探究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
当学生遇到通过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不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给学生留下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润物细无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个体探究转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多维互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真正活跃起来。
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这一课时,出示问题后,教师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了直尺、圆纸片、细绳等材料,让学生探索圆的周长,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合作学习。接受任务后,学生开动脑筋,动手操作,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得出了圆的周长,有的用“绕绳”的方法得到了圆的周长,还有的通过计算的方法算出了圆的周长。每个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人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凭借个体与集体的智慧,在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三、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交流展示,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疑惑充分展示或暴露出来。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查漏补缺。教师要提醒学生,前面学生已经发表过的观点、意见,不要重复表达。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调控全局,积极参与到交流评价活动中去,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交流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差错,帮助学生梳理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归纳总结,就是在交流展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結果进行梳理,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逐步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优化方法,形成最终结论。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以及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并概括出结论;对于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学生又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关键环节、适当时机,通过恰当点拨、提示,简明扼要地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规律或方法。整个过程,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灵感闪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练习巩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主要新授知识学完之后,为了让大多数学生把具体感性的知识提高到理性水平,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设计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力争达到以下要求: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拓展应用的题目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幸福感。恰当的课堂拓展与延伸,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秀红.“递进式·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师,2014(14).
[2] 李艳平.小学数学“双自主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J].赤子(上中旬),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