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从哪儿来?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土堆藏宝贝


  三星堆为什么叫三星堆?是真的有三颗星星吗?其实,三星堆文化的命名遵从的是“小地名原则”,即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一般是村名)作为名称。因为大地名包含的地域面积比较大,往往一个县就可能会出现同时代的多个考古学遗址,所以使用大地名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故而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所在的村名命名的。
  三星堆所在的村子原来叫三星村,该村得名是因为在村子周围分布着三个略显突兀的小土堆,其排列宛若天上的三颗星星。在这三个小土堆北面,是形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台地。站在更高处俯瞰,三个小土堆和月亮湾台地恰好形成景观,被当时风雅的读书人称作“三星伴月”。
  最早发现三星堆文化遗物的人是广汉县(今广汉市)农民燕道诚、燕青保父子二人。1929年,他们在挖水渠时误打误撞发现了三星堆的一处玉器窖藏坑,并从中发掘出了古代玉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最终引起英国传教士董笃宜的注意。董笃宜搜集了一些在坑中发现的玉器,交给了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1933年,该馆馆长葛维汉(美)联系了中国学者林名均。在林名均的召集下,考古工作者对该玉器窖藏坑附近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次发掘并没有发现三星堆的主体遗迹。而后,抗战爆发,葛维汉回国,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被迫中止。
1933年林名均组织的三星堆发掘活动现场

砖厂取土大发现


  20世纪70年代末,三星村加强基础建设,当务之急是修建一座砖厂。砖厂需要大量土壤作为制砖的原材料,为了取土方便,砖厂最好的选址就是突出于地表的高地土墩。于是,那三个略显突兀的小土堆成了原料用土的最好来源地。让人意外的是,工人们在从小土堆取土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消息传开后引来盗挖,当文物保护工作者排除万难赶来三星村准备考古发掘时,却只看到半个土堆。后来,经考古学家确认,那三个土堆其实只是古代城墙的残段。因为当时的城墙都是夯土而建,土中混入了各种生活垃圾,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的古城墙中可以看到很多陶器碎片。不过,在今天的三星堆遗址已经看不见这三座土堆了。
  1986年,三星堆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同时砖厂也在同一区域继续取土。此后,考古队发掘出20多处古代房屋遗址,由此证实三星堆遗迹所在地原本是一个古人类活动中心。不久后,砖厂工人在取土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玉器集中埋藏地,考古工作者顺着它发现了三星堆遗址中最重要的两个祭祀坑遗址。媒体报道的黄金面罩、黄金杖、青铜纵目面具,其他青铜器和象牙等文物,都出自这两个祭祀坑。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三星堆古城的轮廓逐渐清晰。
20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起运大立人

三星堆文化的前身演变


  作为古蜀文明的早期形态,三星堆文化从公元前18世纪初持续到公元前12世纪中。但三星堆并非最古老的古蜀文化,在它之前有距今4500~3700年的宝墩文化。在宝墩文化时期,古人类已经开始修筑城墙,兴建城市,甚至还修建了礼仪性建筑。宝墩文化的古城遗址散布在成都平原上,其中宝墩古城面积约60万平方米,鱼凫城约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今成都市郫都区)约31万平方米,紫竹古城近20万平方米,芒城和下芒城各约10万平方米。
  稻米种植技术传入四川,是宝墩文化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从此,四川大地开始进入稻米、小米的混作阶段:古人在排水情况好的旱地种植小米;在河流、湖泊边缘等水源丰富的农田种植稻米。不过,稻米种植十分依赖灌溉,因此在水利技术并不发达的上古时期,稻米种植面积并不大。直到战国末期李冰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成都平原有了稳定的水利灌溉,稻作才在成都平原推广开来,进而在四川盆地传播。
三星堆文化的前身

  作为四川盆地最古老的人类文化,宝墩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考古学家在什邡市桂圓桥发现了一处人类活动遗址,其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从出土遗物判断,这处遗址很可能是从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6000~5500年)迁徙而来的古人留下的。这样我们就能构建起四川盆地早期的古人类来源路径:茂县营盘山→什邡桂圆桥→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

三星堆文化的后续发展


  从遗迹遗物上看,三星堆文化末期可能发生了突然的变革。两个埋藏坑出土的青铜器都埋藏得十分草率,可能是为了应急保存,也可能是遭到了敌对势力的破坏。无论是何种原因,三星堆文化陡然崩塌并消失。与此同时,十二桥文化在今天的成都附近快速崛起。考古学家基于种种发现推测,当时的成都平原可能发生了一次迅速的政治权力转移。随着三星堆时代的落幕,以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主要遗存的十二桥文化逐渐兴起。十二桥文化的起止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2世纪中和公元前6世纪。从考古出土的遗物来看,十二桥文化使用的器物和三星堆文化有相似性,这说明十二桥文化部分继承了三星堆文化。
  十二桥文化消逝之后,青羊宫文化在四川大地上兴起,该文化从公元前5世纪中延续到公元前2世纪中。这一阶段的节点事件是公元前316年的秦并巴蜀,四川盆地被直接纳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之中。当然,文化相对政治有一定的惯性,富有古蜀特性的文化要素还继续保留了一段时间,直到汉帝国建立,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古蜀文化的大部分元素才逐渐融入之后的历史中。
  2021年新发现的祭祀坑,也许能将三星堆遗址的最后存在时间向后再延伸一些。如果这样,三星堆和金沙这两大遗址之间的关系就有待进一步研究。
左图:三星堆文化青铜像黄金面具。右图:十二桥文化黄金面具

一脉相承的本土文化


  有人说三星堆文化是外来文明,甚至是外星人留下的。三星堆文化的器物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于在三星堆出土的一些祭祀用的青铜器和中原文化常用的青铜礼器不同,于是有人炒作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明”。其实,三星堆文化依然是中国上古时期“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区域性文化之一。
  从三星堆文化的一些早期器物中,可以看到宝墩文化等巴蜀本土文化的影子。从三星堆的另一些器物中,又可以看到长江中游、鄂西及川东峡区的影响(如小平底罐、鸟头柄勺、圈足盘、束颈瓶和长颈壶)。一些器物甚至有中原文化器物的影子[如陶器、封口盉(hé)、鬶(guī)、觚(gū)、高柄豆、铜牌饰、铜铃、玉戈和牙璋]。因此,三星堆人并不是孤独居住在成都平原的“天外来客”,而是和相邻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形似长刀的商朝牙璋
三星堆牙璋与商朝牙璋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我们既不能夸大三星堆文化的特异性,认为其是外来文化,甚至是“外星人”,也不能否认三星堆文化的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未来三星堆遗迹古蜀文化的溯源会更加清晰,也许到那个时候才能还三星堆一个本来的面貌。
其他文献
介绍了在我校数学系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本科生讲授多元微积分的一些做法.特别强调向量值函数的微分学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积分的微元分析法,且举例说明如何把学生已掌握的线性代数和常微分方程知识引入多元微积分中来,得到有重要意义的结果.
近年,在二次曲线上的研究中,发现直角双曲线可以由它的内接三角形的垂心生成,且用射影几何的方法比用平面几何方法处理更自然、条理更清楚.在此基础上,用射影几何的方法得到一些直角双曲线的性质,给出了直角双曲线的其它生成方法.
期刊
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研究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仅带动了大地测量学本身的发展,也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应用。以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的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该领域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当前研究现状、近年来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于卫星重力和地球重力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逐年上
利用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地下848 m巷道内的Burris弹簧重力仪和地表LCR-ET20弹簧重力仪同期连续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对实验场地表和地下重力噪声水平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小于1.70 m Hz(对应周期约为9.8 min)时,地下重力噪声水平都要比地表低;特别是在重力仪敏感的信号频段(周期大于3 h的信号频段),地下848 m巷道内的重力噪声水平要比地表低约2个数量级,充分验
在Minitab软件的数据整理、数据计算规则下,以Minitab宏为框架,设计了一类控制图优化在统计学专业实践环节中的应用案例.既拓展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内容,也是对Minitab控制图绘制模块的功能补充.研究展示了功能性统计软件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以公共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为研究对象,每门课程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思政结合点进行详细分析,为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提供借鉴.教学实践表明,思政元素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剖析了当前地理实践力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不实、认知偏颇、解构浅薄等问题,认为需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认知中查找根源.并依据知行意和谐
《线性代数》中有些概念及性质较为抽象,直接的灌输式讲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分别针对向量组最大无关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方阵的相似对角化三个重要知识点,提出了形似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利用生活化的类比和设计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及性质内在的逻辑关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分析比较常用实变函数教材中有关连续基数集合并集性质的内容,确定出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出较为适用的证明方法.给出了翻转课堂方案设计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