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壮壮的数字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5月20日起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记录从云南丙中洛沿着怒江到西藏察瓦龙这段路马帮和原住民生活的影片,首映当日票房就近万元,给制片方和发行方一个不小的惊喜。
影片占了好几个第一:大型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的序幕曲;田壮壮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中国首部高清晰数字纪录片。
在这个好大喜功的年代,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要素,然而,对于那些被影片打动的人来说,有意义的是古道本身的从容和平静。
影片忠实地记录了人物与景物的原貌,有点像新闻记者的作品。但田壮壮选择了两个容易引起人浪漫联想的词作为片名——在藏语里,“德拉姆”有“平安女神”之意,而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从来就给人唯美之感。
就像片中常常出现的云雾升腾的景象一样,整部影片的风格也在真实与唯美,日常与浪漫之间暧昧游离。
这种风格在影片伊始就隐隐显现了。虽然是纪录片,可远景里云雾缭绕的山峦,像一幅泼墨山水,配上几匹瘦马,写意得很。近景则如实记录着小城镇破旧的房屋、泥泞的土地。因为数字化拍摄对镜头和音效的良好处理,环境显得非常宁静:孩子们恣意地从路上跑过;路边小诊所的廊檐下,一个年轻的妇女抱着孩子在看病,医生轻轻地叮嘱着;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微笑着直视镜头,仿佛她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闲坐的。
影片的动人之处,正是这种宁静的面容和生存状态。此后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讲述者,几乎都如此从容而坦然。无论是104岁的怒族老人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还是19岁的藏族青年讲述自己与哥哥共同的妻子,语气都是那么坚定、平和。他们自信,甚至有些骄傲,因为他们能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他们辛勤劳动,没有虚度年华。
有人评价称,从未有影片将中国百姓拍得如此优雅庄严。我想也许是从未有人以这样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看待百姓。
这部影片在拍人物时主要用近景,很少用特写,让观众的视角始终保持与人物面对面交谈的距离。这种不低视,也不仰望的姿态,正是纪录片应该保持的姿态。它不会傲慢地忽略掉一些东西,也不会故意去拔高一些东西;不会过分亲近以至妨碍其自然状态,也不会疏远而觉得隔阂。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平静本身就是最大的抒情。这让影片比起以西方猎奇视角切入的《喜马拉雅》,比起田壮壮本人那部始终让人觉得隔了一层的《小城之春》,有了一种更动人的力量。如果田壮壮最终能够克制住他艺术升华的野心,这部影片也许可以达到一种更加宁静致远的美好。
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好的趋势。
影片占了好几个第一:大型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的序幕曲;田壮壮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中国首部高清晰数字纪录片。
在这个好大喜功的年代,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要素,然而,对于那些被影片打动的人来说,有意义的是古道本身的从容和平静。
影片忠实地记录了人物与景物的原貌,有点像新闻记者的作品。但田壮壮选择了两个容易引起人浪漫联想的词作为片名——在藏语里,“德拉姆”有“平安女神”之意,而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从来就给人唯美之感。
就像片中常常出现的云雾升腾的景象一样,整部影片的风格也在真实与唯美,日常与浪漫之间暧昧游离。
这种风格在影片伊始就隐隐显现了。虽然是纪录片,可远景里云雾缭绕的山峦,像一幅泼墨山水,配上几匹瘦马,写意得很。近景则如实记录着小城镇破旧的房屋、泥泞的土地。因为数字化拍摄对镜头和音效的良好处理,环境显得非常宁静:孩子们恣意地从路上跑过;路边小诊所的廊檐下,一个年轻的妇女抱着孩子在看病,医生轻轻地叮嘱着;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微笑着直视镜头,仿佛她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闲坐的。
影片的动人之处,正是这种宁静的面容和生存状态。此后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讲述者,几乎都如此从容而坦然。无论是104岁的怒族老人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还是19岁的藏族青年讲述自己与哥哥共同的妻子,语气都是那么坚定、平和。他们自信,甚至有些骄傲,因为他们能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他们辛勤劳动,没有虚度年华。
有人评价称,从未有影片将中国百姓拍得如此优雅庄严。我想也许是从未有人以这样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看待百姓。
这部影片在拍人物时主要用近景,很少用特写,让观众的视角始终保持与人物面对面交谈的距离。这种不低视,也不仰望的姿态,正是纪录片应该保持的姿态。它不会傲慢地忽略掉一些东西,也不会故意去拔高一些东西;不会过分亲近以至妨碍其自然状态,也不会疏远而觉得隔阂。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平静本身就是最大的抒情。这让影片比起以西方猎奇视角切入的《喜马拉雅》,比起田壮壮本人那部始终让人觉得隔了一层的《小城之春》,有了一种更动人的力量。如果田壮壮最终能够克制住他艺术升华的野心,这部影片也许可以达到一种更加宁静致远的美好。
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