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养成好习惯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接手五(1)班不到一个星期,桐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桐桐做事极其拖拉,尤其是在学习上,明明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功课,她却需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每次单元测试,其他学生都要交了,她还有很多题没做。因此,同学们都叫桐桐“小拖拉”。
  针对桐桐的情况,我多次家访,和家长沟通。原来,桐桐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桐桐也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下,桐桐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上更是不自觉。
  桐桐父母对桐桐的期望很高。他们给桐桐报了练琴、画画、舞蹈等各种辅导班,桐桐疲于应付,经常遭到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桐桐觉得“反正我怎么做得到的都是批评,而且任务永远没完没了,还不如拖一时算一时”。
  找到了桐桐拖拉的症结所在,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在班上对像桐桐一样的“小拖拉”们进行艰难的转化。
  第一步,我利用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触及孩子的心灵。我组织了“剪人生彩带”的游戏。我们把人的一生看成一米长的彩带,假设每个人的寿命是100岁,先把已经过去的10年和退休的40年剪掉,彩带还剩下二分之一;再把每天睡眠的时间、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放松的时间,以及拖拉磨蹭的时间依次剪掉,学生手中的彩带已经所剩无几,都不忍心再继续剪下去了。我趁热打铁,说:“原来我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时间被浪费掉了,剩下的时间,你觉得还能继续磨蹭、拖拉、浪费吗?”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哪些时候因为拖拉、磨蹭、贪玩把时间浪费掉了?以后应该怎样做?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的体验,胜过千万遍空洞的说教。
  第二步,进行好习惯的反复训练。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而训练恰恰是最合适、有效的方法。我在班级开展“我和时间赛跑”的活动,不论什么任务,都限制时间,记录完成的名次。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同学给予奖励,未按时间完成的同学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当然,关于时间的限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开始的时候,可以把时间留得长一些,让绝大部分孩子尝到甜头,随着训练程度的加深,逐渐缩短时间,让每个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都迫于竞争的压力,自我管束,自我控制,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对于像桐桐一样书写速度慢,基础能力差的孩子,可以另外再让出5~10分钟,让她和自己比较,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有奖励。这样,每个孩子跳一跳就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
  第三步,家校联合干预。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家长携手同心。为此,我和桐桐家长商议了以下的教育策略:家长根据孩子的作业总量和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所需要的具体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时间计划,定好小闹钟,闹钟在孩子完成作业时间点的前10分钟响起,以此督促孩子全神贯注和时间赛跑,轻松愉快地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予表扬,让她痛痛快快地玩耍,绝对不另外加压。同时,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贴“正向标签”,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意识。比如,“今天注意力比昨天集中多了,玩东西的次数少了。”“今天又有进步,足足有20分钟在认真做题,速度快了很多。”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积极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今,桐桐已经彻底告别了拖拉的坏習惯,摘掉了“小拖拉”的帽子。看着班上许多和桐桐一样的“小拖拉”们悄然发生变化,我更加深刻意识到: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从父母老师开始。(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如何评价“好教师”因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提升而得到关注。研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某大学117名师范生撰写的“我喜爱的好教师”教育叙事,运用Nvivo12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系统分类,发现师范生眼中的好教师形象可以从专业角色、专业精神、专业智慧、人格特质和外在形象五个方面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师范生的职业期待和发展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为师范生未来塑造好教师形象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说起小周,老师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小周有上进心,学习努力,成绩好,但让他出名的却是拖沓,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总比别人慢半拍,而且由于害怕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上课时经常对老师说:“老师,等一等!”于是,同学们私底下戏称他“周等等”。  一次地理课,我刚要开始讲授新知识,就听到小周在下面叫“等一等”。此时,同学们早已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只有小周还在翻找地理书。我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刚要把幻灯片转换到下一个内容
一天,小齐家长向我求助:“老师,孩子在家拖拖拉拉,起床、写作业、吃饭都特别慢,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家长心急如焚,崩溃感如一阵阵巨浪向我袭来。我安抚好家长的情绪,并答应第二天去教室看看情况,再想办法解决。  早上,我和往常一样来到教室,不经意间,我发现平时寡言少语的小齐时而低头动笔写幾下,时而抬头偷瞄一眼值日生。恰巧,我捕捉到他“巡视”的目光,一瞬间,小齐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
德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其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德育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教师在选取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需要考虑到本地、本校和学生的特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用活教材资源,挖掘课程的美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巧妙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以下简称“营小”)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好习惯在这里养成”的养成教育理念。2012年,学校进一步提炼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在“君子精神”的指引下,教师敬业、学生乐学,形成了营小特有的“做最美的自己”的校风,求真、求实、求美的教风和向上、向善、向美的学风。为了更好地实现营小的教育愿景,全体师生不断努力,一步一步接近教育目标。  学校的教育愿景有三个基本特点
那年秋天过去得特别快,感觉毛呢外套还没来得及穿,就要准备过冬了。下秋雨时,整个人昏昏沉沉的。  午休时间,我拉上窗帘,盖上棉被,马上就睡着了。  下午1点10分,闹钟响起,我还迷迷糊糊地想着刚刚的梦,听到窗户外的说话声。  “你说老师在里面吗?”  “没有锁门,应该在吧。”  “跟老师说一声吗?”我听出来是小雅和小喻。有什么事吗?我心里想着,赶紧准备起身。  这时,我听到一个男孩子有意压着声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