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坡之变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_mine12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30日,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78号。
  阳光穿透枝丫,200多名居民欢聚一堂,一场“家宴”正在这里举行。
  “家宴”是居民自发组织的宴席。
  叙旧情、话家常……不少已搬离的居民,为了赴宴,专门赶了回来。
  像这样热闹的场景,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石井坡之困
  “没有工作,我们怎么生活?”
  “自谋职业,哪有这么容易!”
  “环境脏乱,垃圾死角谁来清?”
  ……
  2005年10月30日,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所在地,人声鼎沸。
  一群社区居民情绪激动地围着时任居委会主任彭利娟,不停地抱怨。
  像这样的抱怨,早已成为常态。
  那时候,中心湾社区就是一个“火药桶”。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已经有两任居委会主任离职。
  抱怨,不仅充斥着中心湾社区,也弥漫在整个石井坡街道。
  石井坡街道是原重庆特钢厂所在地。2005年,重庆特钢厂正式宣告破产。
  “破产,是命运的转折。”彭利娟回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一时间,许多职工难以接受。
  重庆特钢厂曾被誉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在企业红火时,从学校到剧场,从商场到医院……这里基础设施完善、福利待遇优厚,用当地居民的话说,“除了火葬场,应有尽有”。
  当时,石井坡街道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姑娘,姑娘,快快长,长大嫁给特钢厂。三天一顿肉,五天一顿髈……”
  企业破产后,激增的生活壓力、突变的生活方式,考验着人们的情绪。一时间,上访、斗殴、堵路……各类社会问题集中爆发。
  石井坡街道将走向何方?人们陷入了迷茫。
  改变,从清理垃圾坑开始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石井坡街道的居民,多数是“特钢人”。
  在他们内心深处,深爱着这片土地。面对破败的家园,“特钢人”心里不是滋味,想要寻求改变。
  可是,谁来带头呢?
  杨春敏是原重庆特钢厂职工。重庆特钢厂破产后,她成为团结坝社区的工作人员。
  有一次,杨春敏和同事去看望老党员陈家孝。陈家孝问:“除缴纳党费外,我还能做什么?”
  那时,陈家孝生活不宽裕,20多分钟的交谈,他却未提一个“苦”字。
  老党员的精神触动着杨春敏。
  “我还能做什么?”杨春敏也时常这样问自己。
  当时,团结坝社区有一个垃圾坑。
  垃圾坑位于一边坡旁,深达8米,臭气熏天,难以清理。
  杨春敏走访时,因为这个垃圾坑,吃过居民的“闭门羹”。
  打定主意,杨春敏决定就从清理垃圾坑做起。她找来一根麻绳,将它拴在腰间,让同事把她吊入坑中,再一筐一筐地往上清运垃圾。
  起初,不少居民趴在窗台上,嗑着瓜子,看着杨春敏和同事清运垃圾。居民们心里盘算着,他们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一次又一次的清运,让杨春敏的腰间被勒出血痕,身上被熏出臭味,但她还是和同事咬着牙坚持着。
  渐渐地,居民们发现垃圾坑开始变小。跟着,他们心里也漾起了波澜:或许,有一天,石井坡街道也能向好。
  陈家孝触动了杨春敏,杨春敏感染着街道居民。
  求变,谁来带头?党员站了出来。
  清理垃圾、走访入户、帮扶就业……石井坡街道6个社区的党员都动了起来,他们是石井坡街道由“乱”到“治”的中坚力量。
  “特钢能人”
  仅靠党员带头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社会治理像一棵大树,党员引领是树干,居民参与是枝叶。
  看到希望后,居民们的态度逐渐改变。
  2019年11月10日,中心湾社区38号。
  “嘀嗒、嘀嗒、嘀嗒……”欧昌汉家的水槽不停地响。
  他拨通电话,寻求社区帮助:“我家水龙头坏了,想请人修理一下。”
  电话挂断没过多久,邓质均便上了门。
  拧转水阀、缠绕胶带……5分钟不到,欧昌汉家的水龙头便被修理好了。
  邓质均的修理,是不收劳务费的。
  跟邓质均一样,在石井坡街道,这样的“热心肠”有许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特钢能人”。
  重庆特钢厂破产后,为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石井坡街道党工委牵头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特钢能人坊”。其中,“特钢能人服务社”是最早成立的居民自助服务组织。
  “特钢能人服务社”其实是一个“大物管”。在石井坡街道,不少房屋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这个老旧片区一直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服务。
  “特钢能人服务社”成立后,针对居民需求,石井坡街道党工委将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织起来,提供水电维修、亲情陪护等45项无偿或低廉服务。
  邓质均就是在“特钢能人服务社”成立之初主动报名参加的。在退休之前,他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设备研修。
  “这些年,在互帮互助中,石井坡街道有了温度。”邓质均笑着说。
  “议事苑”
  温度,让居民重新将这里视为“家”。
  东华路位于建设坡社区,是石井坡街道的“网红”。
  在这里,旧物件被镶上墙,老墙面被绘上色……游客络绎不绝。
  而过去,这里却没有这番景象:墙面斑驳,夜晚没有路灯。从“脏乱差”到“网红”,东华路之变,是居民拉家常“拉”出来的。
  “盖板应该筑牢。”
  “路面需要整修。”
  “路灯要节能环保。”
  ……
  2018年6月初,在“特钢能人议事苑”上,建设坡社区的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商讨着如何整修东华路。   “特钢能人议事苑”跟乡村院坝会相似,是“特钢能人坊”之一。整修道路、美化环境、翻修设施……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借助这一平台,居民都可以发表看法。
  整修东华路,居民代表议定后,将结果上报街道办事处。
  为让居民议事的结果有着落,石井坡街道建立了以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为主的办事机制。“特鋼能人议事苑”议定的事项,都会被街道办事处纳入“清单”,督促落实。
  2018年7月,由街道办事处牵头,东华路整修工程正式启动。3个月后,这条道路整修完毕。
  如今,跟东华路整修一样,这样的“拉家常”在石井坡街道时常可见。
  “和事佬”
  公共事务有人商议,邻里矛盾有人化解。
  王福兰是中心湾社区的居民。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特钢能人和事佬”。
  2019年4月17日,王福兰的电话响了。
  电话是居民涂朝东打的。
  “王阿姨,想请您协调一下……”涂朝东说。
  涂朝东的邻居叫张国元。退休后,张国元开始在家养家禽。家禽喧叫、气味浓烈,严重影响到涂朝东的生活。
  涂朝东多次找张国元协商,都没有结果。渐渐地,两人产生了矛盾。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王福兰便敲开张国元的家门。
  “在家养家禽,会给您的身体带来影响。”
  “家禽数量多,屋内空气质量会降低。”
  ……
  第一次登门,张国元没有松口。
  第二次、第三次……在王福兰的努力下,张国元终于让步,矛盾成功化解。
  事实上,“特钢能人和事佬”只是石井坡街道化解矛盾的一环。
  近年来,石井坡街道探索形成了“邻里调解讲和”“社工参与促和”“司法救助助和”的“三和”制度体系:邻里不能讲和的,社工出面;社工不能促和的,司法所出面。
  “三和”护航,风清气正。王福兰笑着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
  “文化盛宴”
  变化的,不止邻里关系。
  在石井坡街道,吕二乐是小有名气的“演员”。
  从2011年起,群众艺术节便成为这里的“文化盛宴”。
  每届艺术节都在文体中心广场举行,而这样的舞台,是吕二乐未曾想到的。
  文体中心广场以前是重庆特钢厂足球场。
  重庆特钢厂破产后,这里曾“名噪一时”。那时候,广场上密密麻麻地摆设着麻将桌,麻将声、喧闹声相互交织,不少待业的“特钢人”成天坐在这里打麻将。
  一个地方的治理效果怎样,看这里的风貌,看人们的生活,便能知晓。
  文体中心广场就是一面镜子。
  从“露天麻将馆”到“文体大舞台”,正是石井坡街道十几年来由“乱”到“治”的缩影。
  “平地起楼。过去,石井坡街道的治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街道党工委书记邓朝霞说,“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特别是打造‘特钢能人坊’,十几年来,大家并肩前行,靠着‘爬坡上坎’的意志,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社区治理的路子。”
其他文献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见底,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国内广大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走出困境,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面临订单流失以及企业粗放式管理带来的收入降低、成本增加等问题,信息化管理手段无疑成为中小企业必要的选择,使用高效的商业管理软件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捷径之一。从中小企业的自身状况和当前经济形势分析,SaaS无疑已成为中小企
2017年7月26日下午,碧空万里。  梁平区云龙镇龙溪河畔迎来了一位“常客”——区水文局局长蒋邦全。  太阳照射在龙溪河上,清澈碧绿的水面波光闪闪。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栖息在岸边的树梢上。树下是一片盛开的紫薇花,几位垂钓爱好者静坐在河堤上,耐心地等待鱼儿咬钩。  眼前的画面,不禁让蒋邦全心生欢喜。  “现在河水清了,野生鱼也多了,周边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钓鱼。”蒋邦全说。  这样的情景让人很难想到,
2019年6月27日上午8时30分,时钟在此刻停止。  童道明先生,这位智慧、温厚、时时带着笑容的长者,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寂静,永远离开了我们。  认识童先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来我们班看小品,看片段。有时自己来,有时与曹禺先生同来。自从那时我就称他为:童先生。转眼三十七年過去了。如今,天人永隔。我的魂没了!自觉建立批评标准:真实回归戏剧本体  导演的创作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读先生的剧评,每一次都
6月3日下午,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一村社区党员干部按惯例巡逻,路过劳动二村13栋时,发现二楼窗上挂着黄丝带,连忙上门服务。  挂这根黄丝带的是83岁的杨婆婆,由于身体不便,家里好几天没收拾了,她只好挂出黄丝带,请社区的同志帮忙。  这是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党组织为关爱社区空巢老人而开展的“黄丝带送温情”主题活动中的一个镜头。  走进杨婆婆家,社区党员干部很快收拾好老人的房间。家里整洁了,杨婆婆笑了
惊险南狮    我紧张地盯着高桩上的狮脚,紧张到呼吸像是屏闭,心也像不再跳动了一样。  3米高的高桩啊!桩柱和桩顶都是圆的,桩顶有平面圆板,稳固性和承载力都不会有问题,钢铁的桩柱和顶板,但高度和面积却让人揪心。顶板就是一般的碗口大,一只脚踏在上面至少有二分之一悬空。狮脚在挪动,配合着狮头和狮身的各种姿势挪动,像是表演中的随意动作,但我分明感觉到了那挪动中的惴惴不安、小心翼翼。那是在探寻、在测试、在
7月1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听取上半年全市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委常委出席。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市政府、市高法院、市检察院负责同志列席。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
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是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大概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我家里有
习主席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当的领导职责相匹配。对领导干部而言,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政治训练是当务之急,提纯政治品质是内在要求。品质是能力的内核,如果品质不行,能力则无足轻重。当前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提升政治能力,重在提纯政治品质。  政治品质首先表现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就是像习主席所要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