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亲历者讲述 周恩来从没想过和杜勒斯握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4月,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中国和美国都参加了会议,其代表团团长分别是周恩来和美国国务卿福斯特·杜勒斯。会议结束后不久就传出两则花边新闻:一是说周总理与杜勒斯在会议休会时不期而遇,当周总理伸出手想与杜勒斯握手时,杜勒斯却旁若无人地离开了。二是说性勒斯勉强与周总理握手之后,随即掏出手帕,将手擦了又擦,然后把手帕揣进衣袋,以此羞辱周总理。谁知周总理一见,也掏出自己的手帕,将手擦了一下后随即把手帕丢进垃圾桶,同时还说了句“擦不干净了”,以此回敬杜勒斯。实际上,第二条“新闻”戏剧化演绎的色彩太浓,一看便知是编造杜撰的;而第一条“新闻”是否真有其事,后来却成了在国际上至今还有议论的未解之谜。
  美国记者重提此事
  我从1982年到1987年在新华社日内瓦分社任首席记者期间,有一天在万国宫休息室遇见美联社资深记者阿兰·斯克特。他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休息室靠门边的沙发前对我说,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杜勒斯就是在这个地点拒绝同你们的周总理握手的。我当时感到突然和意外。他看出我的疑惑,便解释说,他前两天刚看完一本回忆录《大权之所在》,该书是曾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团重要成员亚历克西斯·约翰逊所写,书中说约翰逊亲眼看到杜勒斯在万国宫休息室门旁遇到周恩来时,不顾周恩来已经伸出手,当面拒绝握手。
  自那以后,我也开始注意和研究到底有没有杜勒斯当面拒绝同周总理握手这回事。为此,我请教时任我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常务代表、曾任周总理外事秘书的钱嘉栋大使。他提供新信息说,1985年任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王炳南刚出版了他的新书《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书中有一页专门谈这件事,应该说有权威性。
  有关王炳南的说法
  我后来设法找到王炳南在1985年出版的这本书。王炳南写道:“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始终在周总理左右。开会时,每次都是我陪着周总理入场。事先,我对于从哪个门进去,座位在哪里,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我在前引路,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跟着我一直进入我们的座位。中美两国的座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相距很远。国联大厦会议大厅有好几个入口,我们同美国代表团不是同一个门进人会场,不可能碰到一起。会议中间休息时,我们代表团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而且,周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
  我拿着王炳南的书,找到美国记者斯克特,告诉他王炳南完全否定发生过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这件事后,将王炳南的书送给了他。
  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
  我后来也特别留意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才发现确实是正反两种意见纷然杂陈。
  持肯定意见的除了约翰逊在回忆录中的记述外,曾跟随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美国总统安全委员会成员约翰逊·霍尔德里奇也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日内瓦会议开始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插曲: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先生握手。对于这件事中国人显然不会忘记,也不会原谅,因为后来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时,黄华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
  另一方面,持否定意见的人更多。当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诸如陈浩、姚力、浦寿昌、李越等老同志,在不同场合都表示同意王炳南的说法。
  各种材料表明,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曾下令美国代表团与会期间,任何人不得同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据说,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私下表示过不同意杜勒斯的这个禁令。有一天在大会举行的宴会上,史密斯端着酒杯主动走到中国代表团英语翻译浦寿昌身边与他攀谈,史密斯赞扬中国的古老文明。浦寿昌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报告,总理听后说:“好啊,既然史密斯愿意而且敢于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
  其实,无论是否存在杜勒斯当面拒绝握手这回事,也无论“握手事件”具体情节如何,现在看来都无关宏旨。从当时的国际大局看,中美刚在朝鲜打完仗,无外交关系,处于全面敌对状态,杜勒斯又是个极端反华和仇视共产主义的人,他拒绝同中国总理握手,这个说法本身就具有历史真实性。
  邢大军据《解放日报》任正德/文 整理
其他文献
他曾得到过大英帝国的杰出行为勋章和比利时的战争十字勋章。1915年5月至9月,在加里波利战役仅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他被证实的狙杀记录为150名敌方官兵。就连奥斯曼帝国近卫军中最出色的狙击手也死在了他的枪口下。他叫沈比利,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一个名叫克勒蒙特采矿小镇的华裔。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中目标最多的狙击手。  神枪手原是马车夫  “他简直是将战场上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他经常
期刊
我们的“早春二月”  这是一张当年拍摄电影《早春二月》时,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小演员在一起时的合影。再细看,里面有许多我认识的儿时伙伴:前排左二是皮声浩,二排左一是吴南展,三排左一是朱建军,三排右三是沈小英……他们都是我们老中宣部沙滩大院的发小。时光匆匆过去,让我感慨良多。影片《早春二月》是上个世纪60年代拍摄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在1962年的春天,照片里有25个孩子和两个大人。
期刊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居民生活离不开的单元。社区也是个大客厅,家长里短也精彩,体现着这座城市主人们的精神风貌。八角街道特钢社区“金色亲情服务队”的老党员、志愿者们,他们多年来任劳任怨,为民服务,从而赢得广大居民的赞扬。社区的党委书记和主任都如此感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呀。”  刘德高:两年里义务修表5000多块  清晨八点,微风吹拂,鸟语花香,在特钢社区为民服务大厅,来了十几位找刘德高师傅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康生曾到大收藏家张伯驹家中拜访。他看到一函线装的清版《宋元学案》,随意翻了翻,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听人讲,你收藏了不少古画,可以看一看吗?”  张伯驹谦虚地道:“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  “没关系,随便看一看就好。我这个人,革命几十年,对古书古画却一直有所偏爱,也爱瞎写几笔。有时间我们可以好好切磋一下。”康生兴致勃勃地说。  张伯驹让妻子潘素从里间小书房中取了七八
期刊
2011年9月,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后李村,一个破旧的农家院落,门开了,53岁的农妇任少云双手戴着手套,努力地支撑着地面,一下下爬出家门,她这是要下地去干活了,她那萎缩得已看不出外形的小腿无声地耷拉在地上……  从收养姣姣到现在,任少云如同朝圣路上的僧人,已在这条路上艰难地爬行了19年。19年,她爬了有多少里程,她没有计量,倔强的她也没有时间计量。记者经实地估算,她19年爬行的里程肯定是超过了10万
期刊
她长相秀丽,说话慢声细语,女人味十足。然而,她在赛场上曾是奋勇驰骋的女运动健将,在检察院里又是独当一面的法警“铁娘子”。  从昔日的体育世界冠军,到今天的优秀司法警花,尹丽的人生转身,既让人惊讶,也令人钦佩,因为她在不同的领域都表现出了一股不服输的“铁娘子”精神。  对军服警服有感情  2009年3月,30岁的尹丽脱下了军装,穿上了警服,走进了东城区检察院法警队。在她身上,曾经戴满了冠军奖章。  
期刊
1953年1月,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剧场,中戏歌剧系根据赵树理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五幕歌剧《小二黑结婚》隆重上演。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衫来到河邊,二黑哥县里去开英雄会,他说是今天回家转,我前晌也等,后晌也盼,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俺的爹娘来洗衣衫……”  随着剧情的展开,台下观众的心都被小芹姑娘的命运抓得紧紧的,不仅为小芹姑娘不向恶势力、迷信思想低头,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勇气感
期刊
从演唱《暗香》一夜成名到参加《我是歌手》再战江湖,已横跨十个年头,被称为歌坛一哥、情歌王子的沙宝亮也走过了不惑之年。“这个年龄最重要的是承担家庭责任。”发布会后,在短促的休息间隙,沙宝亮接受采访时,用沉稳的语调讲述浮华之后的幸福生话。  当骑士爱上情人  沙宝亮初遇朱娜时,他还没骑过马,不是骑士,而是中国杂技团的一名杂技演员。1988年,16岁的沙宝亮已练习了8年杂技,还在法国巴黎摘回世界未来杂技
期刊
刘媛媛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2007年,她认识了一个14岁的孤独症女孩儿。因为她自己也曾有过孤独症的经历,于是,她把这个女孩儿当成了自己的妹妹,并用一点一滴的爱,终于打开了她紧闭的心门…  接孤独症妹妹回家:你的世界我都懂  2007年7月,刘媛媛跟随中央民族歌舞团,到四川省阆中县做慈善巡演。演出前,阆中中中学组织了20多名学生到后台参观。当时正待在化妆间里的刘缓缓看到这伙学生中有一名瘦弱的小女孩一
期刊
我的外祖父段承泽(字绳武)早年是孙传芳手下战将,后来被改编为国民军47师,继续留任师长。不过奇怪的是,从来没有见过他穿军装的照片,我们看到的都是他穿着长袍在包头“河北新村”当“村长”的样子。  变卖家产举家去包头  1931年,外祖父作了—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带着全家到包头去垦荒做乡村建设。母亲段至诚当时只有两三岁,但是对此事印象非常深刻。她记得晚上去西直门车站等着去包头的火车,還记得亲友们当时相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